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中完成习作
主题发言
一谈到学生习作,很多老师马上想到的问题是:作文该怎么指导呢?老师们很期待能够通过自己的习作指导,让学生写出漂亮的文章。但是,我们不禁要思考:每周只有一两节作文指导课,仅靠这么点时间,如何才能成功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学生又有内容可写?高启山老师立足新课程标准的多年实践与研究,告诉我们,通过指导学生资料搜集和有效整理,就可以较为圆满的完成这个任务。
特邀主持人:
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教研室 高启山
主题研讨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部分中这样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中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高段)”由此看来,课程标准中的这些要求,绝不是单靠每次作文的“一两节”指导课就能完成的。我以为: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的习作,完全可以在指导他们资料搜集与整理过程中来完成。
要完成习作任务,学生首先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搜集积累习作对象相关的资料。
新课程标准小学中年级段要求“留心周围事物”,怎样做才叫留心?不单单是“用心去看,记在脑子里面,等到作文的时候再去回忆”。课标提出“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并不是只在每次作文的时候对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而应该是学生“留心周围生活”的一种意识,一种“看到了什么新奇有趣、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就不拘形式地记录下来”的意识。在中年级,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坚持去这样做,如此,到了高年级,学生才能逐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作文素材。
如果我们把中高年级段关于作文教学这方面的要求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课程标准本来是要求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去留意生活、思考生活、积累(记录)生活的。这应该是日记训练的一部分要求。过去,在中年级习作教学中,不是要求学生写几句话、一段话、一个片段吗?日常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其实就是在写片段。
作家写作是这样做的——他们会对日常生活中任意一个让他们有所思考、认为有价值的生活现象,随时记录下来,等到写作的时候,这些写下来的小条条,就会成为他们笔下文学形象构成的一部分。
积累生活,记日记,能算搜集资料吗?
我以为:搜集资料,不单纯是从书本上、网络上搜集,还包括访谈、问卷、观察记录等等各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当然是搜集资料的一种方式。
那么,其他搜集资料的方式,是否符合习作教学的要求呢?
新课程标准在“习作”要求中没说。但是,在“综合性学习”中,中年级段提出如下要求:“能提出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有目的的搜集资料”;高年级段提出这样的要求:“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从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看,搜集资料是与写作结合在一起的——中年级段要求书面或口头表达观察所得,高年级段要求写计划、总结、研究报告等。
科学家做研究,在科研过程中,会留心各种数据、现象、变化及时记录下来,研究过程中会出现各种解释不了的问题,他们会去查阅资料,进行资料处理,记录下问题的答案或者猜想……然后应用这些积累的材料完成科学报告、研究论文。
其实,就小学生而言,也应如此。即使是新课标中提到的“记实作文”,也常常会需要用到资料——好多“引用”,都是对查阅和积累过的资料的运用,只是,在过去,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对学生“引用资料”来说明问题、阐述观点的训练,往往忽略而已。
在指导小学生完成习作的过程中,应该完成的第一项任务是:指导学生有目的的去搜集、积累资料,书面记录下来一系列能够为本次习作服务的作文素材——观察到的各种有价值的现象、自己在观察生活时候的内心感受、问题解决过程中搜集到的各种“解释、策略性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独有方法、结论等等。
针对习作内容的资料搜集积累完成,接下来,就是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完成书面表达任务。
有了前面的资料搜集记录,就可以开始习作了。怎么写?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我要写什么内容?表达一个怎样的意思?我要写给谁看?)来对记录下来的资料进行整理:确定表达的目的,然后,从积累的材料中去选择合适的材料,将选出来的材料根据表达的意图进行重新排序(把材料按照设计好的顺序摘抄、纸稿粘贴、电子版的复制粘贴、剪切)。这样,文章的初稿就完成了。
完成初稿之后,认真朗读,看看整理出来的文字,在遣词造句方面通顺与否,当时的记录是否表达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和感受、情感态度,从而进行相应文字修改。
初步修改之后,请同学看,老师看,给家长看,请他们提出疑问,然后,再修改。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本次习作要重点落实的写作训练项目,指导学生针对习作具有的典型而普遍的问题,进行修改。
应该说,这样的习作过程,学生是不会感到困难的,而且,他们也学会了类似作家、科学家、公文写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写作,需要平时扎实的观察、思考、丰厚的素材积累,一旦需要写作,拿起笔来就能完成写作任务。一旦生活观察积累过程中,某个材料触动了自己的灵感、自己对某个材料产生了独特的思考和感受,马上就用笔写下来。
按照这样的过程指导学生习作,不是教学进行到“语文园地”学习、轮到“习作”完成的时候才开始,而是需要指导学生在本单元学习的一开始甚至更早就指导学生明确习作任务。学生在习作之前至少得有两周时间去做准备。
指导学生针对性的做准备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学生针对习作要求,自我确定观察了解的对象,坚持用一段时间去持续观察,记下观察日记和观察感受,坚持从不同角度记下多篇(或者按时间变化角度,或者按事情发展过程角度,或者从事物不同侧面,进行多角度观察,详细观察),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查找资料、请教,记下观察所得和各种问题答案。
第二种是按照教材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做好开题,然后,让学生小组观察、探究、资料搜集,进行问题解决、完成主题综合性学习任务,按照完成任务的要求,记录下需要的各种资料。
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习作教学,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遇到写作的困难,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练习写作,他们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态度,习作的过程能够成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真实生活构成,习作是快乐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经历着作家和科学家写作的过程,即使不能成为作家或者科学家,他们将来写任何东西,都会为自己准备好真实的、可以表达的素材。
附:教学案例
习作内容:研究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
1999年上半年,我正在读连载文章《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谈到了他上二年级的儿子“黄矿岩”在美国写“研究报告”的故事。
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教研室高启山
高启山老师的课堂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二年级的小学生能写研究报告,我们三年级的为什么不能呢?
当时的语文基础训练中正好有一个作文题目:“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将它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等写成一两段话。”
于是,作文指导课上(提前两周布置)先给学生讲了“黄矿岩”关于研究报告的故事。学生都惊讶得睁大了眼睛,几乎不加思索表示——写研究报告太好玩了。
双休日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去“研究”了。
周一,我对学生的日记进行巡视检查。结果全班49名学生有41名写了相关的观察日记,但所记的内容多数是“看到的外形特点”,只有5人写到了生活习性。8人没写日记。对这种情况我重点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对“没写日记”的学生进行调查,搞清楚原因:6个人说我家没有小动物,2个人说不知道看什么好。二是利用下午放学的时间指导学生将“只记看到的外形特点”和记了其它内容的两种典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体会”,同时进一步讨论“做研究有哪些途径”。
之后布置了新任务:最好每天坚持,有什么新发现记下来。周二对学生研究记录进行检查。全班46人有了研究记录,其中31人写了第二篇,我对没有记第二篇观察日记的学生进行了询问指导。他们说:还没什么新发现。我针对他们的第一篇日记进行了指导。他们说,好,今天下午放学就修改。有三个学生仍然没有选好观察什么动物,我又对他们进行了个别指导。
周三仍然是流动式个别检查,全班有27人有了第三篇,45人有了第二篇,仍有2人没写,一个是真不知道写什么小动物,另一个不吭声(其实这个学生属于智力问题,语言表达有困难——平时学的生字,只能勉强记下三分之一左右,而且遗忘速度惊人),我又做了两项工作,一是针对个别有第三篇的学生进行了提示,要记新的发现;二是将两个仍不能进行研究的学生安排在小组中,让他们跟小组的同学一起研究。
第二周周一巡检式检查了学生的研究记录,终于,全班49人全都有了研究记录,最少的两篇,最多的达到8篇,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化的鼓励指导,最后对全体学生说:“周四作文课要宣读介绍自己的发现,请同学们抓紧研究。
周四早晨,我在进行检查时发现,最少的同学有了3篇记录,最多的已达到12篇,上午的作文课上我开始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交流的要求是:“将自己对小动物的研究发现一部分一部分有顺序的介绍下来——不用动笔整理,只按日记往下念,注意不重复,重复的内容省掉。”
第二节课,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以“XX的研究报告”为题写下来。一节课时间,32名学生交稿,11人因写的长没能写完,另6人因写起来有困难,没能交。我对6个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了个别指导。下午放学前,学生全部交稿。
我利用晚上和第二天上午没课的时间将学生的习作全部批阅,重点对其中部分学生个别地方写的不清、不详之处进行了面批或言语批改。下午下发,让他们利用20分钟时间修改。
周日誊写在作文纸上。周一至周二我对学生进行批阅、赋分、简评。周三举行作文展评,每人都将自己的作文贴在墙上。周四进行关于本次作文的总结,让学生谈体会。体会中有几点特别令我兴奋:
1.我觉得这样的作文很有意思。2.这次作文中我学会了改变它的生活的条件观察研究小动物。3.因为只是整理材料,我这次写作又比以前容易多了。
最让我满意的是:全班49人1人作文达到了800多字,12人达到600多字,24人达到400多字,200~390字的有11人,最少的一位为150字。
从学生的习作结果和感受看,在“资料搜集与整理”的过程中完成习作对三年级学生而言,习作教学的效果相当不错。现在看来,如果当时再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困惑,去查查资料,写作时,适当运用一些资料来讲清楚小动物习性的道理,效果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