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阶段是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物教学要注重从实验教学、科学本质教育、科学史教学、回归生活等四个方面彰显价值教育,以完善学生的科学价值素养,为学生将来投身于社会生活中的科学实践打好基础。
【关键词】生物教学 价值教育 生物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176-02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价值教育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1],面临当前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价值教育偏差问题,需要通过彰显价值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与科学素养的完善,为学生将来投身于社会生活中的科学实践打好基础。
1.高中生物教学中价值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价值引导被迫让位
高中生物基于考试要求、安全考量,出现“纸上谈兵”“媒体演示”等形式的实验课,内隐于实验过程的价值被取代,失却了丰富的内涵,生物科学实证的检验性得不到有效体现,学生想获取的经验远离真实实践过程,感受不到实验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方法,也无法让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施展,从而使教学中的价值教育失去了引领的力量。
1.2价值规范难以发挥
目前,生物教学表现出浅表化趋势,使得生物科学演变为静态知识体系,甚至错误简单化为书本知识,而蕴藏于动态研究过程中的价值规范难以发挥作用。学生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导致学习高度结构化、理解严重僵化,削弱了建构自身科学观念的主动性,对新知识的开放态度、追问意识乃至批判精神都在日益淡薄,以至于丧失学习兴趣乃至信心。
1.3价值冲突未能澄清
虽然环保、污染、伦理等问题早已进入教学视野,但部分生物教师仍忽视社会对科学领域的影响,阻碍科学与现实社会的良性互动,导致学生倾向于割裂地看待争议。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忽略科学与价值间的关联,将来一旦面对科学价值带来的冲突时,无法综合科学与社会两方面考虑,容易导致科技、工业、信息等领域存在纷争。
2.价值教育的内涵
价值教育作为“完整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2],是旨在使受教育者获得特定价值知识,体验相应价值情感,塑造良好价值行为的教育,是有关形成正当性的价值判断标准与行为倾向性原则的教育。价值教育中的价值指的是“一些基本的原则、基本的信念、生活的立场或标准,是我们行为的总的指导”[3]。
价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干,集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灵魂,是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又是其必然延伸。价值教育除了包含价值观念之外,还牵涉更广泛的教育目标,如态度、情感、价值理性等, 内涵更为全面。中小学价值教育是以学生作为价值教育的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基本要求作为价值教育内容。
3.高中生物教学中价值教育的彰显
生物课堂实施价值教育就是要深挖知识背后隐含的情感、態度、价值观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及认知需要,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科学的价值观念[4]。高中生物教学应以学习、生活为突破口,从四个方面有效实施与彰显价值教育。
3.1加强实验教学,重现价值引导
实验教学过程是价值引导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认识科学的可检验性,引领严谨、诚实、开放等科学价值原则,并培养和维持其对科学的好奇与兴趣。
3.1.1分析过程与现象
案例1 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要引导分析“解离、漂洗、染色、压片”等步骤的实施理由,通过“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让学生明确观察到的液泡体积、颜色变化的原因。实验不能单纯“按方抓药”,要指导学生剖析步骤与现象,使学生通过实验用价值标准来衡量知识,明确生物知识的科学陈述与解释,感受严谨、责任、合作等科学价值原则的意义所在。
3.1.2认识偏差与错误
案例2 若学生进行“蛋白质鉴定实验”观察不到紫色反应,教师要引导学生判断是否由于双缩脲试剂的使用问题。同样,若在“酶具有专一性”实验中,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都出现砖红色沉淀,要指导学生分析其可能原因。教师要加强对实验过程严谨性和结果精确性的要求,提升学生对诚信、求实、质疑等科研态度的认同感,同时让学生了解实验误差的合理性。
3.1.3比较验证与探究
案例3 教师可以利用“证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个体发育”“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等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的规范性,形成“科学需要检验”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生长素对早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究温度对蛙的性别的影响”等实验,引导学生在好奇的驱使下深入探究,获得更清晰、深刻的感性认识和个体体验,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观念、勇于探索的精神。
3.2完善科学本质观,明辨价值原则
生物教学应促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更为全面地看待科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完善科学本质观,发现并学习其中蕴含的科学价值,成为构建自身科学价值体系的基础。
案例4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获得证据→检验与评价”的科学探究程序进行,让学生明确科学是建立在观察或实验取得证据的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是在不断实验、探究的过程形成。同时,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是建构性的,会不断地被修正,但探究过程隐含着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
案例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在系列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想象而建构的模型,能较好地解释相关事实,有效体现科学本质观的内涵。教师要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明确科学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是观察与推论的必然结果,不但了解“科学知识是什么”的问题,同时了解“科学知识如何而来”与“科学知识为何而来”的问题,明确科学具有暂定性、发展性、想象性特点,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认识,并感受其中的科学价值原则。
3.3研究科学史,呈现价值规范
生物科学史蕴藏丰富的价值要素,展现科学研究中价值规范的作用。科学家让学生获得借以模仿的对象,从中学习科学研究态度、方法、精神。
3.3.1揭示故事内涵
案例6 利用教材中“弗莱明发现青霉素”“道尔顿症”“孟德尔与豌豆”等经典故事,呈现科学研究过程中富有创意的思维过程和巧妙的工作方法,展现出科学家们的巧妙创意、敏锐思维、严谨执着、非凡想象等,学生可以从中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乐趣,感受科学家们执著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谦虚坦诚、团结协作的品质。
3.3.2聚焦概念建构
案例7 对于“生长素”“酶”“光合作用”等概念,教师通过科学史引导学生重寻科研足迹,将科学实验研究转变为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系列问题的逐步解决过程中,体会概念的建构过程,明确概念的来龙去脉,最终达成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同时,在对概念湞变历程的认识中,了解科学家探究过程的基本方法,领悟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科学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在严谨、开放等价值原则引领下科学实践者对真理不断追寻的可贵。
3.4回归现实生活,提升价值素养
价值教育需要回归生活,使学生得以在学习生活与日常社会中运用和反思科学价值原则,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价值素养。
案例8 教师通过设计“探究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探究变异果蝇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等实验题,引导学生大胆设计、自主探究,训练学生将生物科學知识、科研方法在解题中进行运用,使学生不断获得解题过程中的严谨、合作、质疑、开放等情感体验,并逐步向更高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迈进。
案例9 现实社会呈现了一个科学价值的世界,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破解“生命之谜”,转基因安全性导致全球争议,克隆技术引发社会震撼……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科学价值原则与社会生活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科学适用范围,帮助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对观念与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从而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科学问题时,可以在这些价值观念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方式去寻求解答,最终使得自身的科学价值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孙航.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应然理想与实然困境.科教导刊,2014.1月(上):11~14
[3]魏宏聚.价值教育在课堂.外国教育研究,2012.39(261):99~106
[4]刘璐,廖其发.生物课程中价值教育实施的原则.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2期:57~59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开发研究中心.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黄秀芝(1970-),汉族,199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理学士学位,福建省松溪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