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娜+李莉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养成教育的特点和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基于实践育人理念,从原则、基本做法和完善措施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实践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 养成教育 实践育人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大学生要“学会担当社会责任”,并强调要“提升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其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大学生道德实践既要着眼长远,更要立足现实,从生活细微处入手,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然而,作为高校系统开展思想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育人作用的现象仍普遍。2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个部门颁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明确了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使实践育人理念更深入人心。通过课堂理论教育可以解决认知问题,但无法解决实践中学生的行为养成问题,使得一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割裂、知与行脱节。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不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创新、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只有将理论灌输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才能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其良好的行为养成和行为习惯,最终实现知行统一。因此,基于实践育人理念,如何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是促使大学生全面成才的迫切要求。
一、养成教育的特点研究
1.规范性——行为规范是养成教育的基础。
皮亚杰在《发生的认识论》中提出:“所有道德都是一个规则体系,而且,所有道德的实质都要在人所学会的那种对于规则的尊重中求得。”养成教育即通过培养学生在学会尊重规则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行为规范是养成教育的基础,是养成教育应遵循的规则,让学生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违反国家、学校法律法规的。明确行为规范,使养成教育规范化。
2.实践性——行为训练是养成教育的关键。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是必然,只有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增强教育效果,而养成教育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行为训练是养成教育所使用的一种德育方法,它“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英国教育家劳伦斯·豪尔特在著作中多次肯定行为训练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应积极开展行为训练活动,从实践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
3.长期性——行为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体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具体体现,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长期培养,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优秀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使其成为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4.反复性——评价反馈是养成教育的调节器。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受教育、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不断感悟、逐步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并在反复的行为训练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达到合乎规范的情况。这就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和评价反馈机制,对已形成的德育成果进行评价,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指导学生,以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当前大学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当前大学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养成阶段,大部分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利己主义。二是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勤奋刻苦精神,得过且过者较多,上课睡觉、玩手机、吃零食,荒废学业者不在少数。三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寝室卫生差、生活不规律等情况严重。四是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逐年下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学生不自信、抗挫能力弱、人际交往困难、家庭矛盾等情况日益复杂和严重。
2.当前大学生行为习惯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道德教育欠缺,人文素养培养匮乏。多年的应试教育和功利化,导致一些家长、学校和社会忽略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和优秀品质的培养,重学业培养轻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是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系统形成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尚未真正成熟,一些人缺乏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易受西方文化恶意渗透的影响。
三是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生源质量难以保障,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部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三、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规范理解力,帮助个体实现思想品德的社会化。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表现为不遵守校纪校规、不尊重师长、自我意识过强等,需要通过规范行为,促进其端正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2.完善大学生道德行为,塑造个体良好的道德形象。
我国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经久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规范学生道德行为,能够敦促学生自我约束,从而塑造良好的道德形象。
3.完善大学生德行人格,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只有完善学生的道德品性、道德意志、道德责任、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把道德变为自觉的德行人格,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四、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措施研究——创建并完善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实践体系
1.创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实践体系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所侧重地配套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机融合,实现学工、后勤、教学等多支队伍的联动。
人性化原则。针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紧扣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特点,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
公正性原则。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方向取决于他自己是否受到公平的对待。大学生是一个崇尚民主、自由的高智力群体,对是否受到公正对待特别敏感。在激励与惩罚过程中,要公正对待每一个个体,在制度面前一律平等。
科学化原则。处理好标准育人与个性化培养的关系,在理念上、工作过程中及政策制度层面,坚持分类、分层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
2.创建学生行为养成实践体系的基本做法。
(1)规范学生道德底线——实施学生行为量化考核。创建学生行为规范管理体系,目的是通过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联又力所能及的实践,使学生在行为体验与自我反思中受到教育,并最终促使其“内化践行”,形成良好的品行。
(2)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设立《思想品德行为实践》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设置相应学分。其考核成绩为每个学生8个学期的行为考核平均分。根据班级考核平均分排名情况评定等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成绩更充分地反映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3)将志愿服务与学生行为考核挂钩。学生行为考核不通过者,必须在下一学期内通过志愿者服务进行补考。通过这一举措,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公益事业,力求将志愿服务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使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增强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增强责任感。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的协作态度。
(4)纳入综合测评范畴,与学生入党、评奖评优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优评奖体系,配套修改学校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奖学金评定条件及管理办法、个人荣誉称号评选条件及管理办法和入党推优办法,综合运用约束、引导、干预、激励和惩戒等手段,既体现基本要求,又鼓励个性发展。
(5)队伍形成合力,构建大德育的全员育人格局。在有效整合和利用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资源、思政课教学单位及后勤管理部门的基础上,构建一种资源共享、合力育人的格局。
3.完善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实践体系的措施研究。
探索大学生分类分层的量化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志愿服务补分体系,突出量化考核的重点,进一步优化考核程序,逐步形成大一、大二以建底线、严规范为主,大三大四以设通道、重个性发展为主的大学生行为养成实践体系。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行”最为关键。衡量德育活动成功与否,判断一个人是否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并非仅仅以口头语言表达为标准,行为才是个人品德最重要的外显标志。通过实践育人,将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真正贯彻执行,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国家发展培养健康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邹春雷.大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教育模式初探[J].北方经贸,2012(11).
[2]孙圣勇.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方法探索[J].成功(教育版),2011(3).
[3]陈体令.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7(3).
[4]邢國忠.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3).
[5]姜丹.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
本文内容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一般课题“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编号:Y20143297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