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源
摘 要:与其他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有其特殊性:一是信息技术课具有学科性与工具性双重特性;二是信息技术课的上课环境的特定性。所以信息技术课更容易出现意外,教学中对细节的关注与处理将更为重要。只有关注和处理好各方面的细节,才会有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素养;过程性评价
“细节决定成败”,说的就是细节的重要性。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不管设计得多完善,如果一些细节没有处理好,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学环节中的细节等方面,谈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注意的细节及应对措施。
一、在细微处搭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环境有其特殊性,教学中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也更容易出现所谓的各种意外。所以要避免和处理好意外,首先要从教学环境入手。信息技术的教学场所主要是多媒体机房,布置和维护好机房环境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
1.创设愉悦的机房上机环境
信息技术的教学场地是机房,和教室一样,轻松愉悦的上机环境,可以悄然提升学生的学习品位。
首先,可以悬挂一些标语,选择一些励志的标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努力吧,打败微软件就是英雄”;也可以用一些信息技术的名言警句烘托学习氛围,如“学习电脑操作,掌握信息技术,做时代的弄潮人”;还可以通过标语让学生认识健康信息,如“在信息的海洋中,千万不要迷航”;当然也可以是上机手册、注意事项或提示注意机房卫生等规范学生行为的标语。
除了标语的设计,有条件可以在讲台等合适的位置添加一些花卉来净化空气,烘托温馨的学习气氛。总之,温馨的机房教学环境还是需要教师在细节处营造。
2.合理布局,关注安全与卫生
机房是一个充满着强电与弱电的地方,对环境的要求远比普通教室苛刻,所以机房卫生和安全方面的细节也很重要。
首先,机器和桌凳摆放要整洁合理。针对小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小组合作学习的需求,有条件的教室在布置机房时可以选择岛式或环式布局。当然若学校班额较大,采用排式布局也未为不可。不管何种布局,机器摆放都要整齐划一,显示器和主机要统一编号,方便学生对号入座。另外,课前课后鼠标、键盘、耳机要在规定位置摆放整齐。这种机器合理地布局和对号入座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争座位、破坏公物等意外发生。
第二个细节是环境卫生。一个明亮、整洁的机房学习环境,必然会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所以环境卫生和教室一样重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鞋套。即使条件有限,也要要求学生上机房时不可带任何杂物尤其饮料、零食等物品进入机房。机房卫生尽管不像教室需要天天打扫,但也要安排人员定期打扫、除尘等。
环境卫生这些细节可能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反映的却是教师对课堂组织的软实力,看似细微却关乎大局。
3.细心地维护硬件和软件
只要进入机房打开电脑,就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运行。所以,课前要确保每台机器能正确运转。试想,一堂课中,硬件频频出现故障,教师将会忙于处理故障;因网络故障学生的作业、素材不能及时发送与接收,或无法转播到学生屏幕等,这些意外将使教学过程很不流畅,教学进度也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保持硬件的有效运行对于每一节信息技术课都很重要,而这些硬件的维护有许多是细节性问题。如,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正确开关机以减少硬件坏损;保持机房空气流通,减缓硬件的老化速度。另外,为保证教学的顺畅,软件的正常运行也很重要。所以,系统硬盘保护还原和定时更新软件与教材同步也很重要。
当然,要保持教学的正常进行,有心的老师会课前做足这些细节。如课前将机器全部启动,并调试好软件,发送好素材和作业,将课堂可能发生的硬软件的意外故障降到最低。总之,关注并处理好以上机房教学环境中的细节,信息技术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精心预设课堂细节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除具备教师应有的教学业务水平外,还应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非常规范的语言、精确的操作、精心的预设,把握各方面的细节,这样才能打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1.规范教学语言
信息技术有许多专业名词或操作命令有自己特定的表述方法,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而想当然地表述。
首先,信息技术操作名词看似意思相近,实则相差甚远。如“选择”和“选定”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选择”是执行命令,“选定”只是做标记。“选择复制命令”不能说成“选定复制命令”。
再如,在操作鼠标时,“单击”不能说成“点击”(触摸屏要说“触击”);“拖动鼠标”不能说成“拉动鼠标”等等。
还有一些信息技术专业术语,教师也不能读错或说错,如“粘贴zhān tiē”命令不能说成niān tiē,“存储器”不能说成“储存器”,“磁盘”不能说成“磁碟”等等。
以上这些细节的错误,一旦教师在上课时不经意表述出来,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升语言的严谨性、精练性,在备课时要反复推敲,慎重选择,做到讲授时中心突击,条理清楚。对于学生首次接触的操作或术语一定专业、准确,不可因小失大。
2.规范操作演示
信息技术课免不了教师演示。在演示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明显。教师在演示前必须自己先操作一遍,避免在演示时出现意外。
教师除了演示操作要规范正确,还要规范使用电脑。例如,教师机的桌面必须保持整洁,不能随意存放文件,也不能圖方便将素材直接存放在桌面上。平时保存文件,也要分门别类地建文件夹。教师给学生机发送文件时也要发送到学生专门的文件夹下,如“D:\素材”文件夹。同时,学生在存储文件时,要提醒学生像老师一样分门别类将自己的文件夹保存在自己和私人文件夹中。
总之,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如果在演示时不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就会影响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养成。
3.做足课前准备,预设可能意外
信息技术课中随时会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意外,一方面来自于环境,一方面来自于学生自身。例如,电脑死机、网络中断、凳子哐当倒地等等意外事件都常有发生。
要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外在环境和学生主体两个方面都要做足准备、多做预设。
首先,教学环境的准备要注意各方面的情况。例如,在教授“邮箱注册”一课时,不仅要充分考虑网络的流畅,还要注意IP地址重复注册限制的问题。其次,为避免硬件的意外,教师可以上课前打开所有电脑,确保每台电脑都正常运行后再组织上课。
对于教学环节的意外,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充分的弹性预设。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方面的问题,教师要依据他们的年龄等特点,结合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储备,预测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一些状况,并将应对方案预设在教学设计中。
例如,在教授“认识网络新朋友”一课时,需要在IE地址栏输入“中国科普博览”网的网址:http://www.kepu.net.cn,要熟练地输入这个网址,对于上学期刚学习指法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速度上有困难。所以,教师课前可以复习一下特殊符号“/”的输入,对于“做一做”中的多个网址,教师可以课前做成快捷方式发送到学生机指定文件夹中,以便输入速度不快的学生使用。
总之,对于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其特殊性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操作中的个性化活动,是可以避免和应对的。
三、关注教学各环节中的细节,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流畅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细节性的问题贯穿于各个环节。除了上面提到的可能出现的课堂意外,在导入、评价等教学环节有许多细节性问题需要教师认真挖掘和灵活处理。
1.联系生活中的细节,开启兴趣课堂
成功的导入是高效课堂的试金石。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导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设置适当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导入法是信息技术课堂导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设置情境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关注和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有个性又新颖的导入。例如,在教授《无处不在的信息》一课时,考虑到六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对周围信息好奇的特点,导入的处理是:让全体学生闭上眼睛冥想,不能发出声响,也不能睁开眼睛。看看能坚持多长时间。不一会儿,就有学生按捺不住,睁开眼睛。可以看出,这个导入设置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在细节处让学生先形象地自我感受“人离不开信息”。
又如,在处理《词语输入更快捷》一课的导入时,教师先准备一些有前鼻音和后鼻音区别的词语,让学生使用上一节课的输入法进行比赛。教师在比赛结束后,引出词语输入法,指出直接输入词语中各个汉字的声母就可以完成词语输入。这样,学生一下就对词语输入法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个导入在设置时,就充分注意到本地学生普通发音的小细节,使用课堂导入自然而有效。
2.发挥教材细致入微的作用
教材是每一个学科最重要的资源,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但是在许多信息技术课堂上发现学生不带教材,即使课本就在机房中(有些地方信息技术教材是循环教材,一般不发放到学生手中,而是放在机房),也很少使用。
有些教师认为有教师的示范、课件演示甚至微课等多种教学手段,教材就可有可無。实际上,教师再手把手地教也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看书,对照教材尝试自己动手的自学过程。教材的每个操作步骤与每一句话都是编写者反复推敲而来的,可以说是核心和精华。教师不可能通过简单演示将所有信息点都传递给学生的。所以,在教学中,不妨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边看教材边动手摸索,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做一做”“知识库”等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当然,教材中有些细节需要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去挖掘。
例如,在“建立班级课程表”一课的“知识库”中,教材介绍“表格”的概念时,给出了文字和表格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以揭示表格的作用。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这个细节设计导入情境。在导入时,教师可以就同一个内容,分别出示文字和表格两种表述方式,让两组学生分别进行信息查询。学生通过对比自然发现表格的优势,在激发学生表格学习兴趣的同时,初步理解表格的相关概念。
3.关注过程性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有作品生成的信息技术课。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作品评价就成了教学评价。当然,作品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唯一。
教学评价涉及教学的全过程,甚至是课堂中某个很小的细节。暗藏在教学全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往往比结果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更重要。例如,在评价一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作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而不是直接去评价作品的好坏。除了要关注学生形成性评价这个细节外,评价不能一味地说好,对于那些需要改进的作品,要在鼓励的同时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
所以,教师课堂评价务必准确而具体,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要让学生有更高层次的认识。总之,正面评价要有高度,而在评价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周寅.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吴维宁.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J].当代教育科学,2006(6).
[3]沙凤林,王玉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1(4).
[4]魏雄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