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视角下大学英语写作中语篇连贯问题及对策

2017-05-30 10:48褚艳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转喻英语写作

褚艳

摘 要: 从转喻的视角探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语篇连贯问题,首先界定转喻的内涵,然后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篇能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结合问卷调查和语篇分析,提出转喻视角下大学英语写作中语篇连贯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转喻; 英语写作; 语篇连贯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6-0048-04

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是基于互动交流而形成的,如果单纯考虑语篇本身的因素很难真正保障语篇的连贯性。一般情况下,语篇连贯并不是仅凭一定的形式和衔接方式来实现的,更多的是需要在依赖认知和理解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综合把握。人们对转喻的理解往往有局限性,它通常被人们称为是对某一语篇或语句的比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用一种表达方式替换掉另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观点是狭隘的。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逐渐对转喻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认为转喻是对传统词格的升华,是一种基础性的认知过程,是一种从载体(vehicle)概念到目标(target)概念的心理通达过程(K?觟vecses & Radden,1998)。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转喻的基础性地位,甚至认为转喻比隐喻更为根本(Taylor,1995;Panther & Radden,1999;Niemeier,2000)。新理论的提出不仅使我们对转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包含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都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的,都需要经历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等的教学和学习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的应用和实际交流,提升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水平,这其中“写”作为一个重要的输出和表达过程,更是对“听、说、读”的一种反馈和应用,也最能体现语篇连贯的应用效果。

一、转喻内涵的界定

对于转喻的研究,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可以发现,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修辞应用方面,认为它是使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来替代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名称的修辞格。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们对转喻的理解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比如Lakoff和Johnson(1980)就曾经首次对转喻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转喻是基于一个事件与另外一个事件的相互联系,从而对另外一个事件进行概念化的理解和感知过程。Lakoff(1987)把转喻描述为“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认为转喻表征为认知模型内的部分与整体、种/类与成员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很多专家学者纷纷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讨论,也从不同的视角对转喻进行界定和分析,这其中包括Lakoff与Turner(1989)的转喻概念映射观、Croft(1993)的认知域矩阵概念以及Langacker(1993)的转喻认知参照点现象等。通过仔细分析和研究发现,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同,想法各异,但是究其本质还是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共同点。具体包括以下二个方面:第一,转喻的实质是一种认知现象,通常被人们用来描述和表达比较抽象化的概念,不能单纯的从语言的角度进行理解,更多应该将其当作一种认知方式和现象,通过已知的常见的事物特征去描述和认识某一抽象或难以理解的事物。第二,相似性是转喻应用的前提,两个事物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同点或者相似之处才能应用转喻的方式进行描述,本质上转喻还是包含有替代表达的意思。

由此可见,转喻同隐喻一样,都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转喻是实现大学英语写作中语篇连贯的重要因素,能够有效促进英语写作中的语言衔接,也能够强化英语写作的表达效果。转喻还在深层次上影响语言运用的连贯性。这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转喻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篇连贯能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培养学生语篇连贯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教程》和《新视野大学英语》,两本教程都有板块对英语写作的基本技巧进行讲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该部分内容进行授课,讲解语篇技巧,并且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语篇连贯能力提供了可行性。

此外,教师综合能力获得了提升,近年来各个高校英语教师的师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大学英语教师都是英语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或博士毕业,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之外,还具备了能够满足培养学生语篇连贯能力的教学能力。很多多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通过进修学习,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最新趋势有了新的思考,深刻地明白外语教师除了掌握基本语言学理论知识外,还需要了解最新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语言本质特点以及语言分析方法。这为培养学生语篇连贯能力提供了可能。

(二)培养学生语篇连贯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思维比较固化,这就导致学生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中式的表达,语篇的连贯性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中文重“意合”而英文重“形合”,因此更难写出具有外语思维的文章,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开展大学英语写作的语篇连贯研究非常必要,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其次,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中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確要求提高英语的运用和综合表达能力。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必修课之一,是基础性的课程,主要以外语教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对于语篇连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2007:1)。因此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强化语篇连贯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是讲解语法、词汇等方面内容,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强,所以主动思维意识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对于英语写作,学生更多的是根据课本上的句子去模仿练习,对语篇的宏观把握能力不足,较少涉及语篇连贯与衔接的概念。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所以大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

三、研究过程与策略分析

(一)语篇连贯意识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英语写作中学生对语篇连贯的认识情况,本研究针对2016级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第二学期)展开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当前大学生对英语写作中语篇连贯意识的基本情况,调查采用匿名方式,总共190位学生,调查问卷内容为三道单选题。第一题“你对语篇连贯的了解程度”,选择“很全面”选项为7%,选择“很少”的有48%,选择“不知道”的有45%。第二题“你认为大学英语写作中培养语篇连贯能力重要程度”,选择“重要”的有23%,选择“不重要”的有58%,选择“不关心”的有19%。第三题“语篇连贯对大学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是否有帮助”,选择“不知道”“没有”“可能有”分别占67%、15%、18%。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生对语篇连贯认识不足,学生对英语语篇衔接、连贯的概念不了解,而且无法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很多学生也难以认识到语篇连贯与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的关系。针对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更需要以课文为基础,教师运用转喻理论分析连贯在语篇层面的实现方式,传授学生基本的语篇连贯与衔接的知识,那么必然会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语篇连贯问题分析

调查问卷完成以后,笔者收集了190位受试的题为“Saving wild animals”的期末考试作文,旨在发现和确定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存在的语篇连贯问题。

衔接是语篇的形式连接,而连贯则是语篇的认知连接。概念转喻主要从如下三方面作用于语篇连贯,即图式、框架和脚本、言语行为转喻以及转喻推理。张辉、卢卫中通过对作文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词汇的准确运用和表达能力较弱,无法选择合适的词汇,难以流畅地表达自己观点的现象,中式英语思维比较明显;部分作文虽然使用了模板,运用了连接词,且语法基本正确,但在语篇连贯上依然不够理想,从而影响了整体作文的质量。实际上,在保护野生动物这个语篇中,可以先考虑自己熟悉的野生动物是哪些,它们的生存状态如何,怎样保护这些动物。一旦相关图式被激活,就可以和转喻的工作机制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语篇的意义连贯。下面以范文的句子为例说明转喻如何作用于语篇连贯:

例1:People hunt wild animals for food and skin. A good case in point is that the Japanese have killed a lot of whales because they like to eat the meat.

在这个语篇中,“wild animal”(野生动物)、“whales”(鲸鱼)、“food”(食物)、“skin”(皮)、“meat”(肉)等一系列词构成了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图式,从而实现了连贯,解释了野生动物数量减少,濒临灭絕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肉和皮毛被捕杀。

例2:There is an undeniable fact that the number of wild animals is declining faster than ever before...The current problem, I believe, should be solved immediately.

转喻推理中比较常见的是因果推理,结果依存于原因,原因也依存于结果。语篇中“野生动物数量急速减少”是结果,原因是“捕杀、环境污染”等,通过因果关系的推理,为下文“必须立即解决当前问题”构建连接,从而实现了行文的流畅。

(三)转喻视角下语篇连贯的教学策略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大学生英语写作的语篇连贯意识与能力,提升大学生英语写作的综合能力。从上述调查分析过程中,我们也对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 语篇连贯意识培养需要具有持续性

意识培养是长期英语学习获得的对认识知识的基本评价与观点,大学英语写作语篇连贯意识的培养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为学生明确语篇连贯内涵,讲解转喻的概念,之后再进行专门的写作单项练习。基础的训练之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模仿写作,将前期学习到的语篇连贯写作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识到语篇连贯能力培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学理论进而灵活运用并非易事,教师应给予学生有效反馈,通过专项练习与成绩评估巩固教学成果。语篇连贯意识的持续培养十分重要,需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师在课文分析中要重点强调认知思维与语篇衔接的相关性,利用大学英语课文中的语篇分析定位语篇衔接和连贯内容,明确课文语篇的内在衔接机制。

2. 重视培养语篇宏观结构意识

作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课文精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学英语学习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课文的篇章结构以及遣词造句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写作特色,课文当中的各个语篇都是具有连贯性的,是很好的分析素材。教师通过对课文语篇内容的分析,指出转喻机制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进而让学生对各类连贯语篇的手段进行记忆性学习,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把握。在英语课的课后练习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通过同样的方法让写作的文章更加连贯,基本上确立文章的核心思想,之后再进行结构布局,最后进行语法词汇的修正,这可以帮助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3. 创新英语写作课堂的教学方法

语篇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连贯与衔接,大学英语写作课堂当中这两项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课文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穿插对该内容的讲解。例如,教师在安排学生做好基本英语课文预习时可以要求学生总结出课文的核心思想,同时划分出课文的段落结构,课文各个结构之间、各个语句之间的衔接方式,从而从整体上把握将要学习的英语课文。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从以往单方面的重点句的结构教学上升为课文结构的语篇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积极更新自身的语篇分析理论,提升当前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英语写作综合能力。英语写作学习也是持续的过程,学生需要平时进行相应的练习,坚持进行英语写作与修改,最后才能实现英语写作顺利表达,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讲评时需要关注学生语篇连贯的运用水平。

四、结语

当前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还是沿用语法、句子为单位的教学方式。这类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写作教学也需要更多的转移到语篇教学上来。在当前的大班授课教学中,因为授课时间的制约,若是沿用传统的语法、词汇分析,学生难以真正的提升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英语的应用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本文主要从转喻的视角分析大学英语写作中存在的语篇连贯问题,一方面对转喻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重新论证和认识,另一方面对转喻视角下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语篇连贯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Croft,W. The role of domai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335-371.

[2] K?觟vecses,Z. & Radden,G. Metonymy:Developing a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 [J]. Cognitive Linguitics,1998(9):37-77.

[3] Lakoff,G.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G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 Lakoff,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 Lakoff,G. & Turner,M.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6] Langacker,R.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1-38.

[7] Niemeier,S. Straight from the heart-metonymic and metaphorical explorations[M]//In A. Barcelona(ed.).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Berlin and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0.

[8] Panther,K. U. & Radden,G.(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9.

[9] Taylor,J.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2nd edition)[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1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 张辉,卢卫中. 认知转喻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转喻英语写作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浅谈如何“步步为营”指导中学生英语写作
教师反馈对不同水平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差异性研究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
从高考英语作文评阅看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