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
摘 要: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儿童数学学习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打开儿童内部的核心“动力系统”“心智系统”“方法系统”和“管理系统”。通过培养儿童的数学发现力、研究力和实践力,让儿童成为一个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人。
关键词:数学教学;核心能力;学习力;应有理性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教授柯比曾经说:“学习力是我们生活在21世纪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大资本。”基于大数据、“互联网+”时代背景,人类的“智本”将超越“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因此,作为基础性的数学教学也必须实行“转型升级”,从重视“知识能力”转向重视“学习力”的培养。所谓“学习力”,是指儿童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理解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是儿童学习动机、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帮助儿童学会学习、提升儿童的学习力,就是帮助儿童走向可持续性发展的未来。
■一、指向学习力:后课改时代数学教学之必然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庞维国先生认为,学习力应该是建立在儿童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1. 打开儿童内部“动力系统”,让儿童“想学”
儿童的内部动力系统打不开,儿童的学习就难以形成持续性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儿童学习内在驱动力,让儿童“想学”。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笔者用“朝三暮四”的故事导入,唤起儿童的学习意识和动力;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笔者用“曹冲称象”“乌鸦喝水”等故事导入,引导儿童主动进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去。当然,高年级数学教学应当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当儿童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他们就能自由地行走于学习快车道上。
2. 打开儿童内部“心智系统”,让儿童“能学”
儿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属于儿童内部的“心智系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儿童打开内部“心智系统”,让儿童“能学”。要引导儿童学会观察数与式,注意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联,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等,发展儿童的数学想象力,如空间想象力。例如教学《观察物体》(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对于这样的题目:用小正方体拼搭,从前后左右看都是“■”,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有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始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其结果是泯灭了儿童的数学思维力、想象力。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儿童展开空间想象,下边一层至少有几个?能不能交错开来?上边一层有几个?应该放在哪里?在孩子们展开思维、想象的基础之上,引导他们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数学想象、数学猜想。
3. 打开儿童内部“方法系统”,让儿童“会学”
儿童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儿童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学法基础之上的。数学的思想方法、学法是打开数学学习之门的钥匙。法国著名思想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某种意义上,儿童的数学学法就是儿童数学学习的效益、效能。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2册),由于有了平面图形的推导经验,特别是“圆的面积”的推导经验,所以孩子们能够主动迁移,将“圆的面积”推导法移植到“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之中。除了数学本身的思想方法,数学学习的方法如审题法、圈画法、提取关键句法、排除法等等都能促进儿童学习力的生长。
4. 打开儿童内部“管理系统”,让儿童“坚持学”
毋庸讳言,数学学习对儿童来说有时是快乐的,有时却有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儿童付出意志力。这就需要儿童有着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遇到数学的难题不退缩、不胆怯、不畏惧。如果儿童的意志力薄弱,那么他们就容易打“退堂鼓”,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教学中,要打开儿童内部“管理系统”,让儿童自我管理、纠偏、发展,增强儿童学习自信。例如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4册),有这样一道习题:1,4,9,16……( ),( ),81,孩子们一开始觉得没有规律,因为这不是“等差数列”。为此,笔者让学生课后思考,下一堂课前汇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通过孩子们的坚持思考,想出了很多规律:有孩子说,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大3,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大5,依次类推,得出了括号中的数;有孩子运用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二二得四、得出括号中的数;有孩子说,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之间隔2个数,第二个数和第三个数之间隔4个数,依次写出间隔的数,得出括号中的数……正是因为赋予儿童自主探究时空,让儿童坚持思考,才能生成属于儿童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
■二、提升学习力:后课改时代数学教学之路径
如何才能提升儿童的数学学习力,让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够指向“下一次”?我们应当以这样的学习假设——“下一次学习只有儿童个体在场”来展开教学,培养儿童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儿童的“下一次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让儿童学会质疑,培养儿童的核心发现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儿童能够提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就表征着儿童已经主动地对数学知识展开数学思考。儿童只有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力,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才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数学眼光来看待问题。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向儿童直接提供结构性素材,剥夺了儿童对材料主动结构化、数學化、本质化的过程与机会。
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通常的教法是:教师直接出示一组交换后的算式,让儿童进行抽象概括。其实,“加法律”是具有“种子”价值的、带有生长因素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引导儿童找规律,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儿童能够自己提出“交换律”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儿童展开深度发现、思考:首先出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列两个算式,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却只能列一个算式。由此儿童展开主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联系呢?这样,儿童自然投身到研究“加法交换律”的探究过程之中。在这里,重要的是培养儿童发现问题的能力。
2. 让儿童学会探究,培养儿童核心研究力
如果说儿童的发现是着眼于儿童会自我发问“为什么要研究这样的问题”,那么儿童的探究则是着眼于儿童会主动提出研究方案,经历研究过程,即“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儿童掌握研究一般问题的方法、思路,让儿童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当学生由解决问题生发出加法交换律的数学猜想后,笔者引导儿童深度发问: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其和都不变呢?孩子们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不完全归纳应该多举一些例子。于是有孩子举出了多位数加法的例子,有孩子举出了小数加法的例子,有孩子举出了同分母分数相加的例子等等。通过多元例证,孩子们完成了“加法交换律”的结论证明。在此基础上,孩子们进一步扩大数学猜想:在加法中,交换几个加数的位置,其和仍然不变吗?由此突破“只有两个加数的算式”,形成了连续个加数中的“交换律”数学猜想。在此基础上,孩子们继续展开验证,猜测:在乘法中有没有交换律?在除法中呢?由此突破单一数学运算——“加法”的交换律,形成了关于“交换律”本身的数学猜想与结论。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促使他们“探究力”的形成,使得他们能够逐步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
3. 让儿童学会实践,培养儿童核心应用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促进儿童发现力、研究力的生長,还要关注儿童的实践力,引领儿童在实践中成长。著名思想家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实践中,将开始儿童的新一轮发现与研究之旅。
例如“加法交换律”,不仅需要儿童理解,更需要儿童主动应用,形成“交换”的意识、“交换”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只有在具体的运用情境中,在与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的结合应用中才能凸显“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和价值。如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们能够自觉地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思考、计算。某小学组织中高年级同学去少年宫看画展,四年级去了289人,五年级去了324人,六年级去了276人,这个小学一共去了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孩子按照顺序列式,有孩子将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人数置前。不过,在展开具体计算时,按照顺序列式的孩子能够自觉地运用交换律,先将四年级人数和五年级人数交换,再将四年级人数和六年级人数交换,经过两次交换解决问题。不难看出,儿童正是在实践中,才会自我变革、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学习力是儿童终身发展的必备核心能力,发展并提升儿童数学学习力是数学教学的应然追求。教学中,要激发儿童数学学习动力,开发儿童数学学习潜能,培植儿童可持续性学习毅力。由此,让儿童成为一个会学习、乐学习,进而能够展开自主学习、智慧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