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作为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教师的职业化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教师在适应教学改革的同时还承受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因此极易引发职业倦怠。教师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有潜在影响,研究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职业倦怠 教师 压力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28-01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977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主观推测和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把握与感受,直接影响到人们在执行某项活动的心理过程中的功能发挥。
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通常个体倾向于回避那些自认为超出自身能力的活动, 而去选择那些自认为更容易应付的环境或活动。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努力的程度,自我效能感越强,个体努力越具有力度;相反认为自己在某项工作上的自我效能较低时,个体就不愿坚持甚至选择彻底放弃。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会过多想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会在潜意识中把可能存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情况更严重;而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会被困难激发出更大的努力和热情,个体努力也会更集中、更高效、更出色。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基础,注重职业特征。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包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预测自己的教学在何种程度上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个人效能感是教师自身对于所具有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主观判断和认知,是教师对于本身具有影响学生学习的技巧与能力的信念。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于教师职业化进程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倦怠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Herbert J.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Job Burnout)这一概念。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 和Jackson (1981) 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经常出现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中,是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的症状。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个体无法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作为特殊的助人行业,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巴利·法伯(Barry A. Farber)教授将教师职业倦怠称为“教育中的危机”“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日常工作中会丧失教学热情、个体职业发展的自信心受到阻碍,甚至放弃追求事业成功的努力。美国学者德沃肯(Dorkin,1987) 曾经说过:“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三、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个体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或不能妥善处理各种挫折而产生的。当教师面临较大压力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更低而且对工作产生的职业倦怠程度会更高。目前,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自身承担的角色、与学生或同事和家人的关系以及超负荷工作以及工作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所有以上因素导致教师更容易产生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疲劳、失望、沮丧,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变得被动、消极、冷漠。如果工作压力不能被立即、高效地处理,教师会失去对于教学工作的热情,产生极度疲劳感,并且喪失工作热情,形成严重职业倦怠。
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也容易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教师更易于产生较高程度的职业倦怠,更易于离开教育行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越低,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力、对于工作压力的应对水平越差,更易于形成职业倦怠。
自我效能感在理论上被认为与教师职业倦怠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对职业倦怠有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教师面对压力时的一种有效的反馈,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呈负相关。教师面对工作压力时,通过提高自我效能调整个体状态来适应情境,同时降低职业倦怠的程度。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教育服务水平,影响科研质量和绩效成绩等方面,对于教师的身心健康有极大不良影响作用,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阻碍作用。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职业倦怠水平,不仅需要教师从自身角度进行调整,同时需要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内在联系的研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职业的发展、健康的师资队伍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Bandura,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
[2]Freudenberger,H.J, 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
[3]Leiter,M.P.Burn-out as a crisis in self-efficacy: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J].Work and Stress,1992.
[4]刘萍. 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2014(11).
[5]赵宇. 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特点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6]王敏.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J].科技信息,2012.
[7]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