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2017-05-16 10:31李爽
大观 2017年3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育

摘要: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综合性、跨越性学科,它包容并蓄的学科视野、对话交流的学科追求、共建人类多元文化的学科目标,均与全球化时代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相契合。比较文学的学科理念及研究方法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材认识、教学实践、学生培养上皆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育

在上世纪80年代比较文学热兴起之时,语文教学界就已关注到了比较文学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1985年,陈挺在《语文学习》上发表的《比较文学略说》率先在语文教学界发起了比较文学先声。1995年,首届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将“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确定为协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2002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潍坊举办了“比较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普及与应用研究”专题研讨会。比较文学虽早已受到语文教学界的关注,但它在语文教育中的理论价值与指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认识和挖掘。

一、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契合

在对新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宣扬上,比较文学与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比较文学界泰斗乐黛云女士就曾言:在21世纪,“比较文学”已经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而且是一种生活的原则,一种人生的态度;它不仅是少数人进行的“高层次研究”的“精英文化”,而且是应该普及于大众的一种“新的人文精神”。[1]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各民族文学的交流对话、各学科的汇通交融来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以达到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多元文化的目标。这种以“理解、沟通、对话”为核心,宣扬“尊重他者、尊重差别、提倡多元文化互补”的新人文精神不仅是比较文学的学科追求,也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目标。由于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与多样性,教材内容本身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精神,因此语文教育承担着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在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一次以国家纲领性文件的形式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2]这正是对语文教育所承担的人文精神教育的肯定。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与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手段是一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实现“三个面向”的手段之一是语文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开拓性、交叉性和跨学科性。比较文学倡导通过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揭示出不同文化视阈下文学内部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异质性与汇通性,发现并弥补单一文化领域内、单一学科内研究的盲点,其研究方法展现出鲜明的开拓性与跨越性。比较文学与语文学习皆是以跨学科性、交叉性来开拓学科研究或语文课程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科或课程活力。可以说,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手段能够成为服务于语文教学的资源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更是传达出鲜明的比较文学理念:“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该课标还在选修课建议中提出具有比较文学特色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能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在小说与戏剧部分,还提出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所推崇的多元文化对话、跨学科领域汇通等学科理念与上述语文课程标准相一致,将比较文学的学科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学语文教学,是实现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

二、比较文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首先,在教材认识上,从比较文学学科角度剖析教材编排特点。高中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已经显现出鲜明的比较文学意识,如相同主题、相同文类的文章被集于同一单元,这种编排为師生进行主题学、文类学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像《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这三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戏剧作品就被编排在同一单元,便于师生对其进行跨文化的平行比较。据统计,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在15%至25%之间,其中一半左右的外国文学作品创作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入选大大增强了语文教材的现代性与文化多样性,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语文教材编排还呈现出跨学科的意识,如沪教版高中第四册选文将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多门类艺术融合在一个单元中,着力于凸显文学与艺术跨学科互通互融的比较文学意识。高中语文选文收录了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领域名家名篇,体现出学科间血脉相连的交叉性特征。

第二,在教学实践上,以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建构教学模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含跨学科研究)、变异研究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这三者对语文教学皆有启示和帮助。影响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可被借鉴来阐述作家作品的创作渊源和影响价值。如讲鲁迅的作品时,可以讲一讲尼采、果戈里、契诃夫及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对鲁迅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讲西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品时,可以将其与中国现当代作家张爱玲、莫言、余华、王安忆等人相联系,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对西方文化的选择性接受与变异。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块状模式将文言文、古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分块而教,或是依单元按序推进,对整个单元、学期、学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缺乏整体认识。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的类型学、主题学研究为不同文体同一主题或不同主题同一文体的作品之间的比较提供了方法论,通过对主题、意象、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文类风格等美学比较,可以揭示中外古今文学作品间的汇通性与变异性。变异研究则在以译文比较为基础的语文教学上展现风采。教师将同一篇目不同语种的译本相对照进行教学,通过对译文的比较让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和表现力,从文字信息和意义的改变、失落、过滤中体验到文化交流中的变异现象,而对变异原因的揭示则让学生了解到文化交流与时代精神、社会风貌、文化需求等生生不息的联系。

第三,在学生培养上,以比较文学学科理念建构学生的国际视野。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把“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排在首位,第一次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命题。中国教育学会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和实践创新这九大素养,其中“国际理解”的两个指标是“全球视野”和“尊重差异”。“只有在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国际视野的关注,才能立足我国教育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新课程体系。而这种国际视野恰恰是比较文学认识论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3]比较文学的认识论不仅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更是一种尊重包容的文化心态。通过对学生比较文学理念的培养,增强其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文化观和世界观,进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建构顺应时代潮流的现代品质。

综上所述,树立中学语文教学的比较文学意识,使得语文教育拥有更广阔的视阈,这有助于建构新的语文教学策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确保全球化时代语文教育国际化目标的达成,为语文课堂注入时代活力。

【参考文献】

[1]曲阜文编著.当代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315.

[2]中华人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孟昭毅,张明琪.比较文学与面向世界的语文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04).

作者简介:李爽(1983-),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育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从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谈新时期比较文学的特质与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