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双
摘要:数字故事具有鲜活的影像和悦耳的音乐等效果,非常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和学习。基于此,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特点,对数字故事在课堂中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高效应用数字故事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数字故事 小学教育 应用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字故事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与学习方式被引入到课堂中,并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本文主要从数字故事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概念、优点以及应用方式展开论述。
一、数字故事是对讲故事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数字故事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黎加厚教授对数字故事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他将教育类的数字故事定义为:“在教学活动中编写故事、并加入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这个定义明确了教育类的数字故事所使用的方式,即像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这些可通过听觉、视觉和触觉多种方式接受的表達方式。其目的是创造可视化的故事,即使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认知的深度。在我国,虽然也有学者对数字故事做出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但总地来说,教育类的数字故事就是老师将需要传授的知识点,通过故事加以包装,采用图片、动画、音乐等多种手段表达出来,使学生获得多方位认知的过程。
二、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应用的积极意义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中,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很长时间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而数字故事教学方法的使用,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数字故事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丰富和发展。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方式单一,并且以机械记忆的方式为主。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好奇心没有得到激发,容易产生厌学弃学的现象。数字故事教学方式的出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枯燥的数学理论通过多种方式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将数字故事应用到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所要传授知识点的核心,通过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且清楚的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中不仅考验着教师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还考验教师的合理编排能力,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多媒体应用的综合能力。
数字故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是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对同样的数学知识点,通过数字故事教学方式的讲解,学生所需要接受时间更短,理解的更全面,应用的更灵活。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合理高效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数字故事
在课堂导入时,应用数字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关联性时,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因此,利用数字故事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就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故事的应用要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也更有利于新知识的迁移。例如利用图片和动画的表达方式,讲解在操场跑步过程时的内周长和外周长的差别引入周长知识的学习;利用曹冲称象的动画故事来引入质量和体积概念的学习。
在活跃课堂氛围时,应用数字故事讲解数学知识。小学生的注意力经常会被课堂以外的事物吸引,而小学数学的课程有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利用数字故事穿插在数学教学中则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活跃课堂的氛围。例如,在学习数学符号的过程中讲解祖冲之和华罗庚的故事,在讲解分数线时介绍分数线的演变历史。在课堂中播放这些故事既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也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复习知识点时,应用数字故事温故知新。小学生处于好奇心非常旺盛的阶段,旧的知识往往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数字故事配有饱满的色彩,有趣的动画以及悦耳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兴趣再次拉回旧的知识点上,实现温故知新的目的。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与国外先进的做法相比,我们还存在着选题范围不明确、设计情节平淡、制作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数字故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仍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探索,合理有效使用,不断改进和提高,提高数字故事应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家厚.教育叙事的可视化——数字故事的新发展[EB/OL].2005-6-11.
[2]周洁.数字故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宋霞霞.数字故事应用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