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实践路径探析

2017-05-21 00:29韦宏思
文教资料 2017年7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韦宏思

摘 要: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高校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其融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从理论引领、创新制度、注重实践三个层面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多元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个范畴,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也是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一、多元文化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新的变化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进入多元文化时代,面临着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西方价值观念在政治、金融、科技、贸易、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渗透,给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方面,多元文化模糊了意识形态,动摇了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从笔者对部分大学生的调查数据看,在是否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的问题上,回答“有”的占47.5%,“一般”的占32.9%,19.6%的表示“没有、太虚幻”。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不能放松。

另一方面,多元文化污染了社会风气,扭曲了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据调查,影响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原因,83.9%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变革;60.8%的学生认为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弱点;60.1%的学生认为是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的作用和影响;43.3%的学生认为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由此可见,大学生接受各种思想和文化的途径和内容越来越多,原因复杂、涉及面广、危害不小。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发展阶段,部分大学生涉世未深。要引领社会思潮、达成社会共识,必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主流价值观。

二、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某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有待提高。

从调查结果看,某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政治思想意识发展不平衡,理解上仍存在差距,行动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认识不清晰、不深刻。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72%的表示基本了解,18.9%的仅听说过,只有8%的表示很了解。对“身边的同学是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回答“没注意”的占62.9%,“不是”的占20.3%,“是”的占16.8%,;对于“自己是否已经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6.9%的表示还未树立,41.2%的表示已经树立,11.9%的表示我树立的是其他价值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把它作为主流意识和思想观念,发挥它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真正使大学生对马列主义坚信不疑,对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达到一致,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够深入。

调查显示,关于“高校现在开设的各类思政课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作用”的问题,认为作用较大的占41.3%,作用不大的占41.9%,作用非常大的占11.9%,没有起到作用的占4.9%;对“高校的老师是否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选择比较重视的占60.1%,不怎么重视的占25.9%,很重视的占11.2%,完全不重视的占2.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些大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不够,对主要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差距,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不小比例,贴近学生学习、思想实际还不够紧密,缺少亲和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学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不够突出。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哪种形式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的作用更大”,选择思政课程的占56.6%;党员、团干培训的占54.5%,讲座、论坛的占45.5%,主题竞赛活动的占45.5%,典型表彰活动的占37.8%,主题报告会的占32.9%。这说明了大学生接受教育最主要的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整体上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比较广泛,涉及不同的部门,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部门也同样担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具体操作层面,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推进力度不相同,方法不一样,步调不一致,甚至出现条块分割现象,缺少配合和支持,很难形成合力,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找準着力点,精准发力,形成合力,建立各部门共同参与、取长补短、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长效机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高校内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氛围,形成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育人的强大合力,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理论引领,增强理论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加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不断增强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和重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不懈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筑牢抵御西方思想文化和错误思潮侵蚀的思想防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引向深入。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化的特点。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建设理论研究中心,发挥智库作用,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创新辨别、引领、掌控社会思潮、社会主流意识,不断增强理论自信,从而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锋和较量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防止和平演变。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大局,明辨是非,划清界限,看清社会现象的本质,对错误思想保持高度的警惕,同错误思潮做斗争,抵制腐朽文化。

2.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放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保证高校思想文化安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调查显示,82.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价值观的确立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高校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把握方向,控制大局,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和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掌握话语权,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和学习环境。高校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正确选人用人,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宣传阵地,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教学计划,编写配套教材,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要鼓励教师开展宣传学术讲座、报告会,撰写文章,通过展板、书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弘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宣传声势,壮大宣传队伍,增强宣传效果,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立场坚定的意识形态战士,成为积极传播正能量的主力军,封堵错误思潮,化解各种矛盾,保证高校思想安全、文化安全。

(二)完善各项制度,创新教育机制,改进教学手段,全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1.创新教育机制,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这就要求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完善高校内部机制,把立德树人的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部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课外活动、各类师生群体中,补短板,堵漏洞,查不足,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踪,全方位教育,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覆盖。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从高校领导干部抓起,凝聚共识,齐抓共管,落实主体责任,带头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制度设计,调动干部队伍、教职员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员参与,互相配合、统筹协调,人人有责,个个参与,形成合力,提高实效。要在党建工作、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学生工作、科学研究、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全部机构和部门中,形成上下联动机制,统一步调,整体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案课件、课外活动、讲座报告、学术研究、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宣传阵地等环节,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奖惩和激励机制,完善校内思想政治工作预案,加强对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形式的分析和研判,遇到问题不回避,碰到困难早解决,及时发现和处理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化解各种矛盾,避免大学生中出现重大政治问题、思想问题。

2.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据调查,大学生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主要是:课堂传授占79%,网络媒体占65.7%,书刊杂志占55.9%,电视广播占42.7%,课外实践活动占37.8%。《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在全体大学生中开设,覆盖面广、影响面大,这些都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必须充分利用,精心组织,开展教学,满足课程目标要求。提高教师素质是前提,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改进教学手段是抓手,培养学生能力是目的。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下大力气钻研教材内容,把“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下苦功夫提高教学质量,把“思政课程”转化为“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礎。

(三)注重实践环节,联系高校实际,拓展学习渠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立足实际,创新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紧密联系高校实际和学生兴趣,广泛开展各类活动,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对“应该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各方面去?”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用实际行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的占74.1%,搞好班级党、团第二课堂活动的占59.4%,搞好课堂教学的占58%,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会贯穿到学生手册及各类评优创先活动中去的占55.9%,开展经常性的读书评论活动的占49.6%,学校把各项工作做好、提高育人质量的占39.8%。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直面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重大主题,创新教育模式,创新内容和载体,拓展教育渠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具有时代特点、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宣传教育、学习竞赛、学术讲坛、校园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大力推进校园文明建设,搭建思政网络平台,打造思想教育品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引导大学生了解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方向,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使大学生在理论上、政治上、行动上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思想引领,立德树人,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对“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践行工作?”调查数据显示:与青少年的教育相结合的占74.1%,建立高素质的宣传和教育队伍的占70.6%,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教育方式的占65.7%。高校要抓住大学生这一主要群体,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做大学生的引路人、贴心人,与他们交朋友,谈理想,展现思想的智慧、信仰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理性、客观地认识身边的事物。用生动、真实和感人的事例给他们深刻的思想启迪。教师还要熟悉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发挥网络的作用,学会运用微信、微博、论坛等手段,传播正能量,参与学生讨论,用大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语言引领学生的思想,解答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要鼓励学生学习道德模范,立德树人,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除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外,还要发挥好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高校要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大学生的优秀事迹,表彰大学生道德模范,树立大学生典型形象,形成树标兵、立榜样、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汇聚强大的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要发展壮大学生党团组织,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带头作用,积极开展文明大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创建活动,调动大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点带面,不断扩大影响力。同时严抓课堂纪律、考试纪律、生活纪律,把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要我践行”转化为“我要践行”,形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校园氛围,引领和开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7/c_1120538762.htm,2017.02.27.

[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2013.12.23.

[4]王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2014(4):45-48.

[5]陈勇,武曼曼,李长浩.增强认知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37-43.

[6]潘婧,馬小娟,张继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42-4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SBD13YB03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