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新(1957-),男,湖北枝江人,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三峡大学二级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文化研究。
摘要:
三国夷陵之战,是蜀汉集团对东吴集团发动的军事反扑,结果刘备惨败,蜀汉一蹶不振,东吴也因联盟破裂陷入战略收缩。夷陵东连荆州,西通巴蜀,在形势上极为敏感,但其战略意义需要根据战场态势才能判断:巴蜀势力单独走夷陵扫荡长江流域,无不因战线过长、补给艰难,陷入困境;而经夷陵仰攻略川,若无他路兵力分散川内力量,也易陷入死局;但若北方势力进入川内,整合两部资源,再经夷陵经略长江流域,往往能收势如破竹之效。
关键词:
夷陵;三国;战争
中图分类号: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4-0000-00
中国的汉字研究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问。传统的文字学主要基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而展开,故可称之为“说文学”,此至清代而达于极盛。说文学以《说文解字》所录篆、籀、古文为研究对象,其在“六书”、许书体例、音韵、义训诸方面,成就蔚为可观。1898年甲骨文重见天日,其后又有宏富的简帛石刻考古新发现,古文字学由此诞生并走向繁荣和兴盛,学者们在传统文字学的基础上,于文字考释、文献考证、古史研究以及甲骨铜器简牍本身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汉字的研究在前贤的基础上,正进一步走向深入,趋于多元。
三峡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注重文字学的研究与发展,积累有较好的学科基础,近年来,几位年轻的博士均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颇为突出的成绩。所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即有:袁金平博士的“商周金文人名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罗凌博士的“武陵少数民族地区碑刻文献集成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有:袁金平博士的“楚系简帛文献用字现象研究”、杨军会博士的“殷墟子卜辞整理及其文字研究”;此外,徐志学博士在石刻文字中的典故词研究方面,也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本期文字学研究专题,选载了袁金平和杨军会博士的两篇文章,同时还登载了南京林业大学刘本才博士、江苏师范大学王珏博士的相关文章各一篇。
袁金平博士的论文以“清华简”为研究对象。清华简是2008年由清华大学抢救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多为经、史类书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近年来文史学界的重大发现。简文的刊布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具體研究上仍然存有不少未能辨明之处。金平博士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取得了可观的研究实绩。本篇《清华简校读散札三则》,从语言文字研究的角度讨论了如下问题:(一)联系《左传》、《国语》等文献,深入考察《系年》中“是”后直接跟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句式,认为该结构中的“是”用作副词,充当状语,修饰名词性谓语,对所述事实进行强调;(二)《良臣》简中作为“子产之师”的“厈”,具体为谁,学者间有不同理解。根据字形、语音线索,当读作与郑子产同时的“浑罕”,其身份应是担任辅弼、谏言宰执者职责的“师”、“辅”一类角色;(三)《筮法》“”字释读上有分歧,通过综合考察楚简中所存在的相关抄写现象,认为应该视作“齐”字之省作,是由书手个人书写习惯造成的形体省略与变化。
杨军会博士的论文以传统子卜辞为研究对象。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由商王室主持占卜保留下来的刻辞,但有一部分甲骨的性质属于非王卜辞,也就是说商代除了有商王族所属的占卜机构之外,还存在“多子族”的占卜机构,这类卜辞的主人是商王朝的贵族,学术界一般称为“非王卜辞”或者“子卜辞”。这类卜辞对研究商代社会、家族形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子卜辞又分为传统子卜辞和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两大类,传统子卜辞包括午组、妇女组、子组、圆体类、劣体类等几个小类,1991年出土的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是新出土的子卜辞材料,在学术界引起较为热烈的讨论。传统子卜辞的分组分类研究较为成熟,《甲骨文合集释文》、《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甲骨文校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等著录都有释文,但释文存在一些误释、漏释的地方。军会博士的《传统子卜辞校释举例》一文对传统子卜辞进行了认真校勘,为子卜辞研究做出了富有意义的基础性材料整理工作。
刘本才博士致力石刻文献的整理研究,在此发表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著录校正》是其所得成果之一。历代出土石刻文献,其大宗为碑刻墓志,具有文献真实性强,撰刻时间、地域明确,反映语言面貌真实等方面的优点,石刻文献对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等,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石刻文献类著作的问世,极大地充实了中国历史文献宝库,嘉惠学林,堪称盛业。《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首次对我国的石刻拓片进行大规模汇集整理,但作为鸿篇巨帙,百密一疏,难免会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著录校正》一文以隋唐五代著录部分为校正对象,从著录碑刻标题问题、镌刻系年讹误、志盖错讹、撰书刻石者讹漏、误收伪刻、书体误判等方面进行了考察校正,此将裨益于该项文献资料的有效利用和作用更好发挥。
王珏博士以《古代正字专书中的正体字对〈说文〉的传承及对现代汉字的影响》为题,对古代正字专书的正体字来源进行系统考察,包括唐代颜元孙《干禄字书》和《五经文字》、《九经新加字样》,辽代释行均《龙龛手鉴》,宋代张有《复古编》,元代《增修复古编》、《续复古编》和李文仲的《字鉴》与周伯琦的《六书正讹》,明代焦竑的《俗书刊误》,清代毕沅《经典文字辨证书》等,从而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正字专书中的正体字主要或全部出自《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其间汉字异体迭出,但目前常用字系统中仍有70%多的字渊源于此,这不能不说与古代正字专书维护其正统地位有着极为深刻的联系。因此古代正字专书坚持《说文解字》的正统地位,对维系汉字一脉相承,保持汉字的稳定性,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