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作用及其实现机制

2017-05-19 17:39骆郁廷唐丽敏��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骆郁廷++唐丽敏��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引领治理理念转变、激发精神力量、凝聚价值共识促进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作用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来实现,具体包括决策、协调、实施、评估、反馈和调节六个环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治理作用;实现机制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2.00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001-04

当前,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的相互关系,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实现机制,可以激发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走上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发展道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我国当代社会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内容、基本特征和根本取向,对其他各类价值观起着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我国的社会治理,关系重大。[1]

习近平强调,“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对于社会治理的定义,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目前学界对于社会治理的概念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总的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如均认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人,处理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目的是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并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等。笔者认为,社会治理是为了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体的不同需要,协调和平衡国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并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的过程。

目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深化和创新社会治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呈现出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一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给予社会治理精神层面的引领和价值层面的支撑。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当民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了价值共识,减少了价值分歧,化解了价值冲突,社会就会自然而然呈现出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状态,从而也就实现了社会治理的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唤醒民众内心对于良好秩序的向往和共同愿景的追求,给予他们精神力量,推动人们去凝聚价值共识和协调价值关系,从而主动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另一方面,深化和创新社会治理又能够在现实层面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培育和深入践行。只有深化和创新社会治理,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优化社会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社会治理营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本质上来说,社会治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目标是一致的。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人们对良好社会秩序的价值追求。从这个层面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作为社会治理的衡量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将有力保障和促进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作用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在推进社会治理方面,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现阶段这些问题只依靠政府政策已难以解决,社会组织的力量在壮大,公民的参与意识也在觉醒,它们都希望能在政府做决策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种环境下,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之前一直使用的“社会管理”概念换成了“社会治理”,从“管理”到“治理”,体现的是党和国家一种理念的转变。这种理念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才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强调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强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强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都有助于促进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有助于扩大社会治理中更多的参与主体、更大的参与空间、更高的参与程度,以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更多的参与主体,即改变从前只有政府单方面管理的局面,将党和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人民群众作为共同的社会治理主体,在平等、民主、依法治理的基础上,一起参与治理。党和政府对社会的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而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参与才能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凝聚力,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更大的参与空间,即党和政府要给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更多的平台和途径,尤其是对于社会组织。政府在规范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的同时,需要给予社会组织更多的自治空间,为社会组织创造一个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环境,让它们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更高的参与程度,即要采取民主治理、依法治理的方式,共同治理,不能只是党和政府下指示,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单纯执行,要让每一个参与主体都能共同参与治理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社會治理效果。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精神力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实体,可以说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但是在新时期,抓紧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不放松的同时,对于精神力量的培育和激发更应该得到重视。如果只强调GDP的增长和物质的丰富,会导致对于物质力量的过分崇拜,造成拜金主义、奢侈腐败等不良的社会风气。长此以往,会导致人们缺乏对于远大目标的追求,没有精神层面的支撑,反映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就是只重视短期利益,没有长远的眼光,遇到困难,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3]究其根本,就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的精神追求,这种对于未来的美好追求所形成的远大目标和理想信念,则成为了精神力量的源泉。社会治理中最核心的因素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治理要顺利开展,不仅要满足人物质层面的需求,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激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出的24个字,分三个层面阐释了人们对于国家、社会以及自身的一种要求和期许,这种期许就如同革命时期人们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美好生活的期许一样,可以激发人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热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振奋人们的精气神,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其中的方方面面,可以充分激发出人们的精神力量,凝聚社会治理的广泛共识,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治理各方的价值共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呈指数倍增长,纷繁复杂的信息向我们传达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价值观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可能会导致价值冲突。价值冲突指的是不同主体间价值取向的矛盾,本质上是不同主体间利益的冲突。价值冲突源于社会转型期的利益结构多维性和复杂性,中国社会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存在着价值冲突。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会导致社会不安定、道德水平下降,造成社会价值观多元并存的无序状态,致使个体价值追求中产生迷惘和困惑。[4]

社会治理不仅是对社会各项具体事业的治理,更是对价值观的一种治理,和谐的社会不仅包括公共秩序的和谐,也包括价值观念的和谐。中国目前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价值观冲突导致了众多社会问题。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集体上访、赴京上访的人数逐年上升,甚至发生暴力事件。而实际上,政府和人民群众不应该是处在对立状态的两个阵营,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社会治理,其目标说到底都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能够让每一个人都安居乐业。因此,社会治理需要坚持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们的价值共识,引领人们的价值追求,协调人们的价值目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最大限度地在整合分歧,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求同存异,协商治理,理顺关系,增进和谐。这也有利于培育社会成员的认同感,使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之间更具有亲和力、凝聚力,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治理作用的实现机制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作用之后,更重要的是探索这种社会治理作用的实现机制。机制,指的是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任何一个系统都需要良好的机制支撑,良好的机制可以在外部环境发生各种变化的时候,迅速地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适应目前环境的最佳状态。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即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治理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治理作用的实现机制包括决策、协调、实施、评估、反馈、调节六个环节。

1.決策机制

决策在社会治理的诸多环节中,处于第一环,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首先就要进入到决策者的大脑,让决策者能够从价值层面对社会治理决策进行思考,将民主、平等、公正这些理念运用到决策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和治理要求。在确定治理目标时,要深入群众,仔细调研,了解当前真实的社会状况,才能找到适应现实社会历史情况的合理目标,从而做出最符合中国当下国情的社会治理整体方案。在制定具体的规则时,要充分发扬民主的精神,做到公平公正,综合考虑各方的要求,尤其是要关注普通人民大众的诉求,做出的决策要惠及民生,真正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的决策环节起到指导作用,就可以从源头上去影响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确保社会治理行进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2.协调机制

社会治理中每一项具体的政策制定出来之后,要想更好地贯彻实施下去,必然要做好协调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时也会发挥极大的作用。每一项具体政策在制定之时就已经收集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的推出一个让各方都满意的好政策,然而由于种种限制,有些政策在最终推行时,难免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意见。当大家提出的意见都有合理性但却存在冲突时,则需要进行沟通和协调,把大家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在最合理又最可能实现的意见和决策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文明、和谐理念,就是为了从价值观层面做好协调工作。利益的冲突,反映出大家对于价值的看法不同,如果全社会都能理性客观的看问题,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主动为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做贡献,那么社会治理遇到的阻碍就会少很多。从这个层面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调作用贯穿于社会治理始终。

3.实施机制

在协调好各方利益之后,就需要具体地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施机制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作方式上,具体可分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政府的工作方式上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对待群众办事的态度上,要去除“官本位”思想,坚持平等、友善。政府工作人员要把自己和群众放在平等的地位,要以方便群众为准。对待群众要有爱心、热心和耐心。另一方面在办事程序上,要注重公正、法治。程序的公正是结果让人信服的前提,法治是维持程序公正的基本保障,政府部门开展一切工作都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所有决定的做出都要合乎规范,按程序办事。在社会组织工作方式上,最重要的则是法治,坚持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由于社会组织的非官方性质,使得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十分缺乏法治精神,对于工作程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考虑较少,很多人都有“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如何并不重要”的思想。社会组织应定期组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法治”的新精神、新要求,将社会组织的工作方式保持在法治的轨道上。

4.评估机制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社会治理过程之中,还要对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治理社会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估,只有经过评估,我们才能知道这种价值运用的成绩和不足、经验和教训,从而加以改进,提升治理的效果。对社会治理的评估可以分为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对社会治理过程的评估,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探讨。其一是法律层面,也就是社会治理过程是否合法。其二是道德层面,也就是社会治理过程是否合乎道德,是不是一个“良善治理过程”。而对社会治理的结果评估,首先要弄清社会治理的结果怎么样。社会治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治理,它的最终目标也是“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状态,创造出每个人发展的良好环境。可以说,“充满活力”是我们的目标,但“和谐有序”[5]是“充满活力”的保障,对社会治理的结果进行评估,就是看这个结果是否符合这个状态,是否在保障社会秩序的基础上让公民获得了最大利益。

5.反馈机制

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反馈机制,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两个方面。内部反馈,是指在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内部的反馈,一方面评估的结果需要反馈,另一方面在政策执行期间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要随时反饋给上级部门,内部反馈一般采取逐级反馈的方式,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还可以辅以跨级反馈。外部反馈,就是对社会治理已经形成的结果的反馈。民众对于社会治理政策设计、执行方法以及治理结果的意见也需要一个向政府和社会组织反馈的渠道。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渠道却不通畅,有时甚至采取简单压制或遣返原籍的处理措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24字倡导”中提到了“和谐”,但这种和谐指的是一种通过建立良好的向上反馈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及时解决问题基础上的和谐。目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跨时空的沟通和反馈,通过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一种畅达的反馈渠道和常态机制。

6.调节机制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项政策如果在执行中发现了不合理之处就要及时纠正,在收到反馈结果之后,社会治理就要进行调节。调节,是基于反馈的结果,将最终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对,找到偏差,寻找偏差的原因,然后对过程进行适当的纠正。在调节过程中,依然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爱国、敬业的指导,公务员作为人民公仆,理应比一般的普通群众更加敬业爱岗,时时刻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自觉地为更好的社会秩序、更美好的幸福生活去努力奋斗。然而,调节机制在目前的具体工作中,常常被忽视,导致政策执行结果的偏差和社会治理目标的偏离。所以,调节是我们最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做好评估反馈之后的调节工作,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充满活力而又和谐有序的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3]习近平: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与价值支撑[EB/OL].[2014-06-04].http://news.gnw.cn/2014-06/04/content_11504130_5.htm.

[4]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265.

[5]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EB/OL].[2013-11-14].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