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青海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20世纪50、60年代体育外交的主要事件的叙述,展示了中国体育外交在对外体育交流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关键词:中国;体育外交;事件
中国的体育外交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特别是被誉为“小球转动地球”的“乒乓外交”更是成为世界体育外交历史中的一段佳话。体育外交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扩大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架起了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的桥梁。
1 体育外交的概念
由钱其琛主编的《世界外交大辞典》中将“体育外交”定义为“对一国体育部门或体育组织在促进国家间关系所进行的对外体育交往和交流的一种提法”。体育外交是一国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体育交流、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输出等活动,以促进各国公众间的理解与信任,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利益、改善国家间关系、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一种新兴外交方式。
2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体育外交
2.1 体育外交的策略
50年代,新中国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体育外交关系。中国开创了与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在体育比赛交流的新局面;同时,我国也获得了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帮助,他们为中国培养了体操、游泳、田径、足球等项目的人才,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2.2 与国际体育组织接触
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成立后,它首先致函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各单项国际体育组织,宣告原中华全国体育协会已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担负着中国奥委会的职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的体育组织。除了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承认,经过努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体育组织还逐渐得到了不少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认可。1957年9月,国际奥委会委员董守义赴保加利亚的索菲亚参加第53届国际奥委会全会,就中国合法席位问题据理力争。为了坚决抵制“两个中国”的阴谋,为了维护祖国的神圣主权,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各有关单项体育运动协会宣布中断与国际奥委会和有关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一切联系。由于50年代初国际奥委会的“两个中国”,新中国和印尼等国家共同发起了新兴力量运动会,同时也退出了承认“两个中国”的单项运动协会,如“国际足联”、原“亚洲乒乓球联合会”等等。
2.3 与社会主义国家交流和比赛
1949年中国学生篮球队参加了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第2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及第10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派出的第一个体育代表团。1950年8月28日,新中国的第一个体育代表团应邀访苏,对苏联体育的组织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学校体育等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学习。1950年12月24日-1951年2月1日,苏联派遣了以罗曼诺夫为团长的体育代表团来中国访问,这是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个苏联体育代表团。1953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1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吴传玉在游泳比赛中获男子,100米仰泳冠军,在国际赛场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苏友谊比赛中,中国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打破了由美国运动员保持的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1959年在联邦德国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获男子单打世界冠軍,这是中国体育史上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新中国体育外交的“第一次”均是在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中发生的,这种“一边倒”的外交决策较好地体现了新中国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但造就了外交战略的不平衡,不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普遍交往。体育援外工作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1957年,向越南派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支援外体育教练队伍,从此拉开了新中国援外教练工作的序幕。
3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体育外交
3.1 体育外交目标:打破对中国体育的国际封锁
在国际体坛中,中国只与国际乒联保持着正常联系,中国体育受到了严重封锁。
3.2 体育外交措施: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和中间地带国家的体育交往
中国同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越南、朝鲜、蒙古等社会主义国家间的体育交往频繁。1960年中苏之间的体育交往,除了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间举行的多国比赛外,重要交往次数达到了20次之多;但从1961年开始到1965年,两国之间的体育交往次数减少;1965年至1969年没有重要交往。从1960年开始,我国与缅甸、柬埔寨、巴基斯坦、尼泊尔、古巴、叙利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几内亚、索马里、乌拉圭、加纳、锡兰(今斯里兰卡)、刚果(布)、突尼斯、中非共和国、坦桑尼亚、阿根廷和墨西哥等亚非拉国家进行了体育交流,并对非洲一些较为贫困的国家进行了体育的对外援助工作。在此期间我国参加和举办了一些洲际性和国际性赛事,如第26届世乒赛、新兴力量运动会和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等。除此之外,中国还与法国、英国、日本、比利时、荷兰、挪威等第二地带国家展开了体育交往。
3.3 体育外交的成就
1962年帮助印尼修建体育场馆、向其捐赠体育器材。1963年11月,雅加达举办了第1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中国不仅派出了规模空前的体育代表团参赛,而且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贺龙还亲自出席了开幕式,这也是新中国首次全面参加的综合性大型国际比赛。通过此次运动会,中国加强了同亚非拉民主国家的团结与协作。同时,作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重要力量,得到了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为响应国家的外交政策,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对中国参加第27届世乒赛的运动员的指示中强调“友谊重于比赛”。1964年贺龙同志在第2届全运会上强调“我们要通过国际体育交往,增进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在该原则的指导下,仅1965年一年,中国就与5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158起体育交往。1966年的国际体育交流次数较往年大幅下降,1967年只有越南体育代表团访问中国,1968年体育的国际交流中断,1969年只与越南、刚果(布)、阿尔巴尼亚进行了为数不多的小规模的体育交流活动。
中国的体育外交经过充实、调整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外交理念与方法,展示了一个“走出来”的中国新形象。体育外交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体育外交日渐成为促进国际关系发展中不可低估的民间力量,势必将成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舜薏,熊锦平.后奥运时期的中国体育外交[J].体育学刊,2012年3月第19卷第2期.
[2]王润斌,熊晓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外交决策的历史审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3月第24卷第2期.
[3]张晓义,李光欣.20世纪60年代中国体育外交回顾[J].体育文化导刊,2013年3月第3期.
[4]王福刚.新中国体育外交发展历程[J].辽宁体育科技,2011年8月 第33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