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丽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最主要的是小学教师角色的转换,这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小学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科学课;角色转换;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忽略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而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要成为科学课程的开发者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好动,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转换自身角色。教师要将自己定位为科学课的开发者,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陈旧的教学材料,观察生活,在学生的世界中开发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科学。
比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动物”一课时,教师要准备充分的材料。首先,教师可以准备动物图册,让学生认识图册上的动物,然后选取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让学生反复认识,加强记忆。其次,在学生认识了多种动物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小动物——蜗牛、蝗虫、蚂蚁,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后,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将捕捉到的动物在课堂中展示出来,让学生一一观察;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让学生多观看几段视频,然后师生一起讨论自己对小动物的观察认识。
二、教师要成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自然课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开发。从学生的整体发展而言,教师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比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块小磁铁,学生将磁铁放在塑料纸板上,然后将其翻转,发现磁铁掉落在桌子上。教师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块小磁铁,将他们分别放在塑料纸板的两侧,然后让学生拿起塑料纸板,发现磁铁粘在塑料纸板上。此时,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由教师解答磁铁磁力吸附的原理。在学生了解了原理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如寻找针、小铁钉或者玩具中的小螺丝钉等。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教师角色发生转换,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将学习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将课堂分成几个步骤,由学生来完成。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沉和浮”这一节内容时,主要学习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马铃薯和纸船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联系实际生活,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沉与浮,能不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等。在上课之前,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让学生准备最基本的材料,容器(杯子或大的器皿两个)、小塑料方块两个、小马铃薯(与马铃薯相似的物品)、纸。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演示,如学生将小马铃薯放在水中,马铃薯一下子沉下去;然后将叠的纸船放在水中,纸船浮在上面。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出现两种情况的原因——重量。接着,将塑料方块放在杯中,塑料方块有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在水面上。此时,教师让学生在另一杯水中加入大量的盐,然后将另一塑料块放进杯子,发现塑料块浮在水面上的部分最多。这其实是水的密度增加,浮力也相应增加。看到这种情况,学生会产生疑问,教师为学生提供探讨的平台,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对他们组的实验情况进行描述,然后陈述本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全班学生发表自己的收获或想法,大家一起交流。
教师将自己的角色进行转换后,学生因为能自由轻松地学习,学习兴趣更浓厚了。
四、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与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轻松良好的氛围,也为教师在教学中有新的认识提供了条件。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激发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完成角色轉换。
参考文献:
[1]袁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J].生物技术世界,2013(8):107.
[2]李媛秋.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研究与探讨[J].文理导航(中旬),2014(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