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雷
所谓“活动化”教学设计,就是以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全员参与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化课堂设计以创新教材内容为突破,重点在“活”;以学生主体活动为载体,核心在“动”;以学生的全体参与为要求,本质是“体验”;以合作交流为主要手段,方式是“合作”。笔者以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为例,谈谈“活动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趣味性与生活性统一原则
1.趣味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兴趣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倡导。活动化教学要注意其内容的趣味性、方法的开放性、形式的创新性,寓学于趣,使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开展活动,获得新知,掌握技能,提升潜能。没有兴趣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没有兴趣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将知识埋藏在活动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想学”、“乐学”。
例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笔者采用了趣味性的导入方式: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每一项重大工程,在建设前都要经过科学的考察、充分的论证,国家领导人要在聆听各种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权衡利弊,进而做出正确判断,最后再作出重大决策。今天,我们的班长就充当全国人大委员长的角色,我们在座的一位同学就如何进行西部大开发即开发“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板书)作了提案,有人支持这一提案,也有人反对这一提案,最终由国家领导人决定西部大开发即西气东输工程是否修建。现在掌声有请“委员长”出场(鼓掌)。
像这样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专注度,揭示教学主题,明确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调适到最佳。
2.生活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关键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新课改的核心思想,它对于改变传统地理教学中“知识”与“生活”剥离,打通课本和生活之间的鸿沟,使他们能够在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中自由地穿梭和徜徉,意义重大。所以,地理教学就要关注与学生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知识,在生活中锻炼提升自我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环境(人文和自然)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并触手可及,地理对我们的生活确实有用,并让学生真真切切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例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笔者实施了生活化教学。本节是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材改版后新增设的一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突出干旱特征;第二部分是本地区的农业,彰显绿洲特色;第三部分是本地区的资源,凸显能源优势。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灌输,学生可以获得知识,但这样的课堂没没有参与,没有生活体验,对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折磨和心灵的扼杀,也是对地理学科的亵渎。笔者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生活化”处理:第一,角色扮演,导入新课。让班长充当全国人大委员长的角色,以亲切幽默的独白,引入新课,揭示主题,明确任务。第二,教学行程,模拟生活场景,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表决的形式,参与“西气东输工程”,从提案到表决提案、赞成提案、反对提案、完善提案、通过提案等一系列有规划的生活事件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地理课堂的独特魅力和无尽的生活享受,也为学生将来高品位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在课尾部分,笔者又采用了生活气息浓厚的地理快板结束新课,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像这样有生活、有体验、有参与、有感受的地理课堂,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体验了过程,掌握了方法,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有意义的经历,提升了学生的情意素养,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主线性与连贯性统一原则
1.主线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显著特征
课堂活动容易出现漫无边际、自由散漫的“放羊式“局面。要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和有效,达到层次鲜明、“形散而神聚”的境界,就要科学地构建课堂活动的主线,将散乱的“知识珍珠”合理有序地“串联”起来,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主线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构建一个鲜活的教学“主线”,能够使活动化的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序、高效,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行云流水。
例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笔者在教学中凸显了主线性这一特征。本节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地区,其突出的区域特征和密切的人地关系极具代表性,是认识和了解西部地区的窗口。通过对本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的探究,为下一步学习青藏地区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如何把这一冰冷的知识灵动地展现出来,寻找和选择教学主线,是完成本节课“活动化”教学的关键环节。笔者从课后活动课“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这一活动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和创新,提炼出“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这一教学主线,并以“人大提案”的形式开展活动化教学。这样不但避免了地理课堂上学生死记冰冷文字和图像的尴尬,而且“活化”了教材,让学生在行动中建构知识。这既契合了主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实践证明,以此为主线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主线的选择和运用,能使教师的“教”更加轻松和从容,学生的“学”更加愉快和高效。这样的课堂是让学生参与而不是静等,更不是对教材的“勾画”和“死记”;这样的课堂是对学生的一种浸润和感悟,不是“灌输”和“浇筑”;是“做中学”地理,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堂”。
2.连贯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涵
许多地理活动的创设,或只被用在课堂的某一环节、某一内容、某一过程中,或在同一教学内容中运用了很多互不相干的活动,很少有连贯课堂始终的活动,即课堂活动被人为地“肢解化”或“零碎化”,这样的活动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笔者认为,若能让某一教学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各个活动彼此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并在逐步地扩展这种活动内涵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则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就是笔者倡导的连贯性原则。
例如:在“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教学中,如何使课堂活动更加连贯,始终如一,笔者采用了“分幕处理,环环相扣”的方法。第一幕:领导出场,引出提案。活动意图:领导出场,即意味着以班长为代表的学生活动拉开序幕,凸显本次活动的主角是学生,老师是引领者、参与者、服务者。第二幕:分析论证,递交提案。活动意图:观看塔里木盆地资源视频,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探究西气东输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以及塔里木盆地的资源优势。第三幕:科学考察,反对提案。活动意图:以地图、图片、资料为载体,进行合作学习和自由辩论相结合,探究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自然环境。第四幕:合作探究,支持提案。活动意图:以绿洲农业的视频为引领,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西北干旱环境下绿洲农业的发展。第五幕:注意事项,完善提案。活动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第六幕:英明决策,实施提案。活动意图:宣布英明决策,再以地理快板的形式总结新课,学生在诗歌中结束新课,意境悠远,回味无穷。
本节课,学生通过积极参政议政的方式,激烈地讨论了“西气东输”工程该不该建设的内容,明确了国家重大工程的一般论证方法。地理学习采用这种“活动化”的方式去探究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三、参与性与体验性统一原则
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知识建构的桥梁。学生主体“参与体验”是活动的基础,又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关键。
1.“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目标与结果是“为了参与体验”
情意素养的培植是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如何实现,显然不能靠讲授和灌输,而是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地浸润和滋养。西气东输工程是否修建:引出提案(西气东输工程)、递交提案(西气东输意义价值)、反对提案(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支持提案(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完善提案(西气东输工程环境问题、第二条工程线路)、实施提案(西气东输工程完成)”等一系列层层推进的活动,其价值不在于活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某种形式上的知识,而通常体现在被人忽视的过程中。这些活动的目的恰恰隐藏其中,所以我们不能只看重学生对问题对与错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态度、情感、兴趣等,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力的提升,如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判断能力等。也就是说,本次课堂活动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对于生命成长的要义和内涵,为完美人格培养提供锻炼的舞台和参与的经历。
2.“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情境与氛围是“在参与中体验”
思维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这正是活动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发展来讲,无论是思维的提升还是情意素养的培植,都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而两者达成的桥梁恰是活动。本节课“六大活动”,是师生、生生通过交流、沟通、对话、理解达成“我—你”关系,而不是“我—他”关系。师生双方在活动参与中,共同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共同感悟生命成长的意义。活动中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施教者,更多的是理解学生的倾听者。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激励和唤醒。老师除了做“老师职能”以外,还要做一名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问题对与错的评判者。
3.“活动化”教学设计的途径与方法是“通过参与体验”
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活动化教学的要义。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经历”和“体验”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分量不言而喻。恰恰相反,传统课堂是在“育分”不是“育人”,是在说教不是体验,这样的课堂很大程度上是在扼杀学生的思维,泯灭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丰富学生的经历,完善学生的人格,必然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来完成。不难看出,本节课总是与活动、参与、体验并行着,教学都是在活动交流中进行展开。基于真问题,设置真情境,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论证西气东输工程优缺点以及它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填鸭变为主动获取,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将课堂变为学堂,把教室变为讨论国家重大工程的参议室、议政室。课前将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同学都有各自的任务。活动的实质就是通过参与体验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双手等感官,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拥有更多锻炼机会和发展平台,最大限度地获得身心的解放。
总之,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生活就没有教育,教学需要主线,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就是活动化教学要坚守的教育信条。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