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介文化是以大量的机械复制和不同媒介之间相互复制为基础的,这无疑就消解了文化本来的独创性和微妙性,“艺术品的光晕”也受到冲击。媒介文化走向同质化,千篇一律而又单调重复。由此,媒介文化在解放了“量”的同时,“质”也就受到了约束和制约,逐渐趋向于同质,这和文化的本真性和独创性形成了矛盾和冲突。
关键词:同质性 独创性 矛盾调和
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的一种历史的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存在方式。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分工的发达,艺术开始和人的日常生活逐渐分离,成为了人的存在的一种理想化的、自由的和超现实的实践活動领域,它来自人的精神自由和审美需求。它摆脱了为生存压力所困扰的、琐屑的日常生计和程式化的、常规化的社会活动,成为人的创造性的生存方式。也就是说,人在艺术中最大限度的展示着创造性和审美意境。
阿多诺等人用“文化工业”来取代“大众文化”意图也是在于批判文化的工业化发展和同质化的过程。媒介文化是以工业化的方式来进行生产的,也就是用当代的技术手段以及相应的商业机制参与到文化产品的制作中去,文化工业是按照工业时代的经济运作方式来生产的,比如资本的高度密集、相对发达的劳动分工以及对利益和效率的最大化追求。同时,生产者要遵守市场规则,要有商业头脑,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技术手段来占取市场份额,从而使媒介文化最终具有明确的交换价值。但是文化的很多价值并不能简单用商业价值来衡量和判断的。“在文化工业中,个性是种幻象,这不仅是因为它的生产方式已经标准化。个人只有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宽容,才是没有问题的。虚假的个性就是流行:从即兴演奏的标准爵士乐,到用卷发遮住眼睛,并以此来展现自己原创的特立独行的电影明星等,皆是如此。个性不过是普遍性的权利为偶然发生的细节印上的标签。自我的特性,就是由社会支配的垄断商品;它总是虚假地表现为自然的东西。”1显而易见,在文化工业的生产过程中,文化产品转化成了商业产品,而且这些商业产品上都贴着文化独创性的伪标签,将文化产品的最后一丝文化品性彻底驱逐出其生产领域之外,同质化自然就滋蔓开来。
加之,媒介企业渐渐趋于集中化和垄断,这无疑会对媒介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居于主导位置的媒体对其他媒体或是公众的新闻、信息、公开思想、流行文化和政治态度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仅会对编辑形成强有力的干预,还会生产出同样主题的文化产品,甚至形式也会趋同。同质化会越发的严重,不论你在天南海北你看到的、听到的都差不多是一样的图画、一种声音。物以稀为贵,如果一种东西在被反复的提及或者是强迫式的推行,就势必会失去最初的魅力。人们之所以深恶痛绝广告,就是因其在不同的台不停的、反复的播出,媒介文化也是如此,当一种形式得到受众的认同后,其他媒体机构就会迅速的跟风,以致举国上下都在热播相亲类节目,或叫《非诚勿扰》,或称《为爱向前冲》,或者干脆叫《爱情三十六计》,叫法不同,具体细节也不同,但实质还是一样,我们可以断言用爱情来做文章的节目如果不力求创新与改进,人们很快就会厌倦,也就是说同质化会在不久宣布它们的死刑。
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人自由超越现实的理想化领域。艺术的真正本质体现了人对理想化生存状态的审美想象以及由此统领下的自由创造。它的本质是超越,是自由。艺术的美有着非功利性,它是不为世俗束缚的本质展现,是人性美的鲜活体现。它还对现实存在和规定性进行反省和批判,用特有的审美视角对给定的一成不变的现状进行否定。真正的艺术既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也是社会变革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使艺术与社会规范和体制保持不妥协的批判距离,是用艺术内在的形式去控诉现实、展现理想的力量。
受制于意识形态的,或者是受制于经济利益诱惑的媒介文化,不仅使其产品服务于权利、受制于市场,它还使其接受活动和接受主体(受众)都相继的成为了一种商品,同质化和单调性大行其道,这和文化自由的超越性和独创性背道而驰。如何协调媒介文化的同质化和文化所要求的独创性间的矛盾也是值得反思和深究的。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习惯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剧变,各种思潮与文化相互碰撞,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发的多元和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文化形式,他们期望媒介能够立体的呈现出世界和社会百态的全貌,能让他们用欣赏的心态去感知、确认社会和自我。因此,媒介文化不能拘囿于原有的模式和框架,只有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并用新颖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满足大众对文化日益丰富和多元的需求。
媒介文化的建构也应当与时俱进。当然,最近几年,媒体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体运转模式由原先的行政拨款转向市场经营、媒体体制从原先的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单位,自负盈亏并朝着产业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受众由原先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消费者;媒体职能从过去的宣传本为和教化功能转变为服务性。媒介这些个变化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时代的需求、社会和人们的呼唤,媒介文化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抛弃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以创新的姿态迎接时代的挑战。
所谓的创新,并不是简单的猎奇、创造一时的轰动效应,也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用稀奇古怪、奇闻异事来吸引眼球,也不是仅仅在视听的技术层面上去下功夫,更不能以丑为美、以假乱真,用煽情的、色情的、低俗的内容去满足和助长人们原始的本能和欲望,而是要在尊重受众的基础上,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在观念、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完善,使其媒介文化有新的内容、新的表现形式、新的意义。媒介文化的创新,首先是内容的创新,就是要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用这些有血有肉而又贴近现实与生活的内容去满足受众。其次,是表现形式的创新,或喜闻乐见,或别具一格,或独树一帜,总之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去诠释现实和生活的意义,关键的是能和内容相得益彰,不要人云亦云流于跟风。再者,在运行机制和体制上创新,尽可能为媒介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适合的环境,为媒体工作者提供施展手脚的舞台,为受众提供互动参与的平台。
创新也不是对过去的彻底否定,它不是颠覆性的变革,不能过于偏激,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调节,是对原有文化的扬弃。所以,不能打着创新的旗号,置人们熟知并喜爱的文化不顾,用惊奇甚至耸人听闻来吸引眼球,更不能视新闻规律为等闲,用虚假的信息来欺瞒受众。媒介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上尤其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度,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媒介文化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但不能过于偏激。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武桂杰:《霍尔与文化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2月.
[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8月版.
作者简介:
陈永(1982.12-),男,汉族,云南人,硕士,主要从事新媒介及媒介文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