[摘 要]文章阐述了双语教学和“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内涵,调查分析了“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并对加强“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多位一体化;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4-0063-05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综合化、一体化要求;就业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学生个人对于自身成长成才的追求,使得探索多样化教学成为常态。将“多位一体化”教学方式引入到双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母语与非母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探索,最终达到物尽其能、人尽其用的目的。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倡在高校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1]。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进一步要求:逐步形成與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成绩[2]。为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与全面普及给出了明确解释并给予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
通过在中国知网“词频”关键词检索,目前,关于双语教学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周丽在《“双语教学”的定义及其思考》中认为,双语教学就是使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主要包括语言技能的掌握、语言与知识的同步学习,以及适应语言环境的浸入式学习模式[3];康淑敏在《从教学语言运用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中认为,双语教学是在非语言类课程中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用外汉两种教学语言讲授专业内容的教学模式。旨在借鉴国(境)外先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言工具的使用操作能力[4];樊云慧在《对高等学校开展法学双语教学的思考》中认为,双语教学并非单纯的语言融通,而是一种利用外语为媒介,提高掌握专业知识与提高外语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5];陈岱松等在《对高校推进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中认为,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以外的一门或多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是市场竞争国际化与人才竞争全要素化的必然要求[6]。
综上所述,双语教学是通过在非语言类专业及课程中引入非母语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与操作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旨在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教学方法。
二、“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就是将课程教育中所包含的教材选定、课程设置、大纲制定、授课方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考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单独制定培养目标,通过教学环节的实施,并实行过程监控以及事后评价。“多位一体化”教学具有知识结构前沿化、理论学习多样化、知识结构多元化、评价机制差异化等特征。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既是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重要步骤,更是学生成长成才、适应职场甚至发展要求的必要条件。因此,将“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与双语教学有机结合,是高校向应用型发展方向转型的必由之路。
“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主要内容是通过坚持“一个中心”,采用“三项举措”,优化“四个环节”,提炼“五个职能”,全面系统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见图1)。
“一个中心”是指主要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师的引导功能,从而淡化单纯的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主体地位。
“三项举措”是指课程教学继续保留传统讲授法的基础地位,通过提炼课堂教学重点,将多媒体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继续压缩书本案例,以国内外专业内发生的重要事件为蓝本、紧密结合课程主干进行“鲜活”的理论学习;继续围绕学生理论素质的提高,调动课堂积极性,开展互动式教学,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的模式,确保知识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四个环节”是指课程教学采取“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等4个环节,确保知识学习链条完整,环节精确,细节完善;通过“学习——存疑——理解——提高”等4个步骤,使得学生探索式学习得以实现。
“五个职能”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引导、咨询、服务五个基本职能,加之学生自身开展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引导,确保课程教学取得实效。
三、“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怎样?为了了解这一情况,通过随机取样的方式,对课程受众开展了调查分析(见表1)。
调查内容主要是教学效果和课程体验两个开放性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对教学效果呈正面性的反馈为222份;中性反馈为67份;负面性反馈为24份;还有受访者对于调查表示不置可否,未写出答案者12份,分别占比68.31%、20.62%、7.38%、3.69%(见下页表2)。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课程教学方式新颖,既能学到专业课知识,同时也能兼顾外语学习,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其中,语词表述中对于课程教学方式感到新颖,气氛感到轻松,教学过程感到快乐,教师教育所带来的独特性充满感动,认为上课紧张且具有活力,因课程添加了非母语教学环节而感到“高大上”及类似语词的受访者占比45.53%;认为通过课程学习,锻炼了个人才能,对于课程学习充满获得感,并是自己对未来学习充满信心及类似语词的受访者占比9.23%;认为课程开设完全贴近专业未来发展方向及社会需求及类似语词的受访者占比10.77%,说明课程教学总体效果较好。同时,认为课程学习有一定难度,并做好了挂科准备,并对未来学习充满担忧、信心不足及类似语词的受访者占比20.61%,该类受访者认为,课程进度安排过于紧凑,外语教学使得课程学习略显吃力。
四、加强“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加强“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应用,既能对教育管理制度带来变革性的挑战,又能促使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学的方式的革新,还能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式的知识获取模式,从单一的“课程准备——理论讲授——知识接受——课程考核(评价)”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课程准备——理论研讨——互助教学——效果反馈——课程考核(评价)”,确保了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也能够达成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模式[7]。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的普及,将极大程度地促使教师教法的改变,也将促使双语教学方式方法将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流。
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人才培养预期质量的提高,主要应在教法上做文章。为此,为确保“多位一体化”教育教学方式在双语教学中更加广泛合理的運用,确保课程教育的稳定性,应该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是注重教育过程平衡与合理。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对于双语教学课程进度与难易程度,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从学生对于课程的接受能力上,构建渐进型、渗透型的教学模式,确保教育教学质量[8]。
二是确保教育的整体性。双语教学既要把握时代性,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脉络,体现课程教育的学生主体原则,又要把握课程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做到深入浅出。同时,不能仅将双语课程教学停留于教学这一工具性的“教育效益化”的单纯层面,而是要将是否开展、如何开展、怎样控制、怎样结合充分考虑其中,做到知识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以使学生的学科水平与外语能力互为促进,共同发展[9]。
三是要做到教学相长。对于课程教育单一层面来说,双语教学的教育模式只是一种“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与学生互动教学的工具。只有当讲师将非母语语言当做与学生的沟通方式而非教学工具时,才称其为双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前沿“工程”,双语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要求双师型、多能型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因此,强烈的教育发展愿望、精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就是对双语教师的基本要求[10]。教学相长,是一种教学水平层面互为辩证的螺旋式上升的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23/20 1006/88633.html,[2001-08-28].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50/201008/9390 2.html,[2007-11-16].
[3]周丽.“双语教学”的定义及其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05(1).
[4]康淑敏.从教学语言运用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8(6).
[5]樊云慧.对高等学校开展法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3(1).
[6]陈岱松、熊兰、杨敏、严文娟.对高校推进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7]赵子越、王怡.“多位一体化”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J].陕西教育,2014(9).
[8]成晓毅.我国高校双鱼教学模式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9]张惠玲.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10]王莉霞.关于双语教学中“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的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4).
[作者简介]赵子越,商洛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管理会计。
[责任编辑 杨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