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探究活力 改进学习质态

2017-05-17 12:48石海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

石海军

摘 要:让学习真正发生,是数学教学的理想。努力激活学生的认知储备,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感知学习,领悟知识,势必会达成事半功倍的实效。创设适宜的探究情境,能够有效地拓展学习视野,让数学学习更务实。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尝试和学习反思,就一定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力,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有味,充满无限的吸引力。

关键词:激活认知;唤醒技能;探究活动;改进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激活学生的经验储备,激发探究的活力,让数学学习充满情趣、洋溢智慧。在此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面积是多少》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激活认知积累、善假教材资源、习题呈现、评价总结等层面来促进学习探究的深入,促进有效学习和有效课堂向纵深发展的潜在作用。

一、激活认知储备,趣中引导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这是课改赋予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小学数学教学应善假资源,激活学生的认知储备,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提增学生探究的兴趣,使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洋溢着热情,流淌着真情,也使学生徜徉在自由与快乐之中。

教学片段回放一:

师:请大家认真、仔细地观察图1中的两个图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知道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我们可以按提示数一数。

生2:我们将图①先分一分,分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再数一数,得出图形的面积。

生1:是的,我们将图①分成3个长方形,就可以很简单地计算出它的面积了。方法是:第一部分是13×2=26(平方厘米),第二部分是4×2=8(平方厘米),第三部分是10×4=40(平方厘米),一共的面积是26+8+40=74(平方厘米)。

生2:我也是分成三部分,分別是:第一部分是4×8=32(平方厘米),第二部分是9×2=18(平方厘米),第三部分是6×4=24(平方厘米),一共的面积是32+18+24=74(平方厘米)。

生3:我也是分成三部分,但我与他们有点不同:第一部分是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0×8=80(平方厘米),第三部分是3×2=6(平方厘米),而第二部分是6×2=12(平方厘米)是多算的,所以一共的面积是80+6-12=74(平方厘米)。

师:通过先分一分,可以让比较复杂的图形变得简单一些,更容易数或者计算,这种方法更简单,数起来也更准确。但一定要注意每个图形的具体分法,看清楚、数准确,从而保证我们的解答更方便、更准确。

思考:

将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利用主题图,引领学生展开分析,促进学生唤醒经验,促使学生运用其已有的认知积累,大胆地分析,积极地思考。教学片段中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连接已有的知识;其次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先独立尝试利用方格计算面积,在运用已有认知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直接数方格是一种“不经济”的策略,也不能有效地突破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有不确定性和易错性,从而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诱使学生去深思“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再次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集思广益,探寻用什么样的策略去思考、研究问题,并使获得的结论更可靠、更准确,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有机融合,激起了学生创新求异的思维火花,使分割解析图形成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最后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成果,让学生在汇报和交流中体会到同一种策略下所达成的不同结局,拓展了视野,开阔了眼界,让我们的数学学习洋溢着智慧的气息。

二、拓展认知视角,激发探究活力

理想的课堂学生是主体,拥有释放自我潜能的动力。为此,我们的课堂既要着力于认知建构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主体的潜能,使探究之路更加顺畅,使数学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要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架势,努力把课堂教学的核心放置于学生“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探寻方法,学会运用知识和策略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学片段回放二:

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形。你会数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试着数数看。

师:说说看,你在数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图中有些部分不是整格不知道怎么办。

师:是啊!不满一格的怎么办呢?

生1:我用以前的方法:数一数后发现一共有12个半格,可以看成6个满格,还有66个满格,这样一共72个满格就是72平方厘米。

师:这个方法行吗?

生:行。

生2:不太好,数得太多,容易出错。

师: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生2:我是采用先割一割,再移一移,刚好拼成一个长12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所以面积是12×6=72(平方厘米)。

生3:我也是先割,再移,但方法和他的不同,同样得到面积是12×6=72(平方厘米)。

师:通过两组的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1:在割一割、移一移的过程中,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没有变。

生2:面积不变,是因为从整个割和移的操作过程中看出纸片的面积没有多,也没有少。

师:在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时候,可以通过割一割、移一移、数一数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虽然在平移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没有变。

思考:

打造宽松教学的环境,营造民主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展现聪明才智,给学习带来了无尽的生机。教学片段中首先安排的是学习的延续,当数一数的策略遇到挑战时,迫使学生去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更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宽松的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也激活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让数学课堂绽放出无限的生机;其次再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研究,面对着“图中有些部分不是整格怎么办”的新矛盾,促进学习研究的深入。

没有方向性的尝试,实现了开放式的学习,促使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同时也是对学生即有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挑战,促进他们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放思维的空间,促进他们创新。

教学片段回放三:

师:前一阶段的学习很有成效,大家很爱动脑筋。再仔细观察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池塘是个不规则的图形。

生:图中有的部分不是整格,但也不正好是半格。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是的,那请大家认真阅读书中的相关内容,你会得到什么提示?

生: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半格的就是半格,大半格算着半格,小半格也算着半格。

师:请用这种方法数一数吧。

生1:先数出整格,再数出不满一格的,然后将不满一格的换算成整格,再计算出池塘的面积。

生2:把整格的先涂上红色,把不满整格的涂上蓝色,再分类进行计数,最后把数的结果计算出来。

师:我们要比较准确地计算出池塘的面积,估算是有用的,但还需要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计算出来。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树叶的面积吗?

思考:

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求池塘平面图的面积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创新。利用认知的冲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使学生知晓书本的价值;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解读文本,学会研究思考。从学生呈现出的自己思考的方法,归纳出最优化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技能,再从计算池塘平面图的面积到计算银杏树叶的面积,由扶到放,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用活生活中的资源,引入学生日常所见的树叶为学习素材,不仅使学习贴近生活,也能促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学生自己准备的树叶作为学习的材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促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顺利迁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树叶的面积,使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从而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度升华。这一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增强合作的意识,也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
初中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培养研究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给教材“加加工”
融合探究活动, 构建生物学重要概念
科学课如何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经历探究过程,提升教学实效
让探究走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活动化”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