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淑梅
[摘要]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其他因素。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成绩,不只取决于聪明的智商,还取决于与之协调的非智力因素。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共进,才会持续进步,获得更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培养兴趣入手,提高学习能力;诱导学习动机,形成持续稳定的动力;建立亲师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学习自信心,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感;语文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能够发现,有的小学生数学成绩很好,可语文成绩却很差,他们不喜欢阅读,写作能力更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及其他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作用。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生的注意力、自制力、意志力相对较弱,兴趣在其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集中,同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的状态,最容易接受新知识,且获得的新知识掌握得也牢固,不容易遗忘。掌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难做到。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家长常用看图识字的方法教孩子认识五彩缤纷的颜色、动物、花朵、水果等。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常用儿童歌曲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到了小学阶段,学生依然离不开生动直观的学习方式。为什么多数小学生不爱学习语文而喜欢数学呢?因为初学数学有规律,计算还有口诀,数字书写也比较简单,所以多数学生愛学数学。学习语文的困难首先是“读”,即使是扫除了文字障碍后,在没有熟悉课文之前,摆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行行的文字符号,所以一些学生不爱读不爱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声画并茂的场景,以此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如果先用多媒体播放音画并茂的山水画面和配乐朗读,学生在直观的视觉感悟下,不但喜欢读,还会领会诗的含义,长此下去就会渐渐爱上语文学习。
2.在竞争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问题,使组与组之间产生竞争,优胜组获得小红星奖励或得到加分。这样学生就会动脑思考,争先恐后地抢答,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在竞争学习中,要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特别是学习语文,词语、句子、遣词造句、写作都靠日积月累,知识积累多了,回答问题自然会灵活自如,学习语文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3.设疑激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巧设疑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问题难度要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二、诱导学习动机,形成持续稳定的动力
兴趣对学习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学习不能单凭兴趣爱好去学,如果单凭兴趣去学习,而没有责任感,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不但要依靠认识兴趣的动机,而且要依靠一系列其他的动机,其中启发学生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动机是特别起作用的。这些动机促使学生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产生愉快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感和责任心,促使学生努力去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由兴趣变为需要,就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就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在诱导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教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无所不知。教师说话的作用,胜过家长,教师的鼓励、表扬会让学生兴高采烈。回家他们常常对家长说,老师都说我行,老师说让我这样做……对老师充满了崇拜之情。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学习目的,教师看得远,学生才能看得更远,才能有不断向前的学习动力。现在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是因为父母总是用将来有个好工作、有房有车这样庸俗的目标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教师更是用能否考高分、能否考上重点学校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有出息、有发展。因此,学生今天为了教师学,明天为了家长学。这种庸俗的、被动的学习目的,导致学生的目光短浅,一些学生考上大学后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高尔基说:“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伟大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如热爱祖国,关心他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变得持久。
三、建立亲师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读说写,有的教师常常因为学生写错字词,就罚学生抄写十遍、二十遍,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厌烦这一学科,而且还会不喜欢这样的老师。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情感对教学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热爱学习。
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绝不可用暂时的成绩来划分“好生”与“差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就会深入、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尽量用激励性的语言启发学生,如“看看这个问题谁回答得最流利?”“看看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能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大家听听?”“看看谁的作文写得好?”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展示自我,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四、建立学习自信心,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性格有很大差异,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美国著名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多种智力,只是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因此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色,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只是谁在哪一方面更突出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重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这对培养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体验到成功和收获的快乐,就能战胜自卑,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有不同的层次,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问题,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在课堂上要安排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等问题,指导他们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在平时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手、动口、动目、动脑,从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以此增强他们继续努力的信心。
步入社会后,很多有成就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是学习好的学生,而学习好的聪明的学生不一定都有很大成就。所以,教师要善于调动非智力因素,使更多的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闫承里.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苏)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