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华
摘 要: “活动化”教学模式是课改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健全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活动化教学模式,实施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活动化 自主活动 探究活动 情境活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语言说教;只重视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轻视活动行为与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与家庭、社会生活割裂;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认知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偏重知识、语言符号的记忆和概念认知,而忽视知识生成过程中的活动实践,忽视了自身的心理特征与个性特点。这样的课堂教学问题越来越严重,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活动”在心理学中的背景
美国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逻辑、视觉、音乐、身体、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然观察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力表现形式。建构主义基本前提是把知识作为一种关系体系来建构。学生通过重复、反应和再现组织他们在广泛的关系中一次次经历所获得的体验,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由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活动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也成为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二、高中数学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课堂中的“活动化”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延伸的一大突破,是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课堂教学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增强体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发展的活动。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活动化”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化”是个体学习的需要。“活动化”教学,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现有学力及今后发展的要求,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选择科学的方法及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路径。
三、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活动化”教学的实施
1.自主活动
素质教育要求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使教育教学工作由教师“教”向“不教”转变,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被动式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以往的教学总是以教师为核心,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而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前法国总理、教育部长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第二,改“教学”为“导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信息的呈现和传递,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化的过程。相应的,课堂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由关注教师的表现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学习者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主要取决于内部动机,学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的变化。在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
2.探究活动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探究能力的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发展及学生能力的培养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数学课堂活动不再是让学生单纯地模仿和记忆,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布鲁纳认为:“不经过真正的知识过程而单纯的接受知识是不能成为主动的知识的。”教学过程一定要设计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全体学生能真正参与学习,教学过程要设计成让所有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做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3.情境活动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
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问题情境的本质是生动的生活事件,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这种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将已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展,获得新的数学知识方法。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活动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一,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和知识之间的亲密感;其二,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其三,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性和有用性。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不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参与意识,让每一位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把各自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与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参考文献:
[1]鄂文庆.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4.
[2]马应红.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4.
[3]王冬梅.活动化教学的探索[J].学园,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