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琴 蒋一禾
在2016年7月底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暨国际合唱联盟合唱教育大会”上,全球合唱界的数十位专家建议“中国应更加重视合唱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与会专家认为,合唱是集体的艺术、和谐的艺术,是其他教育手段难以替代的重要形式。加强青少年的艺术修养,提高青少年的合唱水平,不仅仅是合唱艺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美育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我国的中小学一直都在开展合唱教学,我们可以从国家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应的合唱教学要求。比如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明确要求:“3—6年级,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7—9年级,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在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建议:“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我们也可以在音乐教科书上找到不少合唱曲目,那么,为什么专家们仍然给我们提出这样的建议呢?显然,在操作的层面上,我们做的效果还不够理想,特别是在世界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合唱发展水平与目前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不相符的。究其原因,是全民的合唱基础薄弱,也是学校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的不力造成的。中小学课堂合唱教学不力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现有教材合唱曲目编排逻辑不合理
年级 歌曲总数 合唱数目 合唱占比(%)四(下) 19 7 36.8六(上) 22 8 36.4四(上) 21 7 33.3六(下) 22 7 31.8五(上) 21 4 19.0五(下) 18 3 16.7三(上) 26 3 11.5三(下) 20 2 10.0
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至九年级音乐教科书为例,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有合唱歌曲,具体合唱数目和比例如下:三至六年级,共计有189首歌曲,带有合唱的歌曲41首,比例为21.7%。
在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正式接触合唱。从上表可以看出,三年级的合唱曲目是比较少的,只占歌曲总数的百分之十左右,这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但是五年级开始合唱曲目又回到百分之十几,六年级时比例又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几。这样的安排不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合唱技能。
初中七至九年级,共计67首歌曲,其中合唱歌曲24首,占比35.8%。
年级 歌曲总数 合唱数目 合唱占比(%)七(下) 12 6 50.0七(上) 12 5 41.7八(上) 11 4 36.4八(下) 11 4 36.4九(下) 10 3 30.0九(上) 11 2 18.2
从七到九年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以及演唱技能的提高,教科书中合唱曲目的比例从50%下降到18.2%。这与《课标》的要求以及合唱发展的需要显然是不相符的。
2.对教师合唱教学考核的缺位
虽然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组织中小学文艺会演,甚至有专门的合唱比赛;但是,这是“点”上的事情,是学校集中全校力量开展的“面子工程”,学校的相关领导会牵头选拔人员,安排课外时间进行突击训练。而“面”上的事情—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合唱教学,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日常的合唱教学完全根据教师的好恶来决定,喜欢合唱的教师有可能会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唱练习,不喜欢合唱的教师或者怕麻烦的教师,干脆就不开展合唱教学。即使教科书中有合唱歌曲,也只教唱高声部,这样不仅省事,而且演唱效果也不错。
平常的音乐课,学校领导不会关注教师是否严格按照《课标》以及教科书的编写逻辑来教学,学生家长不关心音乐教学,学生们也无所谓。事实上,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合唱教学那么费劲儿,而且合唱歌曲教与不教,领导和家长都没有人关注,那何必自找麻烦呢?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教科书编写、制度设计以及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形成合力,造成了目前中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状态。那么,课堂合唱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答案显然只能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方面下功夫。
最有效的对策,就是抓住合唱的特点,再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合唱的最大特点就是多声部旋律同时进行,这就要求在合唱演唱的过程中,音准和节奏不能错,否则,就失去了合唱独特的魅力。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心理就是喜欢玩,如果音乐教师能够把教学的内容和歌唱的技巧融合在“玩”的过程中,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就会逐渐掌握合唱的技巧,最根本的对策体现在以下两点。
1.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
所谓合唱意识,就是用声音来进行群体合作的意识,因此,每个声部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音准的训练,从一开始就要重视,主要是通过音程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建立音高的感觉,但是,如果单纯、机械地采用高校教科书式的方法来训练,如二度音程练习曲“……”三度音程练习曲“……”学生是不会喜欢的。平常的教学,可以从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方式开始练习。
(1)小猫钓鱼法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小猫钓鱼法”,即以一个音为中心(小猫),分别与音阶中的其他音(鱼)发生联系,见下图。
刚开始教师扮演小猫,始终唱中心音;当学生们能够把各种“鱼”都唱准了,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唱,师生一起聆听和声音程的效果。随着学生音准能力的提高,可以请一组学生扮演小猫,另一组学生扮演鱼,然后两组学生一起演唱不同的音,感受和声的美。
(2)花瓣练习法
与小猫钓鱼法类似的练习方法是花瓣练习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朵盛开的鲜花,然后将花心变成一个中心音,花瓣再变成不同的音,通过花心与花瓣的不同组合,帮助学生熟悉各种音程。如下图所示,熟练之后,还可以请学生随机组合各种音,加强学生对音程的掌握和运用。
(3)接力传音法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和各组学生一起做接力传音的游戏。例如教师先唱“- - -”四拍后,第一组同学接唱教师刚才演唱的音;再四拍后,第二组同学接唱第一组同学演唱的音,以此类推,第三组接唱第二组的音,第四组接唱第三组的音。当学生们能够把一个音唱准以后,教师再连续传递“”“”“”等其他和声音,这样使每组演唱的不同音在同一时间里充满教室,和声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老子》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唱的音准就是合抱之木,就是九层之台,而我们每节课上这些关于音准的小游戏,就是毫末,就是累土。每节课坚持练习,我们就能达到目标。
2.用教材歌曲开发学生喜爱的合唱作品
如果仅仅利用教科书中已有的合唱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作品难度较大,二是作品数量较少。要想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教师要能够在教科书里的单旋律歌曲中,开发出适合自己学生演唱的合唱作品,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合唱素养。具体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歌曲意境编创简单的和声
音乐是流动的语言,每首歌曲都有各自的创作背景和表现情境。我们可以根据歌曲的意境因地制宜地编创简单的和声,编创方法有很多,以下列举较常用的五种。
方法一:骨干音伴唱。小学低年级,渗透合唱趣味游戏,用歌曲骨干音伴唱,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花儿朵朵》,用字母谱表示,学生能在柯尔文手势和律动游戏中进行二声部的合唱游戏,为合唱歌曲的学习打下基础。
再如《其多列》《小杜鹃》《小白菜》等歌曲都可以提炼骨干音,为歌曲伴唱。
方法二:长音加尾缀。有的歌曲意境舒缓,连绵悠长,可以在长音处加尾缀,如五年级上册的《故乡恋情》,重复前一小节的旋律,表达远方游子对故乡的绵绵思绪和深情呼唤。
再如《牧场上的家》《游子吟》《掏洋芋》等歌曲都可以为长音加入尾缀,表现歌曲连绵起伏的意境。
方法三:高潮处加和声。有的歌曲结构前半部分像叙述故事,娓娓道来,后半部分抒发情感,情绪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在高潮处加入二声部。如五年级上册的《甜甜的秘密》,为高潮部分配上三度、六度伴唱,更具对比性,富有表现力。
再如《爱的人间》《小巴郎,童年的太阳》等歌曲,都可以为高潮部分编配下方三度、六度、五度等和声,以烘托情绪、增加感染力。
方法四:结尾加和声。根据歌曲的情境,也有一部分歌曲在结束处加入和声,如五年级上册的《哈啰哈啰》,我们可以在中间部分加入尾缀,并为结束句的最后四个音做反向音阶进行,让结尾更有推动力,更有气势。
再如《快乐的嚓嚓嚓》《绿色的祖国》等歌曲,都可以用反向音阶进行的方法为结束句编配和声,使结束更有终止感,更震撼。
方法五:多层面轮唱。当属卡农形式的轮唱,应用较多。编创轮唱,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层面:两个声部的时间差,需要根据歌曲的意境来确定,可以是一拍、两拍、一小节、两小节、甚至一个乐句的间隔;轮唱的声部分配,可以用不同人声来轮唱,也可以一领众和的轮唱。轮唱的内容,可以是整首歌曲的轮唱,也可以是加尾缀的轮唱。轮唱的声部数量,可以从二声部开始,循序渐进,中高年级尝试简短歌曲的三部、四部轮唱,如四年级下册的《五月的夜晚》、五年级上册的《抓妈荷》、六年级上册的《来和我划船》、六年级下册的《巴鲁瓦》等歌曲都可以进行三部、四部轮唱。
(2)根据歌曲特点提炼固定音型伴唱
有的单旋律歌曲,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风格特点提炼出独特的音型为整首歌曲伴唱,如五年级下册的《银色的桦树林》,可以从歌曲中提炼一个有代表性的乐句为歌曲伴唱。
再如《弯弯的月亮》《山野的风》《踏浪》等歌曲都可以采用固定音型的方法来编配简易的合唱。
(3)根据歌曲结构移花接木编配合唱
如七年级第一单元《希望与你同行》这首歌曲只有十六小节,A段和B段各八小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节课学唱一首十六小节的歌曲,是比较简单的。笔者根据歌曲的结构和情绪,把歌曲的A、B两段略作变化,变成一首简易的合唱歌曲。这样,歌曲的结构就从原来的“A+B”形式变成了“A+B+合唱”的形式了。这样的安排,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丰富了演唱的形式,同时还能更好地抒发“希望与你同行”的真切情感。
具体的演唱形式可以采用“领唱+齐唱+合唱”的形式:A段8小节由教师领唱,B段8小节由全体同学齐唱;合唱部分教师一人唱高声部,从第3拍开始学生齐唱低声部。这样的安排,使得高声部处于长音静止的时候,低声部旋律流动起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同时从歌词上看,一领众合轮唱式的合唱,也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心声—希望与你同行。这样的安排,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独唱或者齐唱效果。改编后的合唱谱例如下。
类似“A+B”结构的歌曲,教师都可以尝试把整首歌曲一分为二,再合二为一,组成一首合唱。当然,为了合唱的和谐效果,教师一定要稍加改变,否则,不可能每首歌曲都那么恰到好处地组成合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教科书的歌曲开发学生喜爱的合唱作品,就是源头活水。如果每节课,学生都能够接触到经过教师改编的难度适当的合唱作品,并且能够自信地完整地演唱这些合唱作品,那么,经过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连续的合唱学习,学生的多声部思维和合唱能力怎么可能没有提高呢?在课堂合唱教学的研究之路上我们依旧满怀信心,踏实前行。
作者附言:本文是江苏省规划办课题《基于课程标准下合唱教学课堂优化的区域推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