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题名人董维祺涪州史迹考

2017-05-30 10:48:04曾超吴红敬
三峡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白鹤梁题刻重修

曾超 吴红敬

摘要:

董维祺,白鹤梁题名人,曾任涪州知州十二年,乃涪州良吏良牧。一直以来,除一些著述对之有部分简介外,尚无人对其在涪州的史迹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这里,乃细加考察之。

关键词:

白鹤梁;董维祺;涪州史迹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4-0001-05

董维祺,字尔介,号守斋,奉天千山(今属辽宁鞍山)人,满族。镶白旗监生。白鹤梁题名人,见于《董维祺题记》。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五年(1704-1716)任涪州知州,重修学官,留心教养,实为涪州良吏良牧。能文善书,被收入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1]对于董维祺在涪州的史迹,仅有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2]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3]《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4]巴声、黄秀陵编著《历代名人与涪陵》,[5]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涪陵辞典》[6]“白鹤梁董维祺题刻”词条做过简略的介绍,并不系统全面,这里乃细加考察之。

1.姓名籍贯生卒等考

(1)姓名。关于董维祺的姓名,清康熙丙戌年(1706)白鹤梁题刻《董维祺题记》、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以及巴声、黄秀陵编著《历代名人与涪陵》均作“董维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董维祺《涪州志》序[7]自称“董维祺守斋氏”;只有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言及其字号。即董维祺,字尔介,号守斋。

(2)籍贯。关于董维祺的籍贯,清康熙丙戌年(1706)白鹤梁题刻《董维祺题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董维祺《涪州志》序、冯懋柱《涪州志》序及上述诸家并无异议,均为“千山”。

(3)民族。关于董维祺的民族,上述诸家并无异议,均为“满族”,隶属于满洲八旗之镶白旗。

(4)生卒。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未有言及董维祺的生卒问题,其余诸家的观点一致,即董维祺生于清康熙十年(1671),卒于清乾隆四年(1739),享年68岁。

(5)举业。董维祺,曾入国子监,为监生。对此,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李胜《涪陵歷代诗文选校注》无介绍。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介绍为镶白旗监生。巴声、黄秀陵编著《历代名人与涪陵》介绍为白旗监生,当有误。《涪陵市志·涪州清代历任知州名录》[7]则介绍为官监。

2.仕宦

董维祺以科举优异而入仕,且在任涪州知州前有不少历练。不过,除“内阁纂修实录”一职外,其他任职今已无法详知,只有等待新的发现。

清康熙丙戌年(1706)白鹤梁题刻《董维祺题记》题衔为“内阁纂修实录涪(州)刺史千山董维祺。”该题衔表明:第一,董维祺曾入朝为官,系京官;第二,康熙四十二年(1703)董维祺已在涪州刺史任,按理其题衔只能为“涪州刺史”“涪州太守”“涪州牧”一类,而清康熙丙戌年(1706)还有“内阁纂修实录”的题衔,这只能说明董维祺此前曾担任过“内阁纂修实录”官;第三,董维祺自“内阁纂修实录”官转任地方官——涪州知州(刺史),是升迁还是贬黜难以确知。

董维祺,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起任涪州知州长达12年。《同治重修涪州志》[8]卷五《秩官志·国朝职官》云:

“董维祺,奉天(今属辽宁)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

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9]卷九《秩官志·文职》云:

“董维祺,奉天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

《四川通志》[10]卷三十一《皇清职官》云:

“董维祺,康熙四十三年(1704)知涪州。”

《涪陵市志·涪州清代涪州知州名录》云:

“董维祺,官监,奉天千山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涪州知州。”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董维祺《涪州志》序自称“涪州知州加五级”。

关于董维祺任涪州知州的时间,《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五《秩官志·国朝职官》、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秩官志·文职》、《涪陵市志·涪州清代历任知州名录》定在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川通志》卷三十一《皇清职官》、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以及巴声、黄秀陵编著《历代名人与涪陵》定在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定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同时,以按语的形式称:一说康熙四十三年(1704)知涪州,见《四川通志》卷三十一《皇清职官》。从清康熙丙戌年(1706)白鹤梁题刻《董维祺题记》题衔看,当是从“内阁纂修实录”转任“涪州刺史”。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董维祺《涪州志》序自称:“余于甲申岁承乏兹土”,冯懋柱《涪州志》序亦称:

“至甲申岁千山董使君来守是邦。”

孙于朝《涪州志》序亦言:

“朝于董使君不胜忻藉焉。公自甲申岁奉简命而来牧兹土也。”

查《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11]康熙甲申,即康熙四十三年(1704)。因此,董维祺担任涪州知州的时间当定在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3.涪州治政

刺史,即州牧,乃地方之封疆大吏,会对一地之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主要的影响。董维祺不仅为涪州刺史,而且长达12年,按照中国古代四年一轮的任官制度则先后任三届,故董维祺在涪州的治政必然影响更为深远。对此,孙于朝《涪州志》序有较为系统的评述:

“朝于董使君不胜忻藉焉。公自甲申年岁奉简命而来牧兹土也,迄今十有二年。公本慈祥为怀,冰蘖自失,民歌乐只,士登弦诵,嚣张者敛迹,顽梗者畏服,蒸然称上理焉。公下车之明年,以学校为起化之原,他务未遑,首建黉宫,万仞巍峨,冠冕全治;旋置礼器,释奠鼓箧,俾诸生以时习礼于其中。嗣后科名雀起,人文蔚盛,皆公鼎建培风之力也。他如淸户口也,而侵越患息;锄楚民也,而兼并风衰;以至严保甲而杜夺取也,而人民安堵,婚姻以正,自是利兴弊革,次第毕举。今于地乘尤惓惓焉。《涪志》创始于明季,自迭遭秦灰,访之故老而澌灭殆尽。公始博采风谣,搜罗掌故,从乡郡人刘、夏、文诸先生缮本,于公退之暇殚力雠校,核据精详,付诸梨枣。直而不饰,质而不俚;简而赅,确而当,序次谦冲,不掩前烈。仰公之意,冀涪人士览斯志也,曰某也忠、某也孝、某也节、某也义,人心风俗咸系于此,宁仅志山川、列风土为纪载之虚文哉?所谓循良而兼良史才,洵不诬也。”

依据相关史料,董维祺的涪州治政主要表现在:

(1)建修学官:康熙四十六年(1707)董维祺修建涪州学宫。《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三《建置志·学校》云:

“涪州学宫,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州牧董维祺建修维护。”

同书卷十四《艺文志》收录有学政江苏人任兰枝于雍正五年(1727)所作《重修学宫碑记》,该文言及:

“自涪学遭明季兵燹之后……前任萧董各牧更番修举。”

这里,萧指涪州牧萧星拱,董指涪州牧董维祺,二人均有重修方志学宫之举。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五《建置志·学宫》云:

“学宫,康熙四十六年(1707)州牧董维祺重修。”

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云:

“董维祺重修学官,留心教养。”

(2)编修州志:康熙五十四年(1715)董维祺主持编修康熙《涪州志》,系涪州现存最早的方志。王应元《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五《秩官志·国朝职官》记载:

“董维祺……留心教养,续修《涪志》。”

又清乾隆五十年(1785)《涪州志》多泽厚序亦言及董维祺修志一事:

“后数年而董君至,乃捃摭散帙,校正核对始成一书:且补其旧迹,续以新编,本本源源亦觉秩然可观。”

又乾隆五十年(1785)《涪州志》陈于宣序亦言及董维祺修志一事。《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秩官志·文职》云:

“董维祺……纂修《涪志》。”

《涪陵市志》、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以及巴声、黄秀陵编著《历代名人与涪陵》均云董维祺主修康熙《涪州志》。

董维祺主修康熙《涪州志》,是涪州文化发展史上的大事。《涪陵市志·大事记》云:

“康熙五十三年(1714),知州董维祺主修、州人冯懋柱修撰《涪州志》。”

《涪陵市志·史志》云:

“康熙五十四年(1715)《涪州志》,涪州知州董维祺主修,冯懋柱编辑,另有参阅、校定、分辑等人员共13人,志分4卷、35目。编纂历时6个月,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式刊行。乾隆二年(1737),涪州知州郭宪仪曾雇工重刻该志。”

董维祺主修的康熙《涪州志》,《涪陵辞典》有“康熙版《涪州志》”词条,文云:

“清代稀见地方志之一,目前世界上仅发现日本内阁文库藏有1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存有该志缩微胶卷。涪州知州董维祺(辽宁千山人)主修,涪州人冯懋柱等编辑,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八月完稿,次年刊刻成书(目前尚未发现此种版本)。乾隆二年(1737),知州郭宪仪恐其失传,雇工补刻书版重印该志。现所见即此次刻本。全志4卷,计35目(含附目),约5万字。该志保存了大量明末至清代初期的地方史料,弥足珍贵。”

董维祺主修的康熙《涪州志》,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有详细的介绍和评述。[3]

(3)题刻涪州: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董维祺游白鹤梁,作题记一则,即《董维祺题记》。巴声、黄秀陵编著《历代名人与涪陵》有《涪州知州董维祺白鹤梁题刻》。《涪陵辞典》收录有“白鹤梁董维祺题刻”词条。

(4)咏赞涪州:董维祺在任涪州知州期间,曾写作有不少诗歌,咏赞涪州风土人情,并被后世著述所收录。

(5)旌表黄志焕:在涪州,董维祺曾旌表孝子董维祺。《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九《人物志·孝友》载有董维祺“救火”事,云:

“黄志焕,康熙己丑(1709)夏五月,城中火,前一日,(黄)志焕父卒,殡于堂,火及其庐,(黄)志焕负母出,复入,启棺,负父尸,突烈焰出,州牧董维祺救火,目睹其事,郡守俱额旌之。”

4.著述

(1)“题刻涪州”。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董维祺游白鹤梁,作题记一则。关于该题刻的名称,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曾超《三峡国宝——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12]及《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13]作《董维祺题记》、《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14]作《董维祺题刻》、《重庆文物总目续篇》[15]作《董维祺题刻》。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十三)》[16]作《骈体残刻》、《涪陵辞典》收录有“白鹤梁董维祺题刻”词条。该题刻尺寸与字体,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为130×93厘米。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云:

“高二尺三寸,广一尺六寸。四行,行八字,字径二寸五分。行书。”

题刻全文为:

溯清流而漱甲,砥洪波以安澜。旋因止水,住为依山。留卜丰年之兆,待作化龙之观。皇清康熙丙戌春正五日,江心石鱼报出,土人云:“见则岁稔。余因偕僚友往观并勒铭以志其兆云。内阁纂修实录涪刺史千山董维祺。”

《董维祺题记》,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评述说:

“董维祺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涪陵白鹤梁亲书:‘溯清流而漱甲,砥洪波以安澜。旋因止水,住为依山。留卜丰年之兆,待作化龙之观。四行三十二字,行书,丰致洒然,意在笔先,清润淹雅。曾主事编篡〔编者注:当为“纂”字〕康熙版《涪州志》。”

(2)《康熙涪州志》。系董维祺主持编修,是涪州现存最早的方志。

《清康熙五十三年〈涪州志〉董维祺序》,是涪州知州董维祺主持编修《康熙涪州志》的自序,该序被清乾隆五十年(1785)《涪州志》(十二卷)、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涪州志》(十二卷)、民国十七年(1928)《涪陵县续修涪州志》(二十七卷)、1995年《涪陵市志》等所收录。文云:

“自姬周分茅列土,史渐成于侯国。而輶轩问俗,事各载于风诗。此即志所由昉也。秦置县郡以后,幅员益扩,虽蕞尔弹丸亦各有专记。国史风诗,文变而为志。然则郡县之有志也,皆踵诗史之遗意而成之者也,岂徒载籍之具文已哉?盖将以往事之薰莸为后人之法戒,所以正人心维风俗而广王化于无疆者,未必不基乎此也,志顾不重与?我国朝声教四讫,梯山航海尽入版图,遐陬方物悉登汗简,此车书大一统之盛也。然一统之志必由郡县之志以集之。若蜀涪郡志久没于明季之灰烬。余于甲申岁承乏兹土,下车问俗,访其人物山川,渺无所据,既而購一郡志稿本,阅之,乃昔郡中乡先生共成于前守萧公时也。历今又二十余载。其间不无亥豕之虞,且稿多涂抹、讹舛饾饤,兼以蠹食之余,仅属残编断简,不辑而梓之终归于尽。况今圣天子厘修国史,博采风谣,各上宪加意蜀志,遍证郡邑之书以备采择,而《涪志》尚为缮本,不独吏职之疏,抑亦贻羞于封域也。余乃捃摭散帙,参诸学士大夫、典型硕彦,相与正其伪,理其绪,补其旧迹,续以新编,寿之枣梨,庶几可垂于不朽。以此而归于全蜀志,是一国之书也。以此而归于一统志,是又天下之书也。宁仅为一郡之诗史也耶?尤冀涪之人士家藏一册而读之,观忠臣孝子之行则知所以事君亲,睹贞人修士之操则知所以砺名节,阅人文仕途之显则知所以奋功名;下至牧童樵臾皆得播为歌谣,以正闾阎之陋习。由此革薄从忠,化民成俗,宁不为吏治光哉?异日者,岁阅岁而人益众,人阅人而亊愈增。补续之功,殆又有望于后之守是邦者。因不揣荒陋,述其梗概而为之序。时皇清康熙五十三年岁次甲午秋八月望日/涪州知州加五级千山董维祺守斋氏谨撰。”

(3)《董维祺题记》,白鹤梁题刻,作于清康熙丙戌年(1706)。

《董维祺题记》,董维祺在白鹤梁的书法作品。《涪陵辞典》“白鹤梁董维祺题刻”词条云:

“该题刻32字,行书,丰致洒脱,意在笔先,清润淹雅。”

巴声、黄秀陵编著《历代名人与涪陵》有《涪州知州董维祺白鹤梁题刻》云:

“该题刻4行,32字,行书,清润淹雅。”

(4)咏赞涪州诗歌

《白鹤梁题记》,董维祺在白鹤梁的题诗。作于清康熙丙戌年(1706),诗云:

“溯清流而漱甲,砥洪波以安澜。旋因止水,住为依山。留卜丰年之兆,待作化龙之观。”

《松屏列翠》,董维祺“涪州八景”诗之一,诗云:

“文光山夺尽,秀色列屏风。形胜朱颜媛,神传绿发翁。自然参造化,绝不假人工。漫道碑无字,犹惊石阶丛。”

该诗收录于《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一)、乾隆《涪州志》(卷十一)[17]、道光《涪州志》(卷十一)[18]、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

《桂楼秋月》,董维祺“涪州八景”诗之一,诗云:

“一片小山月,偏滢危榭中。种原分玉关,香永袭黉宫。桂在秋还在,楼空月不空。何其消永漏,翘首问苍穹。”

该诗收录于《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乾隆《涪州志》(卷十一)、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

《荔圃春风》,董维祺“涪州八景”诗之一,诗云:

“斯圃名何日,人传天宝中。惟余芳草碧,不见荔枝红。南海香同烈,东川事已空。酸甜虽有味,耐得几春风。”

该诗收录于《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

《鉴湖鱼笛》,董维祺“涪州八景”诗之一,诗云:

“无眠因浪稳,潇洒捕鱼翁。宛似桃源客,犹然苏长公。山高千幛月,曲静一江风。试问人何在,茫茫烟火中。”

该诗收录于《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巴声与黄秀陵编著《历代名人与涪陵》。

《群猪夜吼》,董维祺“涪州八景”诗之一,诗云:

“滔滔流不住,横锁在涪东。归梦声中断,乡思分外穷。黄昏疑塞马,黑夜类边风。枕上常腾沸,更深听自聪。”

该诗收录于《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黄节厚《乌江古代诗词译注》。

《白鹤时鸣》,董维祺“涪州八景”诗之一,诗云:

“素羽为仙骥,曾鸣达九穹。猿啼千古恨,雁阵几行空。此地非栖处,何缘偶息翀。惟于清夜里,领略梦辽东。”

该诗收录于《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黄节厚《乌江古代诗词译注》。

5.交际

综合各方面资料,董维祺交际主要有:

(1)黄志焕,涪州人。孝子。曾受到董维祺表彰。参见《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九《人物志·孝友》。孝子黄志焕墓,城南石嘴。

(2)冯懋柱,字乔仙,涪州人。岁贡。曾任康熙《涪州志》编纂,有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涪州志》序、还曾为涪州烈女何多姑作传。举人冯懋柱墓,在涪州长里麻堆坝。

(3)罗云师,字庆菴,号默仙。遵义举人。曾任涪州学正、康熙《涪州志》参阅。《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五《秩官志·学正》云:“罗云师,遵义举人。字庆菴,号默仙。康熙五十三年同修涪志。”

(4)孙于朝,字龙囗,号崧亭。彰明贡生。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涪州儒学训导。曾任康熙《涪州志》参阅。有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涪州志》序、《群猪滩辩》等著述。

(5)夏景宣,字南辉。涪州人。举人。曾任康熙《涪州志》校订、福建道监察御史。御史夏景宣墓,在涪州云里阳谷坝。

(6)刘衍均,字玉树(《同治重修涪州志》作玉树,《刘氏宗谱》[19]作树玉)。涪州人。明天启七年(1627)白鹤梁题刻《七叟胜游》刘昌祚之孙、清康熙乙丑年(1685)白鹤梁题刻《萧星拱重镌双鱼记》刘之益之子。康熙辛酉(1681)科举人。曾任康熙《涪州志》校订、浙江德清县知县。知县刘衍均墓,在涪州长里钱家沟。

(7)李文焕,监生,江南人。曾任康熙《涪州志》分辑。

(8)邵梦彪,吏员,顺天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任武隆巡检司。

(9)陈启谟,监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涪州吏目。办事勤敏,缉捕严密,在任十三年,涪人德之。

注 释:

[1] 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涪陵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涪陵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内部资料,1987年。

[2] 陈曦震编:《水下碑林——白鹤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3] 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4] 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年。

[5] 巴声、黄秀陵编著:《历代名人与涪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6] 《涪陵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涪陵辞典》,重庆出版社,2003年。

[7] 四川省《涪陵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涪陵市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8] (清)王应元:《同治重修涪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巴蜀书社,1990年。

[9] 王鉴清、施纪云等:《涪陵县续修涪州志》,1928年。

[10] (清)张晋生:《四川通志》,电子本。

[11]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

[12] 曾超:《三峡国宝——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13]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科学出版社,1996年。

[14] 政协四川工委编:《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

[15] 《重慶文物总目续篇》,复印本,2013年。

[16] (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文物出版社,1985年。

[17] (清)多泽厚修:《涪州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

[18] (清)德恩修:《涪州志》,清乾隆二十五年(1845)。

[19] 《刘氏宗谱(涪陵)》,涪陵地方志办公室藏本。

责任编辑:杨军会

文字校对:夏雪

作者简介:

曾超(1966-),男,土家族,重庆黔江人,博士,长江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武陵山特色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中心、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吴红敬(1968-),男,湖北公安人,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猜你喜欢
白鹤梁题刻重修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线上建课重修的探析
山西青年(2024年2期)2024-02-20 10:57:18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石材(2022年4期)2022-06-15 08:55:38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金代汉文题刻校录与研究
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 11:28:16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敦煌学辑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26
白鹤梁题刻收录、整理、考古、研究综览
关于独立院校重修现象的讨论
水下博物馆
中学科技(2014年8期)2014-09-27 07:25:00
国内白鹤梁题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