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
内容摘要:《逍遥游》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所谓逍遥,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就是“心斋”和“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关键词:逍遥游 齐物 生死观
一、《逍遥游》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空苍苍茫茫,难道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
对于这句话,我想到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如果是讲出来的道,那就不是原本的那个道;而名如果也是讲出来的名,那就不是原本的那个名。正如世上的万物一样,难道树它是叫做树吗?如果它原本是叫人呢?而人也是叫人吗?如果人原本是叫树呢?天空苍苍茫茫,那也只是我们看到的样子而已,如果天空原本的颜色是红的呢,抑或是绿色的呢?
所有对于世界的认知,都只是局限在我们是人类这一范围内。鹏程万里而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蝉与小斑鸠不能理解鹏程的意义,而我们作为人类,又能理解宇宙的意义吗?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如果宇宙的时间范围并不只是黎明与白昼呢?那么人是否跟朝菌一样?所有的一切定义并不只是人们眼中所能看到或者脑中所熟知的定义那样,而人们所有的观点跟井底之蛙有区别吗?如果人是青蛙而宇宙是东海之鱉,本就不是同类物,怎又相提并论呢?青蛙的活动范围无法触及东海,又何必去羡慕大鳖的自在无边呢?又何必因为自身渺小而东海浩瀚而羞愧不已呢?
依我想,所有的无法触及之物,又何必去羡慕,又何必因无法触及而心生羞愧遗憾不已呢?蝉与小斑鸠只要享受他们的榆枋之飞就好,鹏程万里自有鹏的乐趣。青蛙只管井底的天是否清澈就好,东海大鳖自有大鳖的劳累之时。
庄子强调从宇宙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是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将人们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解脱出来,使人在忙碌中不迷失自己,进而开拓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心灵空间,使其达到更高的境界。
依我看来,“逍遥游”的观点在当今,更多的是一种心态的体现,“无己”、“无功”、“无名”,只有真正的放下,才能做到逍遥游。而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面临价值判断和方向选择的时候,庄子这种真正的无为,在当今无法实现,每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生存,而在劳动生存中,很多人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无法用庄子那种坦然的心态去接受自身的职业设定。庄子说,一棵树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无用,至少它是一棵树,它就是有它自身的价值。而我们,虽然无法达到天之骄子的地步,但我们作为平凡人,也有平凡人存在的价值,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可贵之处,那就要珍惜,珍惜活着的价值,并且用这个价值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齐物论》之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梦蝶时,不知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潜入了他的梦。此时,庄子已经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水平了。而这也是物我两忘的一种境界。
在《庄子·大宗师》中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使得彼此得以继续生存,不如忘记彼此的存在,自由的在江湖之中畅游。虽然此时地面的干涸的,只能相濡以沫,但是当水又涌上来后,鱼儿还是会回到水中,过它们自己的生活,然后忘记彼此的存在。这又有无为之感。
而在这意义上,庄子通过“泉涸”的隐喻,要求人们摆脱异化状态,回到属于自己的最原始的生活中去。
而庄周梦蝶,也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庄周梦蝶提供了一种沟通生死的方法——梦。对死的未知,带来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与对生命的极度热爱以及二者之间的深重矛盾;通过忘生而进入死的状态——梦死,则沟通了生死,由此解除了对死亡的未知以及对死亡的恐惧;生死相互为梦,不辨梦里梦外,不知是梦是醒,最后等同了生死,达到了齐物的最高境界。
庄子在生时不知死是何滋味,通过夜里为梦,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其实这是一个身死的过程,身死后而意识变成了蝴蝶。他体会到死亡之后的世界,却无法分辨变成蝴蝶后的他,是真的他还是只是梦。
庄子在梦蝶中,悟到,假若死亡是由一个已知而受限制的“我”,变成一个未知却自由的“它”,那么这种死亡,却又是一种新生,即是肉身死而意识永存。这跟前面第三章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又符合。
这种将死生等同看待的齐物最高境界,它带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应变万物的姿态,庄子遂能由此而“逍遥游”。
(作者单位:福建平和县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