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区教育作为政府的惠民工程,要关注民生、关注城乡差距。有针对性地对农村贫困户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城市优质资源助力农村精准扶贫,促进社区教育城乡协同发展,是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5-0021-04
一、精準扶贫概念的提出
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 “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扶贫工作。从1978年至2007年这30年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下降到2007年的1.6%[1]。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30多年的扶贫实践中,也存在着对贫困户的识别不够准确导致真正的贫困户没有得到帮扶、以县域为单位进行扶贫导致一些帮扶措施并不符合贫困户的实际需要等相对比较粗放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扶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和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针对这些问题,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视察扶贫工作时首次公开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他强调“必须切实抓好脱贫致富这个战略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视察扶贫攻坚的系列讲话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我国精准扶贫理念的正式确立。自此后,我国的扶贫事业由此前的粗放式帮扶转入了精细化减贫阶段[2]。精准扶贫最基本的定义是扶贫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3]。可以说,精准扶贫是扶贫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将实现由“局部”向“全局”、“抽象”向“具体”、 “硬件”向“软件”、 “业内”向“业外”、 “漫灌”向“滴灌”、 “定性”向“定量”、 “单一”向“综合”的转变[4]。精准扶贫就是要解决“谁是贫困居民”“致贫原因何在”“如何针对性帮扶”的问题,从而达到“扶真贫、真扶贫”的目标。
二、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动因
贫困地区广大青壮年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贫困群众没有掌握过硬的致富本领,是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5]。“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程、先导性工程,也是根本性工程[6] 。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脱贫、提升人生价值、摆脱代际贫困的有效方式[5] 。但在现实农村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从主观上来说,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还是颇有市场。不少农村居民认为,与其让孩子去上职校,不如让孩子外出打工来得实惠。从客观上说,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年青劳动力均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有研究显示,我国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老人农业”的现象,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达到54岁。让这些留守农村的老年农民上职校显然不现实。再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训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周期至少要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为了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各地采取的扶贫措施主要是采用以增收为直接目标的产业扶贫的手段,引进一些适应当地生态、适应农户实际的项目,如种植、养殖、手工艺品制作等。因此,短、平、快的实用技术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更符合贫困户们的需求,更能使扶贫项目尽早见到效益。
2016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现代生活教育培训。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一文件的出台,为我国社区教育工作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以往对社区教育的理解中,人们更多的认为社区教育关注的对象是城市居民,社区教育的内容是以提高休闲生活品质为主的学习内容,社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为社会治理作锦上添花。通过研读文件,我们可以理解,国家对社区教育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社区教育是政府惠民工程,受众不能仅仅是城市居民,而应该是城乡居民都能受益,广大农村居民和城市中的重点人群应该成为社区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以体现政府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平等关爱;其次,社区教育的内容,除了常规的休闲生活方面的学习内容外,还应有促进公民道德水平提高、促进居民生存技能、生产能力的提高和融入社区能力提高的内容,以体现社区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还应该是雪中送炭。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属民族地区。广西的社区教育较东部发达省份相比,起步较晚、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和特色。社区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是南宁、北海、桂林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而广大农村地区基本没有开展社区教育。同时,广西是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全国5个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省区之一。在对广西贫困户的贫困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广西有相当数量的贫困户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有限,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是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对象[7]。因此,从广西的实际看,广西的社区教育发展不能走先城市、后农村的路子,而应走城乡协同发展的道路。通过社区教育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确保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社区教育精准扶贫、精准减贫,最能体现党和国家对社区教育的期望,体现社区教育在社会治理中雪中送炭的作用。这既是对职业教育的有效补充,也是民族地区促进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的新动能。
三、社区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途径
社区教育助力精准扶贫应因地制宜的开展,培训内容、教学形式等教学要素均应符合贫困户的实际需求,让贫困户感受到:培训教师零距离,学习内容零距离,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效果看得见。这样,社区教育助力扶贫工作才真正做到“精准、有效”,具体模式如下。
(一)精准调研,通过问题导向扶真贫
要想让社区教育培训真正受到贫困户的欢迎,切实从源头上起到扶贫助困、贫困户通过参加培训可以真正学到技术从而实现增收目标,在培训方案的制定前就要充分从需求侧考虑,如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这些都必须从农民的角度出发,真正是农户需要的,而不能仅仅从方便组织者进行组织或是方便教师开展教学的角度出发。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的农村社区教育精准扶贫——生态农业培训助力项目为例,项目伊始,项目组就与广西壮族自治区C市X县的各个扶贫点“驻村第一书记”取得联系,驻村第一书记通过走村串户、对贫困户进行面对面调研、分析贫困户资料等多种方式收集整理贫困户的意愿,有针对性的提出当地的社区教育培训需求。
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C市X县5个村近400名农户的学习需求进行调研,发现农户最需要的是生态乡村旅游运营与管理、生态养猪技术、生态养鸡技术、有机大米种植技术、山茶树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而培训的形式最好是集中课堂培训与现场实地操作相结合,培训专家手把手的现场指导、现场操作最受欢迎;每次培训的时间2-3天为宜,时间太长,农民会认为学习耽误了农活而不能接受;培训的地点,以教室与田间地头相结合为宜。沉下心开展精准调研,以问题为导向,为培训方案的最终制定和后续培训的最终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培训方案的针对性和后续培训的有效性,社区教育实用技术培训是在扶真贫而不是走过场。
(二)产教融合,通过精准导向真扶贫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利用这种不均衡让城市教育资源带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才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应该思考的问题[6]。如何把农村贫困居民的需求转变为有效、实用的技术培训,这就需要组织者将城市中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重组与整合,使教学与农户生产需求精准对接、与当地产业发展精准融合,从而正真提升农户的自我造血功能,实现真扶贫。
1. 精准确定优秀师资,让培训教师与贫困户零距离
根据农民的学习需求,项目组从广西农林类的高职高专学校聘请了相应专业的教师组成师资库,并对入库教师提出了相关要求:少讲理论、多演示实操;少在教室内上课、多在田间地头猪圈等生产场域上课;教学环境没有高大上的空调、投影等仪器设备、更多是在烈日下与农民共同探讨,且能为农民提供网上答疑等后继教学服务。通过双向考核的形式,符合且愿意接受这些条件的教师才能进入师资库,符合但不愿意接受这些条件的教师不能进入师资库。对培训教师的严格筛选,确保了后续教学过程中贫困户能与教师面对面、零距离的接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精准设计培训内容,让培训内容与贫困户零距离
具体培训内容除了要与当地产业融合、与农民的需求对接之外,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利于农户学习、便于农户接受。根据C市X县各村贫困户们的学习需求和各村的生产实际,项目组在A村开设生态乡村旅游运营与管理和有机大米种植技术、B村开设生态乡村旅游运营与管理和生态养猪技术、C村开设生态养鸡技术和生态养猪技术,D村开设生态养猪技术和山茶树种植技术,E村开设甘蔗种植技术等不同的培训内容。以生态养猪技术的培训为例,培训内容紧紧围绕着贫困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科学喂养技术、环保型猪圈及环境的建设、猪病发现及防治、综合性生态养殖技术及经验、母猪饲养技术(包括母猪种的选种、配种、产猪仔、小猪仔的喂养等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等问题开展,力求通过培训实实在在解决贫困户的问题,达到学即能用的效果。
3.精准选择学习形式,让教学时空与贫困户零距离
面授课时,多采用田间课堂、猪舍课堂等贫困户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教师在田间地头手把手的向农民传授种养知识。此外,将“互联网+”思维融入精准扶贫工作中。基于手机在农村已基本普及、贫困户的文化素养较低对于教师教授的内容难以及时消化的现实,项目组还开设了空中课堂。一是把教师上课的过程制作成为微视频,在课后通过广西社区教育网微信公众号向广大贫困户进行推送。贫困户可以免费接收这些微视频,有利于他们课后进行复习和消化。二是组建了项目管理人员+教师+农户组成的QQ群和微信群,農户随时可以在群中向教师提出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则定期进行解答。多样化、精准的学习形式,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的贫困户的学习需求,做到以学定教,保障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让贫困户真正从学习中得实惠、掌握技术。
创新是社会教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民族地区,由于社区教育起步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不走寻常路。通过助力精准扶贫,探索社区教育城乡协同发展的模式,不失为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苏国霞.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2]田晋,石睿.基于时间序列的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4).
[3]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 贵州社会科学,2015(5).
[4]汪继章.精准扶贫:扶贫方式的革命性变革[J].中国扶贫,2015(11).
[5]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
[6]胡蝶.扶贫必扶智:教育精准扶贫是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J].改革与开放,2016(21).
[7]《广西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组. 广西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研究[J].广西经济,2015(10).
[作者简介]孙世虹,女,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学院,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
[责任编辑 时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