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徐敏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优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不断拓宽,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及时地把握住二者融合的机遇,将自己的课堂升级,为学生构筑更高效的课堂,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育 高效 小学 优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89-02
一、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
在以往的教学因素的制约下,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多都是以提升学生的成绩为主进行授课,讲授的知识多为教材上的内容,没有更深层次的拓展,不能培养学生其他的综合技能。有些教师不能有效地适应教学的改革,仍采用一言堂的形式,使得学生对课堂丧失了基本的积极性。
2.学生缺乏积极性
要想切实有效地构建高效课堂,就需要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学生的性格、成长环境各有不同,所以对待学习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懂得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恰当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可以跟得上教师的节奏,而不是被動的进行学习。很多小学生的年龄仅停留在6~12岁,他们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如果教师不能够正确地对他们引导,那么小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无法得到充足的保障。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1.构建情景课堂
通过观察不同学科的教学特色,我们可以明显地得出一个结论,即每一个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色,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掌握,其特色在于“情感性”。语言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通过它的描述,让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形成对某个事物的想象,然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则可以通过优美地示范朗读课文,将学生带入其中,用饱满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有关的情景,这就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学习《静夜思》时,即使是这样简短的诗,教师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放映有关的图片,并配上深沉的音乐,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朗读出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愁思。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且抽象思维较弱这一特点,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树立直观的课堂景象,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字的内容。
2.在分享交流中提升课堂的效率
教育根据教学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解决有关的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具体思考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去理清楚有关的知识和脉络,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且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在课堂上十分愿意讨论。那么,教师就应该积极利用这一优势,发挥教学的能动性。首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讲课,鼓励学生进行“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讲”,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这个情况下,学生的表现欲望就增强了,对于课堂理解会更加投入。其次,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化对语文课堂的认知。在一些重点问题上,教师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启发,和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这种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挖掘过程中的教育方式,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有关问题后,可以询问学生,你了解什么,又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这个时候,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对课文进行阐述、评价与质疑,无论学生说的对与不对,教师都应该肯定学生对于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热情。
3.优化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应该积极顺应时代的变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语文课堂当中。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师再苦口婆心,不如让学生真正地用眼睛看到,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出丰富的图片和影像,让学生提升对文字描绘内容的认知。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更新教学观念,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不单单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有与时俱进的观点,懂得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树立培养学生发展的意识,重视与教学标准结合,结合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在设计有关目标时,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表达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样课堂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三、结语
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语文也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学科,只有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这需要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创新教育的工作水平,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夏惠贤,李国栋. 从立德树人看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内容的改进——基于苏教版与人教版的比较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2016,04:94-105.
[2]刘永康,林润之. 走出误区回归正道——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 课程.教材.教法,2016,05:94-100+28.
[3]王宗赟. 小学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的实践与问题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6: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