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结合”,润色数学课堂

2017-05-11 23:54陈国勇郭小龙
新教师 2016年2期
关键词:旧知分配律新旧

陈国勇 郭小龙

一、新旧结合。构建支架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很多新知识都可以在已学的知识中找到最近发展区,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复习旧知,让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学习当中,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同时,在学完新知后要让学生对旧知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完善所学的知识,让新旧知识串成一条线,在大脑里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帮助学生成功抵达知识的彼岸。

1.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激起学习兴趣。

旧知是新知的铺垫,新知是旧知的深入。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好新知与旧知的共同点,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执教四上“大数的认识”,这一课要求学习四个计算单位,面面俱到肯定不是最佳策略。我们应该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十万”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以旧探新,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生活素材,从复习旧知引入,唤醒学生对旧知的记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先展示人口普查数据等能够充分体现出大数的资料,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大数的存在。接着,结合计数器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先从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时,让学生知道要向万位进一。再在万位上一颗一颗地拨,拨到10个时,又要怎么办?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要向前一位进一。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从旧知到新知的学习有一个正向的迁移,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1

2.新知到旧知的回顾,加深知识理解。

旧知到新知的迁移固然重要,但是学完新知再回过头来看旧知也同等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建构全面的知识网络,能够让我们以全新的角度重新理解旧知。

在教学人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时,笔者在让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这一规律后,也对知识进行了相应的巩固。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在你们之前学过的知识中你知道在哪里有运用到乘法分配律?”学生开动大脑进行思考,发现在学习乘法计算的过程中有用到。一位学生说:“例如在列竖式计算15x12时,12可以看成10+2的和,15x12其实就是15x10与15x2的和。”笔者继续追問:“再想想,在哪里还出现过?”学生这时出现思维障碍。笔者此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10cm,宽8cm),提问:“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接着让2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做法。第一位同学:(10+8)x2=36(cm),第二位同学:10x2+8x2=36(cm)。笔者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实际上已经运用到乘法分配律。借助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机会使学生对旧知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教师要时刻考虑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促进对新知的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利用新知加强对旧知的理解。要做到“瞻前顾后”与“边学边回头”,让已学和新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新旧知识的结合,将会促进学生思维的提高和发展,也将会让整个数学课堂得到完美的提升!

二、正反结合。辩证融通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一堂设计再好的课,不同的学生始终会有不同的反应。课堂上的教学资源是处于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既有正确的资源,也有错误的资源,教师应该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暴露学生的易错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课堂上不能为了赶进度而一味地出示正确的资源,也不能一直捕捉错误资源而没有指给学生正确的方向。真正的课堂,应该做到正反资源的有效结合,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尝试,同时也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引。

笔者执教四上“角的度量”这一课,在教学进行到用18等分的半圆工具度量角时,设计了一道题目,让学生动手量。(图1)

首先展示:量出来有6个小角。学生举手说:“不同意,因为这个角比直角大,6个小角是错的。”接着,再让量出来是12个小角的学生上台展示,并说出量角的步骤。笔者追问:“刚才那位同学量出来为什么是6个小角,你能帮他分析一下吗?”学生马上说:“他数错方向了,这题中角的边是和量角器的左边重合,要从左边数起。”正反资源的有效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量角的方法。

正确资源的学习能够得出方法,错误资源则更能引起思考。我们应该以全新的观念,全新的眼光,让学生在正确中学,在错误中成长,将正反加以融合,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所学内容,预防错误的出现。

三、“基”“能”结合。拓展思维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四基”与“四能”。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第一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再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笔者在执教三上“整理和复习:周长”这一课时,主要围绕“周长在哪里?”与“怎么求周长?”这两个核心问题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周长知识进行梳理,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梳理完周长的知识,笔者设计了一道题:比一比,图2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此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对于周长知识掌握牢固的情况下进行的,解决策略可以是采用“数一数”,也可以采用平移的方法。既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又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在基础上拓展数学思维。

夯实基础是根本,提高能力是关键。数学课堂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基”与“能”的结合,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具层次性,从而更具“能量”!

猜你喜欢
旧知分配律新旧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耕读事 新旧人
新旧全球化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
英语教学中旧知对新知的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