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2017-05-13 08:08张凤梅
黑河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基础政策分析

张凤梅

[摘要]课程政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会因为当时的经济、政治等外部条件的限制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与特征。文章以我国的基础性课程政策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变化过程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基于政策分析视角,反思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政策。它的主要特征以社会取向作为研究的目的,教材的设置由“国定制”变为“审定制”,课程的政策重大决定模式是中央集权。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分析

一、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研究的原因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课程理论和课程改革实践没有真正达到融合,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效果不理想。理论与实践不应该被独立于课程研究的范围之外,而应该作为课程研究范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理论应该作为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指导,这样才有利于挖掘课程理论的深度。课程政策分析可以在宏观上作为解决课程研究的基础和方法,课程政策分析是一项填补课程研究领域空白性质的工作,理论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课程政策的涵义、本质及其载体的解读

1.课程政策概述

课程政策的内容是指关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涉及的内容和在课程的设计过程将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组合。课程政策的本质是在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特点入手,并结合各个地区、方面以及层次的特点,对于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具体化。其根本的目的是进行课程的利益与权利的合理分配,进而调节课程领域内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最终目标。

2.课程政策的根本属性

课程政策的根本属性指的是最能体现政策内涵的根本属性,已有的研究对它的表述是政策在本质上有关权力分配以及由权力分配而带来的利益分配。课程政策的本质是关于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授内容的科学化、理性化的行政决策的最终结果的呈现载体。课程选择的过程就是将统治阶级的意识融合到具体的课程内容当中的过程,当然在此期间也需要权利的支持,并伴随着价值冲突、各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矛盾。“教什么”的问题即是课程内容的决定问题,而课程内容的决定主要由权力分配和运用相关联。“在关于课程涉及的内容方面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而最终使得在内部之间形成一定的调整、妥协和各种稳定因素的平衡,这些蕴含着‘权力的概念。”因此,由谁来决定“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课程决定权的问题,才是课程政策的本质所在。

3.课程政策的体现

课程政策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在内容的制定方面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虽然涉及的面比较广阔,但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教学标准以及教科书方面的内容,当然它们也是课程政策信息呈现的主要载体,而课程政策的实施手段和精神是通过这些载体得以實现和传达的。因此,关于课程政策载体的研究是进行权力的重新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方式。

三、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回顾

课程的内容是经过人们对于周围事物不断认知而产生的智慧结晶,它的决策过程是一项复杂却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课程政策的理论分析在课程政策决策过程中处于基础和根本地位,这种理论研究首先涉及的是课程政策的历史发展。课程政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特征以及内容。因而,从课程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课程的政策变化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样也是研究课程政策的方法之一。而从课程政策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来说,它与多年来我国一直强调的课程政策的“社会本位”的理念相呼应。

四、我国基础性教育课程政策的特性反思

1.以社会取向为主要目的

我国新课程政策的出发点是基础性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渗透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政策决策、实施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在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阶段,课程政策的目的是以“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从宏观的义务教育课程政策上来看,它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个体,服从社会需要的价值观,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中央集权式的决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为了弥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的知识混乱的局面,而由国家重新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的计划,将教育课程的权力重新归于稳定。但是这种对于课程权力的下放及外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课程权力过于集权化的社会特征。课程权力的下放指的是课程的权力在国家机构内部由上级向下级放权。课程权力的外放指课程的权力由国家统一实施转为社会机构或者社会成员的实施。“外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实施的主体还是属于国家行政机构内部运作流程的权力,同时最为明显的标志是教学教材由“国定制”转为“审定制”。

3.由“国定制”变革为严格的“审定制”

政府充分考虑了社会、教师和学生等对课程权力的要求,教材由“国定制”变革为严格的“审定制”。我国的教材政策不但体现出课程政策的调整变化,也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实践。由建国之后的“一纲一本”发展到“一纲多本”的教材形式变化。80年代中期后,有以前的“国定制”变为“审定值”。正是新制度的改变,使我国出现了多套教材版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套的教材版本开始在全国各地大量印刷和使用,标志着“一纲多本”“多纲多本”教材模式的教育新时代的到来。

五、我国基础性教育课程政策的未来展望

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以及从国际教育的大气候与我国的课程教育的现状出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未来发展将越来越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政策理念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相继发展的时期,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握机遇,将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课程政策的理念也要不断更新,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政策的未来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以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并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有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于课程结构协调性、整体性和选择性的把控,在改革的过程中加强课程的内容与现代社会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还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2.均衡化的课程决策

当今的教育课程决策趋势重视地方性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选择权和自主权,目的是为了课程决策能够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在课程决策过程中,不仅要有政府官员、行政部门和课程专家的参与,还要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部门、社会媒体等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课程决策的环节当中。在这种决策过程中,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在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3.科学化的政策制定

课程政策是一个动态的实施过程,而不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文本形式。它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即政策的议题、政策的决策、政策的执行和政策的后期评估。就政策的议题而言,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将主要作为政策议题讨论的核心。政策的决策理念不仅要涉取世界教育课程政策的精华部分,还要明确政策改革的目标,这对于后期政策的评估也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而政策执行过程中,因为各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差异,会出现政策失真的情况,但是这种失真是与当地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因此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馈。对于政策评估,政府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政策颁布和实施而缺少后期政策效果反馈评估的状况,同时也加强了对课程政策的不断更新、补充、修订以及完善的过程。通过这种及时的对于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分析,从而使得政策的实施过程能够长期、稳定地处于不断循环的状态。

总之,课程政策牵涉到社会的进步及每一个人的发展,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政策,能真正起到课程政策的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政策系统的作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东芳.课程研究领域的新拓展[J].课程研究,2001,(03).

[2]郭晓明.论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调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2).

[3]胡东芳.论课程政策的定义、本质与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基础政策分析
政策
政策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助企政策
政策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