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
摘 要 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正确的方式方法,端正的作风,健康的意识等品质是学生非智力素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 非智力素质 荣誉感 学习习惯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32-02
近期,在一份学校学生德育现状调查报告中我发现,虽然爱国的主旋律始终高扬,但道德下滑的现状令人堪忧。具体表现为:1.读书目的功利化日益严重;2.社会公德意识逐渐淡薄;3.鄙视劳动,懒惰成性;4.尊敬师长意识差;5.法制观念淡薄,喜好江湖恶习;6.勤俭节约意识差。
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当今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除了要求他们有更高的文化,还需要有更好的素养。因此,我们要在传授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事实上,在很多年以前,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提出重视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问题,这是一个切中时弊的命题,是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应运而生的教育科研课题。然而,这一命题并未引起普遍的重视,对于纠正片面追求智力培养的倾向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问题仍然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学生非智力素质的概念,是相对于智力素质提出来的,其内涵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我认为,它包括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正确的方式方法,端正的作风,健康的意识等品质,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对学生进行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二十多年的班主任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探索,获得了如下一些认识,我觉得对当今学生的教育仍会有好的效果。
一是要坚持教育的一贯性,连续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是一个连续成长的过程,其间针对不同的成长阶段,要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例如,对于小学入学新生,要着重培养他们适应学校生活,适应学校规章制度,孩子初次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极易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如不加强引导,会对素质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明确学习动机,端正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學习习惯、生活习惯,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对于初中学生,着重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情操,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纠正青春期出现的心理和情绪紊乱。
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思想认识达到坦率的交流,这是一个先决条件。为此,教师要树立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不能只看重优等生,对学习困难,行为不当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力求以较高的学识、品格,为学生树立“素质”的榜样。
三是要创建良好的培养环境,使学生素质的提高得到呼应与保护。学校要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对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作出决策,摆上工作日程,教师队伍要扭转“考什么教什么”的倾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班主任,要着力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把学生的崇尚、追求引向正确的方面,保持积极向上的班风,避免消极的东西蔓延。教师还要利用家访、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淡化“小太阳”家庭教育。学校、教师要通过广泛的社会联系寻求社会教育的共同点和相容点,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密切配合的教育机制。
四是要渗透到各种文化课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去,化无形教育为有形教育,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要通过种种外在的形式给以揭示和弘扬。为此,教师要认真地构思文化课教学,精心组织各项课外活动,寓培养目的于具体工作之中,学校业务主管要细心考察学生非智力素质状况,以此作为标准之一,判断教学工作的成效。长期以来,我结合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对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现简述如下:
1.培养集体荣誉感。这要从学生固有的自尊心出发,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先是培养荣辱感,分析班级状况,摆出落后现象,拿别的班做比较,使先进与落后形成尖锐的对立,刺激学生对落后产生羞愧、憎厌,对先进产生好感、向往。接着培养责任感,慎重选择代表集体参加外部活动的学生,不仅看其特长,更要看责任心。活动结束认真总结,说明个体努力同班级荣誉的关系,让同学们明白自身言行必然影响集体的道理,继而培养制约感,时时纠正危及集体荣誉的自由主义倾向,把这类现象提到大家面前,组织讨论引出教训,帮助个别触动全体,引导学生遇事考虑后果,克制言行的随意性,此外,抓住好的苗头,及时进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习惯,分析思考习惯。预习习惯,每上新课之前,必定安排预习,让学生先接触,先介入,取得初步收获。要求他们通读课文,弄懂字词,了解内容,和顺序,把握文章的感情,对预习效果从严检查,纠正马虎草率的作风。阅读习惯,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加进自己的心得,在课文上勾划、注释,在头脑中想象文中的场景、情节、人物面貌等,力戒“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分析思考习惯,对于一个词语,要分析字与词的关系;对于一段课文,要分析与整篇课文的关系;对客观事物,要分析与周围事物和关系,教师不用自己的认识代替学生的思考。
3.培养进取精神。围绕教学目的,通过个别谈心、班级活动、交代任务等方式,组织开展明中比、暗中比、小组比、自我比等一系列竞赛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潜力,商定不同的赶超对象和努力目标,对于优秀生,则要求同过去水平比,同他人进步比,永不满足。对于“比”的结果,同学生一道总结经验,锐意进取。
4.培养攻关意志。坚持严格要求,适当施加压力,不失时机地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对于语文学习,学生最怕作文,特别是命题作文,会面临不同的难关,有的写不具体,有的选材不当,有的中心不突出。对此,决不姑息迁就,而是迫使学生知难而上,或采取个别指导,交代方法,调整思路;或根据批语要求,安排重写;或进行前后对照,分析优劣,指出攻关的成效。在这一过程中,既推动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又让他们享受攻克难关的喜悦。
实践表明,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其非智力素质,为他们打下做人的基础,可收到长远的效益。即使是为了提高智力水平,往往也应更加注重于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就是说功夫下在教本之外,能收到教本之内的效果。我教的学生成绩的提高,多数由此得来。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