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桢雅
摘 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而民俗文化又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社会实践逐渐相传的较为稳定的风尚或习俗,再说简单点就是“经验”。起源于生活的民俗文化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所以民俗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有着不可代替的意义,它的魅力不仅是服务生活、丰富情感,更是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民俗即源于人民,是人民在“做”中不断“学”,在“学”后代代相“教”,而后在生活的“教”中“学”,这样如此往复逐渐稳定所形成。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教育”,所以民俗与教育本就是互相关联的。幼儿时期是形成品德、习惯、个性的重要时期。“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儿童真正会做”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习”。民俗文化应该适当地渗入幼儿的活动中。
关键词:民俗文化;教育;学习
一、让民俗文化渗入幼儿生活中
1.幼儿需要传承民俗文化
新时代伴随着“文化入侵”。很多次,每当问到幼儿:“你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很多孩子不能说全,有的甚至把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纳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可见孩子对民俗文化的匮乏。民俗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对幼儿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2.幼儿教育需要有效地渗入民俗文化
在现在的幼儿园教育中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为活动而活动”,为一个知识来开展一个活动,或者是根据提供的教材来开展活动。这些活动有时候会忽略幼儿本身所接触的条件,成为幼儿的“鸟笼”。教师应该针对幼儿身边的一个疑问或者是所需能力、情感来开展活动。民俗文化本身就来自生活,把“生动的”民俗文化适当地融入一日活动中实现“教学做合一”,可以打开学校和社会连接的大门。
二、适当的民俗文化“敲开”社会大门
民俗文化包罗万象,这里面有易有难。所以如何选择民俗文化渗入活动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在我工作的幼儿园里,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子女的人数比例约6 ∶ 4。这些外来人员分别来自不同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幼兒园地处苏州一个很有文化特色的水乡内,这对于各民族的民俗有不同于其他幼儿园的资源,所以对此开展民俗文化渗入活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3~6岁幼儿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难度。比如:3月、4月正是茶叶上市的时候,很多小朋友的家里都买了茶叶。从幼儿的发展来说,选择幼儿身边接触到的、直观的民俗文化,再结合幼儿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能使幼儿有效地对民俗文化进行了解。像这样“生动的”民俗文化是敲响社会大门的契机。
作为一个伙伴一样的引导者,教师要为幼儿创造环境和提供机会:
1.小花园种植茶树解放幼儿
幼儿园占幼儿社会学习的一大部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幼儿更加贴近自然,从而在自然体验中发现、探索并解决。所以在茶文化的主题中,我们幼儿园在小花园里种植了茶树,请幼儿去观察和照顾茶树。幼儿可以自己动手操作和实验,再进行记录。这样通过“做”所得出的结论,不仅能让幼儿学会“学”,还能解决自己的疑问,养成爱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2.探索发现实验室解放幼儿
在幼儿园我们专门设有各种体验馆来供幼儿发现自然的神奇,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设有很多的工具可以供幼儿观察操作使用。比如茶文化的主题中,我们就有茶文化体验馆,里面提供了多个品种的茶叶,幼儿在观察茶叶的时候,发现卷卷的碧螺春用水泡开之后就会变成嫩绿的芽状。还有的小朋友发现用不同温度的水泡碧螺春,泡开的时间不一样。这样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就学会了观察、思考。
3.在一日生活中解放幼儿
其实民俗文化的渗入只在一个活动中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深入地体验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渗透会更好。还是拿茶文化来说,在了解到茶的各方面的文化后,茶的“礼仪”同样也在点心和午餐时间体现,幼儿相互礼让减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争抢”。像这样渗透进生活中,让幼儿把学到的用起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合一”。
4.引导者的支持解放幼儿的空间
如果我们只有民俗文化,没有合适的引导者也是行不通的。在一个文化面前用不对方法,用不对时间,不了解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即使这个民俗文化是“生动的”,也不能被幼儿接受、理解、喜欢进而产生兴趣。要满足以上的活动条件,就需要一个熟悉的引导者作为桥梁支持,才能有效实现民俗文化的“教学做合一”。
幼儿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幼儿时期让“生动的”民俗文化深入生活,实现“教学做合一”,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张珠.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J].福建陶研,2005(3).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