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春
[摘要]历史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为此,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学朗读、讲故事、搞论辩等,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叙述能力、思辨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语言表达能力;朗诵;历史小故事;课堂论辩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7901
多数人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语文课的专利,所以容易忽视在语文课以外的其他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也不应该是靠语文一门学科来培养和提高的,应该依赖各个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和重视。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围绕历史课程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学朗读,培养口语能力
其实我们的历史教材本身的文字、内容都是十分简练、精确的,所以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口述或文字表达历史知识时能够做到言简意赅。比如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引言部分,用精炼的文字对本单元的历史线索与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让学生朗读引言,可以让学生既掌握历史知识,又能锻炼用最精炼的语言把若干重要知识点提炼出来的能力。又如在讲唐诗宋词的时候,可适时地让学生读课文中的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等。这些诗词会让学生感受到或生动优美或豪迈奔放或写实真挚的诗词意境。因此,在历史教学时,选择课文中一些有教育意义或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段落让学生朗读或独自朗读,强调学生的朗读要处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丰富的语调、饱满的情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增强语感,激发情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讲故事,培养叙述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要求用词准确,语意明白,结构妥帖,语句简洁,文理贯通,语言平易,合乎规范,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没有语病。在这方面,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故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妨多采用这种方式。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每节课前安排3~5分钟指定学生讲故事,主题可以是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故事,因为安排的时间很短,所以学生只有在课前认真查阅资料、甄选材料、组织语言,才能在课堂上完整流畅地表达出来,这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相当有益的。二是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讲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讲贞观之治的内容,笔者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唐太宗的故事,正式上课时请学生结合书本及自己搜集的故事分析唐太宗能奠定唐朝盛世的原因。这时候学生从自己事先准备的故事中甄选出跟问题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述并加以点评,如有的学生讲述“玄武门之变”的故事,有的讲述“房谋杜断”的成语故事,有的讲述“魏征直谏”的故事,有的讲述“唐太宗严加管教太子”的故事,还有的讲述“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学生通过对这些小故事的甄选、讲述,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回答了问题,完成了历史教学任务。三是可以开展与纪念活动相关的历史故事讲述活动。比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时,组织学生讲述红色经典故事;纪念长征胜利xx周年时,组织学生讲述长征路上感人的小故事;等等。总之,历史小故事的讲述活动既使学生材料收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又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搞论辩,培养思辨能力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说:“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可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堪称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而众多教学方法中,论辩无疑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好方法。所以在历史课上我们不妨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开展论辩,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辩解能力。例如,在讲“西安事变”时,我们围绕“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该不该杀”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辩。在论辩中,大多数学生分析了当时国内国际形势,觉得应该和平解决;但也有学生说应该直接把蒋介石杀了,因为没有了蒋介石,就不会有后来的内战。在评价学生的观点时,笔者没有因为历史的选择说谁对谁错,谁胜谁负,而是肯定了他们的大胆参与,同时对他们在论辩中的反应速度、语言表达流畅程度、观点的说服力予以点评。当然课堂论辩中学生不可能像真正的辩论赛选手那样旁征博引、口若悬河,也不可能考虑问题周全,甚至会偏离主题,所以教师要加以引导,并且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新材料、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历史课的学习,而且对各门功课的学习都有益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切实加强对学生这一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