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黎?邵妍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认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有激励的功能、导向功能、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功能,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表现,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存在轻软环境建设、轻整合传承文化建设、轻人文关怀的制度建设、轻引导管理的网络环境建设,以及重显性建设,轻隐性培养等的问题;提出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建设关爱型校园,加强网络引导,重视隐性培养等优化校园环境的新设想。
【关键词】 校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隐形培养
2012年1月,教育部、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等七部委又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其中“实践育人”又被提到了应有的高度,而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环境育人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环境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对校园环境进行深度研究,有助于提炼出优化校园环境的关键元素,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促进学生在弘扬正能量的人文环境、绿色物质环境与向上的精神环境里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互为连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而在校园环境这个大背景中,无论是实训室环境建设、或是文化环境建设、还是制度环境建设,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1、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有激励的功能
高校的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其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实训室建设以及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教师的道德素养、制度建设等。物质环境是校园精神的外在表现,而精神环境则给予物质环境一定的文化内涵,使物质环境富有生机。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而二者的结合,共同形成了具有激励作用的校园文化。当校园环境中的某种因素或方式能满足师生的某种愿望或诉求时,就可以有效的调动师生参与到建设校园环境的行列中,有益于形成更优越、更有创新性的环境氛围,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2、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具有导向功能
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教学、生活环境,还能养成大学生自动学习的习惯,与此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还是提升学校品质的关键所在。校园环境是师生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和谐、绿色、向上的校园环境能够推动学校的品牌建设,这些客观存在,能够使学校师生找到归属感,而且形成一种向心力,使身处在校园中的学生都感同身受的去维护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其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功能
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深厚的文化气息、向上的精神风貌,能在无形中影响师生的一举一动,对师生的行为有一种规范作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以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为榜样示范。校园环境好比一个巨大的放射源,对身处其中的人都有很强的辐射作用。简而言之,优美的校园环境无形中约束着大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榜样为示范,影响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从而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例如:干净的整齐的草坪给人以美的享受,没有人去破坏;安静的教室图书馆,不会有人大声喧哗;设施先进齐全的功能室、体育馆,人人懂得维护珍惜等。
4、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現
在校园环境中的“以人为本”的主体主要是指在校的学生,他们不仅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使用者,而且还是校园环境建设的参与者和消费者,所以在校的大学生的发言具有权威性。在主体学生与客体环境的关系中,最终要实现人与景的互动、环境与教育的和谐统一,所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一种有机的结合,二者是在良性的循环中相互发展的。
二、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环境建设,轻软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越趋重视,学校分校的扩建、教学楼、宿舍、食堂的翻新,无一不体现着对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视,在许多城市,学校建筑成为了城市中最好的建筑物。而这些展现在师生面前的物质环境,确实能够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但是千篇一律的硬件设计,缺少文化的内涵建设,很难让大学生的思想上得到提升,精神上得到启迪。
目前,高校通过校园软环境建设影响大学生思想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有系列教育知识宣讲、社团活动和一些校园文化建设等。而这些教育方式大多都相对单一、教条化,无法形成完整链条,使教育效果得到延伸和传递。比如在“世界环境日”的活动中,大多只通过对大自然的破坏所带来的危害来警示大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仅仅通过这种危机教育,当学生面对他们所认为的更大的利益时,他们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再如,高校校园的实训室的文化建设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图文并茂的名人事迹和名人座右铭,但并未注意信息及时更新,从而影响文化作用的发挥。
2、文化环境建设,轻整合传承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计划的逐年增多,原有的校园建设难以满足学校日益扩张的需求,许多学校不得不设立多个校区或附属院校,这就会导致校区之间环境建设的整合与传承受到影响。另外,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民办高职院校申办本科,就会出现一所学校内专科与本科共存的现象,在共存的同时如何实现文化建设的整合,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系列尚未成熟的校园文化建设会直接影响几代学生的发展。所以,学校无论是扩建还是合并,都首先要考虑到文化环境的建设,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建筑物的新、奇、大,使建筑物之间缺乏连贯性,难以发挥出校园文化的渲染作用。
3、制度环境建设上,轻人文关怀
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学校管理中,往往各部门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工作中出现诸多不协调。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关怀实现的,是在尊重主体与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个体的需求,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进人的全方面发展。由于学校的制度总是给人以强制的感觉,主要表现为怎样约束学生,告诉学生不能做什么,必须怎么做,从而给学生套上了一把无形的枷锁,把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一并禁锢。而好的管理制度不应仅是规定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还要最大范围的保障学生应有的权益,并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体现着对学生的关怀和呵护。
4、网络环境建设,轻引导管理
在当今大数据的时代下,网络已被大学生充分利用,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难题,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网络上的消极信息没有辨别能力等问题时常出现。对于这种随着经济发展所衍生出来的道德问题,应该在根本上杜绝隐患,而不是在实质性的问题发生后,才采取弥补措施。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虚拟环境中,往往没有拒绝的能力和好的办法,各高校应引起重视,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这也就需要学校在网络环境建设上,重视引导管理,引导学生的精神思绪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5、重显性建设,轻隐性培养
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外部直接的、明显的教育活动来完成对学生的教导,使学生自觉受到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现在大多数的校园文化也主要以显性教育为主,但由于显性教育受一定特定空间范围的限制,对学生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强制性,很容易受到受教育者的排斥和反感,这也就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与显性教育不同的是,隐性教育是通过一种不自觉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它不仅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而且存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中,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更深刻的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坚持以校园建设为载体,构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根据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各高校除了要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德建设,还必须要把校园建设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1、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建设与物质环境相符的校园环境
有这样一句话“人塑造建筑物,建筑物塑造人格”。这里的所谓“建筑物”包括宏观存在的建筑物和建筑物中蕴涵的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现阶段,各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相应的硬件设施也逐步完善。但是精神文化建筑显然没有跟上这种快节奏的发展,使校园环境呈现出一种重物质建设,轻德育建设的态势。所以在建设物质环境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精神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如西北政法大学的校园中有一尊手持利剑的少女雕像,表明所有政法工作者都必须坚持公平、公正、正义、严明的态度和理念,通过这样的建筑和设计,不但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激发大学生心中的正能量,还可以反映出各高校师生的特点以及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总之,一所学校的校园环境可以体现出一所大学全体师生的智慧,是学校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对校园文化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
2、建设关爱型校园,发挥制度育人作用
学校的各项活动都是在人与人之间开展的,学校从制度的确立到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所以学校的制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首先,要在对师生的管理服务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师生是校园中的主人翁,也是各项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所以在对师生管理服务的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师生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学条件。其次,要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按照相关制度规定执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挖掘潜力,促进师生自觉为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3、加强网络引导,培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
为了防止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头脑的侵蚀,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培养大学生处理复杂网络信息的道德判断力,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以网络信息为载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大学生的网络交流主要以QQ、微信等为主,要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展开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以便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其次,要加强高效网络教师队伍的建设,尽快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素质、丰富经验的教师队伍,为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最适宜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消化网络信息。
4、重视隐形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隐形培养主要是通过周围的校园环境以一种“非教学”的方式渗透给学生,使其内心形成压力,进而使各种文化、道德理念已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方式增强自身的约束力。“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一个人如果身处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自然会不由自主的控制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所以校园环境的隐形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大学四项功能中的第一项是人才培养,而环境建设中的软环境建设,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校园是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因此,大学校园环境应在满足物质办学条件的同时,注重精神环境的建设,发挥其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江莉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建设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4.
[2] 孟黎.高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和谐发展[D].锦州:渤海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孟 黎(1986-)女,碩士,辽宁理工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邵 妍(1986—)女,硕士,锦州医科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