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添
[摘 要]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具有开放性的课堂,只有开放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有效互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开放性课堂;问题设置;师生互动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这一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能保守、封闭,知识教学不可灌输,方法培养不可依赖于题海. 怎么办呢?与保守、封闭相对,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创建高中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借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不过,开放性课堂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予以重视. 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就如何创建高中数学开放性课堂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注重趣味性氛围
开放性课堂首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此需要我们教师从一开始就加以铺垫,即创设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思维发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事情,喜欢上这种开放性课堂的氛围.
实践经验表明,无论数学教学进行到哪一阶段,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率,都要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开始. 而为了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探索当中,兴趣始终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因此,虽然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压力很大,而教师绝不能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特别是在为开放性教学做准备时,以兴趣作为引导,往往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巧妙方法.
例如,我们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椭圆”这个知识内容时,提供了开放性且具有趣味性的情境,要求学生自主搜索、收集与椭圆相关的有趣的现象、故事,然后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联系到天体运动轨迹,并提供如图1所示的图片,“椭圆”“焦点”随之而生;还有一个小组跟大家一起分享了“刁尼秀斯之耳”的故事,讲述这椭圆的光学性质并配上了如图2所示的图形,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后来人们借助于“椭圆”“焦点”研制了很多重要的东西,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挖掘学生的互动潜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促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都会设计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也正是课堂上师生互动最为普遍的形式.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侧重于封闭式问题的运用,以至于分析和解决的方法较为单一,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师生互动也就是答案的检查,根本无法起到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推动学生认知发展的效果. 所以,我们提倡在教学中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此帮助学生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
设计数学开放性问题的一种方式是,教师有意识地减少问题情境的限制,由此就可能导致问题解决的不唯一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将形成不一样的答案,这样学生在讨论中才会言之有物,在展示时才能积极对比和争论.
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还应该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连贯性和延展性.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认识“二面角的平面角”时,基于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开放性地思考并完成问题的解决.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将一张卡片不断转动的过程中会形成很多不同的二面角,那么怎样来区分他们的不同呢?
学生答:通过角度的大小.
問题2:哪个角的角度,这个角在哪里?
(学生哑然,教师通过一张卡片摆出不同的姿态,以此引导学生感受二面角的基本形式,同时提出问题,将学生代入新课内容的探索. )
2. 启发回忆,鼓励迁移
问题3:以前的学习中,你们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难题?
学生答:以前在认识异面直线之间的夹角、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角度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问题4:那么面对那些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学生答:将空间问题转变为平面问题,将那些角全部都转化为直线之间的平面角.
问题5: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答: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将面与面的夹角转化为平面角.
(教师没有直接提供二面角的概念,而是引导学生在回忆中,寻找类似的处理方法,从而运用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数学思想引出二面角的定义需求. )
3. 搭建问题链,推进认知
问题6:我们如何在二面角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平面角来表征这个二面角呢?
学生答:用边界上的角就可以了.
问题7:这个说法合理吗?虽然我们可以借此画出二面角,但是该图形中仅有棱属于真实的存在,其他的边都是假设出来的,具体操作该如何进行?
学生答:可以在棱上任取一点,在两个半平面中分别画出棱的垂线,两条垂线在交点的夹角即可.
问题8:为什么一定要垂直,如果在两个半平面分别构建与棱夹角为30°的射线,这两根射线也能构成一个平面角,能否以它来代表二面角?
学生1:这样可能导致情况不唯一.
学生2:这与我们的直观经验不相符.
……
(通过问题的铺垫,引导学生建构二面角,并且层层深入地理解二面角定义的合理性. )
拓展师生互动的空间,促成学生深度探究
在以往的互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目光局限于课堂教学的互动开展,忽视了课内外互动的衔接和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延伸,约束了学生互动活动的拓展. 因此,为了增强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与活跃性,教师要积极拓展学生的互动空间,在新的领域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建立班级QQ群或是微信群,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围绕课堂上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学生往往对教师有一种敬而远之的畏惧,这种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课堂互动的充分开展;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教师允许学生用匿名的方式进行讨论,如此将为学生提供一种心理上的保护,让学生卸掉包袱和教师畅所欲言. 久而久之,学生将习惯于和老师沟通,进而将这种状态延续到课堂,最终有效地带动课堂的互动氛围.
借助计算机技术来拓展互动空间的行为并不限于上述做法,还有很多类似的手段也能起到强化互动、推动探究的效果. 例如,指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学习难点,笔者认为对于函数的基本性质、定义域、单调性以及函数图像等内容,教师无须进行逐项梳理,而是可以将这些任务交给学生,在课前安排学生用几何画板等作图软件绘制指数函数y=ax的图像,让学生探索a分别取-2,0.5,1,2等数值时,用软件来绘制图像时会发生什么问题. 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交流自己的绘图经历,并展示自己的绘图结果,学生会在互动中逐渐明确为什么指数函数的底数有确定的定义域,同时围绕绘制出的各类图像,类似单调性等性质也将一目了然.
激活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融入数学美学教育
强调师生互动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体,他更多的是以互动活动的倡议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各项教学活动的进行,对此教师要积极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 同时,要提高课堂互动的活跃度,教师也要关注互动方式的合理性,由此来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建构认识的过程中,要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中融入特殊的数学情感,由此让学生感悟数学独特的美感,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提升互动效率.
例如,对称就是一种最典型的数学美感,它为人们提供了完美匀称的美学体验. 如正多面体、正弦定理等都有着鲜明的对称性,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对称思想出发,探索问题的解决思路也不失为一种特殊的美学享受. 比如如下问题:已知三个互不相等的数字x,y,z,它们之间有关系x+=y+=z+,求解x2y2z2的结果.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感悟一下问题情境的对称之美,并由此启发学生发现x+=y+可以转化为=(①式),在此基础上直接运用轮换对称性可以得到=(②式)和=(③式),通过①②③三式相乘即可得到结论:x2y2z2=1. 上述问题解决之后,教师稍微停留片刻,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细加品味,感悟其中的数学美感——问题情境呈现出对称之美、思路布局展现出对称之美、计算结果显现出对称之美,这一切将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互动的参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