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国家形象传播与海外电影市场开拓
——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

2017-05-11 08:52徐文明
电影新作 2017年1期
关键词:梁山伯祝英台

徐文明

20世纪50年代国家形象传播与海外电影市场开拓
——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

徐文明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在20世纪50年代,《梁山伯与祝英台》积极介入中国外交和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海外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在市场领域,《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东南亚、欧洲、拉丁非洲等地均获得成功,多维度扩展了中国电影的市场空间。《梁山伯与祝英台》立足中国民族文化、积极跟随世界技术发展潮流、坚持民族风格、以精良的制传播中华文化、树立中国积极国家形象、获得市场成功等经验,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梁山伯与祝英台 国家形象 海外市场 戏曲片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1953年,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指示与关怀下,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得好评的越剧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搬上银幕。这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由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彩色戏曲电影,不仅成为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家形象海外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为新中国电影开拓海外市场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由日内瓦到多国广泛放映:国家文化形象海外传播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从越剧改编成电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越剧本身出众的艺术感染力外,剧目故事本身的爱情元素、民族性与对外文化宣传潜质也是重要因素。“当时我们拍摄了一些彩色纪录片,全部是阅兵式类的宣传片,所以毛泽东在全国会演的剧目中看上了《梁祝》,觉得是一部爱情主题的电影,又是民间传说,如果拍成功可以用于对外宣传,可以反驳当时攻击中国好战的国际舆论。”①周恩来总理也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具有的宣传新中国正面形象的潜质相当重视。1954年4月至7月,中国等相关国家为解决朝鲜停战与印度支那和平等重大国际问题,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在率团前往日内瓦前,特意点名带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用以招待参会外宾。影片在日内瓦放映前,为了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片,周恩来总理建议相关人员以“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宣传该片,收到很好的效果。5月20日,中国代表团新闻处在瑞士湖滨旅馆大厅放映《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影的外国记者和观众纷纷被影片凄美的爱情故事、优美动人的东方风韵所打动,不少观众热泪盈眶。通过这部影片,敏锐的外国记者也捕捉与体验到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若干信息。正如一位印度记者所言:“新中国成立不久,就能拍出这样的片子,说明中国的稳定。这一点比电影本身更有意义。”②此后,周恩来总理还邀请著名电影大师卓别林在日内瓦观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卓别林对影片也给予好评,认为“中国人民在革命成功后不久,就如此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接受过去传统中的优点,这是很好的。”③

《梁山伯与祝英台》以绚烂的色彩、动人的爱情故事、富有感染力的唱腔,向世界展示了古老神秘、不乏诗意与浪漫深情的中国。它的问世和传播,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障碍,扭转了某些外国媒体、观众对新中国好战的刻板印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日内瓦放映活动获得的关注和好评,为新中国利用电影传播国家文化魅力和正面形象积累了成功经验。显然,以电影传播中国文化的魅力,进而展现新中国善意亲和、富有魅力的国家形象是颇为有效的。于是,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一系列和新中国相关的外事活动中屡次见到这部影片的身影。日内瓦会议结束后,《梁山伯与祝英台》继续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出现在一系列国家外交和文化交流活动中。

1954年10月1日前后,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举行了庆祝活动,《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此次国庆活动中频频亮相,扮演了新中国文化使者的重要角色。1954年9月29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何英在蒙古政府大厦举行电影招待会,庆祝中国建国5周年。会上放映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④1954年10月1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韩念龙、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代办甘野陶、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临时代办钟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大使姚仲明均主持召开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会后都放映了《梁山伯与祝英台》。⑤在欧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成为传递中国国家正面形象的文化名片,不断出现在与中国国庆相关的庆祝活动中。1954年9月30日,保加利亚对外友好与文化联络委员会等协会在索非亚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庆祝会,该庆祝会最后放映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丹麦公使馆代办郝汀在哥本哈根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梁山伯与祝英台》,出席此次电影招待会的来宾达1200多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放映,引起在场观众极大的兴趣。

除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的影片进行专门放映外,《梁山伯与祝英台》在20世纪50年代还多次入选中国和其他国家间举行的大规模文化交流活动。1954年9月,蒙古人民共和国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周年举行“蒙中友好旬”。在此期间,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国电影院连续放映了《鞍钢在建设中》《抗美援朝》《智取华山》《草原上的人们》及《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中国影片。⑥在罗马尼亚,自1954年9月25日起,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罗马尼亚举行了规模较大的中国电影节。在电影节期间,罗马尼亚全国11个大城市和16个中小城市轮流放映了《智取华山》《钢铁战士》《鸡毛信》《六号门》《草原上的人们》《丰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中国影片。1955年2月,芬兰的芬中协会在赫尔辛基举办中国电影周,电影周期间放映了《一九五三年国庆节》《梁山伯与祝英台》《智取华山》等11部中国影片。1959年,锡兰(斯里兰卡)锡中友好协会在锡兰主办中国电影周,《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女篮五号》《边寨烽火》《祝福》《兰兰和冬冬》《沙漠里的赞歌》等片一起入选此次电影周。

无论是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还是在罗马尼亚、芬兰、锡兰举行的中国电影节、电影周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均不仅入选,而且还是入选展映的唯一一部古代题材戏曲片。它作为古装戏曲电影与革命战争题材影片《智取华山》《钢铁战士》《鸡毛信》《六号门》、反映新中国现实生活与建设成就的《草原上的人们》《丰收》《一九五三年国庆节》一起,向海外电影观众共同展示了中国灿烂的古老文化、不屈的革命历程与火热的社会现实,呈现了中国人民智慧、坚韧、不屈、善良、忠贞的优秀品质,为海外观众勾勒描绘出中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和中国国家文化建设新成就的代表,还多次参与中外电影界的专业文化交流活动。1955年2月底,中国电影工作者张水华、张瑞芳和汤晓丹作为特别观察员应邀赴印度新德里,列席印度电影座谈会。该年3月2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文化参赞康矛召在大使馆举行招待会,介绍中国电影工作者同印度电影和文艺界人士见面,并在招待会最后放映《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印度电影座谈会主席布·纳·西卡尔在内的印度影人观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通过该片,印度影人进一步了解了新中国电影取得的成就,加深了中印电影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俗的艺术品质,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的身份,也吸引了专业性国际电影节的注意。1954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入围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竞赛,并最终获得音乐片奖,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戏曲电影。1955年,《梁山伯与祝英台》与《鸡毛信》一起获选参加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在电影节上,《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好评并赢得映出奖。《苏格兰人报》的评论家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西方人看来听来动作有点迟缓,时间太长,但是服装和色彩很优美,这部电影有它的令人深思的感人的地方。”⑦《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卡罗维·发利和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收获的不俗成绩和肯定,在国际上展现了新中国电影和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图1.《白毛女》

综上所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20世纪50年代深度参与到中国国庆、国家文化展示交流、国家重要外交活动等诸多活动中,它以影为窗,声情并茂,向海外展示了中国积极正面、富有魅力的国家形象。在20世纪50年代东西方阵营冷战的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用自己的文化艺术魅力,参与到众多文化外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意识形态壁垒的坚冰,在海外帮助新中国树立了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正如有学者所言:“电影《梁祝》凄美的爱情故事为新政权在50年代冷战背景里成功地打出了‘文化外交’的牌,改变了新中国在国际政坛上冷硬的政治形象。另一方面,这也正说明了,‘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围绕着国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⑧事实的确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参与外事活动的新闻不断出现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上,诸如“我国影片和约六十个国家的观众见了面,并参加了各种国际电影节。《白毛女》《钢铁战士》《梁山伯与祝英台》及其他许多影片都受到各国人民一致的赞许”⑨之类的捷报,当时也极大地激励了中国文化界,提升了中国的国家文化自信。

二、多向度扩展中国电影的市场空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海外商业放映与市场开拓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对电影重要性的认识,国家将推进新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置于重要位置。总体上讲,这种海外传播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从政治层面讲,新中国电影要在文化、外交等领域肩负向海外树立中国积极正面国家形象的使命;从经济层面上讲,新中国电影则要力争占领海外市场,在海外获得市场收益,为国家换取急需的外汇。20世纪50年代初,受制于新中国电影发展水平及国际政治等因素影响,新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大多集中在一些友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双方之间大多采用以影片换影片的“影片交换”方式,“我国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大都订立了广播合作协定和影片交换合同”,⑩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商业市场开拓还相对较少。《梁山伯与祝英台》问世后受到众多关注和欢迎,因此该片进入了不少国家放映,在海外商业放映领域取得不俗成绩,在地理版图上进一步扩展了新中国电影的市场空间,书写了新中国电影市场开拓史的诸多纪录。

据有关资料显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大陆公映后,取得了很大成功。该片在国内放映时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电影上座纪录,首轮公映观众就达155万人次。除中国内地以外,香港及东南亚地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取得最高票房收入的另一个区域。《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成功,离不开该片海外销售代理香港南方影业公司卓有成效的工作。香港南方影业公司虽然名义上是香港电影发行公司,但实质上是一家有着中国内地背景的电影公司,该公司一直对新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给予高度重视,承担了新中国电影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的绝大部分销售任务。

从整个早期中国电影史来看,生活在海外的华侨一直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海外观众群体。新中国成立前,海外华侨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也成为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新中国成立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华侨众多,但由于政治原因,中国影片的映出受到很大影响。被审查通过、放映的几乎都是古装戏曲类影片”。在这种复杂政治背景下,新中国电影要进入新加坡、泰国等地放映,就不仅需要精良的品质,还需要策略性的市场运作。在此方面,香港南方影业公司进行了成功探索。

与新加坡、泰国等国政府严格的限制政策相比,港英当局虽然也对新中国电影加以限制,但进入香港电影市场的新中国影片仍相对较多。于是,新中国电影(特别是中国戏曲电影)在香港市场获得的口碑和票房成绩就成为新加坡、泰国等地片商选择中国影片的重要参照和试金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海外发行,就成功利用了东南亚片商的这一购片特点。《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的代理公司香港南方影业公司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的发行做了大量工作,积极利用各种媒体为影片宣传造势。结果使《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获得了巨大成功,影片在香港放映达到107天,观众达50万,发行收入打破以往所有中国影片在香港的发行纪录。这部影片在香港获得的佳绩,吸引东南亚各地电影发行商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争相购买该片的发行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国星”与“新星”两条院线还为竞争发行权展开争夺,这些都极大提高了该片在当地的声誉。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在华人群体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之越剧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具有强烈的创新性,此外影片拥有绚丽的色彩,优美的表演与高超的整体艺术质量,所有这些都使该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1956年,《梁山伯与祝英台》率先进入新加坡,在新加坡新娱乐戏院公映。影片在新加坡受到当地华人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首轮映期超过70天。

新中国成立前,旧称暹罗的泰国,因有大量海外华侨聚居,一度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因受外交、意识形态壁垒等因素影响,中国电影在泰国市场遭遇困境,能够进入泰国公映的新中国影片为数寥寥。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电影重新进入泰国市场,就具有重夺文化阵地及开拓新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双重意义。基于此种认识,香港南方影业公司在泰国发行新中国电影采取了比较务实的“灵活多样、见缝插针、多线发行”方式,“映出就是胜利”。随着中泰关系的逐渐回暖,1957年有一批中国电影进入泰国市场,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批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影片进入了泰国多家影院,获得较为热烈的市场反响。1957年1月10日,在香港南方影业公司的积极运作下,泰国较有实力的天外天、乐宫两家影院开始放映《梁山伯与祝英台》,该片每天在乐宫、天外天戏院各放映五场。影片公映过程中影片发行方还做了大量广告宣传。发行方及影院在主要面向泰国华人群体的《中原晚报》等主流华文报纸刊登巨幅广告,并用详尽文字介绍该片的特色及在香港、日内瓦等地获得的成功。影片广告如是称:“在香港:映期破纪录!卖座创奇迹!在日内瓦:所有参观者,均同声赞美!在各地:不论中外人士看过的都同声赞美!”。影片广告还提炼凸显了影片的主要特色:“美丽的彩色!诗意的唱词!迫真的演技!超越的技巧,通俗的故事!优美的音乐!精炼的导演!清新的风格。不看本片不知梁祝事迹之哀艳!看了本片不碎心垂泪殆是化石的人!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为反抗包办婚姻而双双殉情的儿女,他们的行动表达了自古以来人们对恋爱自由的渴望和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1957年1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泰国完成首轮放映后,由于该片受到观众欢迎,1957年6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泰国卷土重来,影片再度在泰国掀起观影热潮。除新加坡和泰国外,《梁山伯与祝英台》还进入东南亚的马来亚联合邦放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东西方冷战的铁幕已经开启,在这种时代语境下,马来亚联合邦政府对共产主义国家影片的输入采取格外严厉的管制措施。来自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均被施以严厉的电影检查和管理。在高压管理政策影响下,截至1958年3月,获准在马来亚联合邦上映的只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杂技艺术团》《秦香莲》《天仙配》《炼印》等区区五部新中国影片。尽管从数量上看,此时进入马来亚联合邦的新中国影片为数不多,但这些能冲破重重限制进入马来亚的新中国影片质量颇高,它们无不是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充盈中华文化底蕴与创造智慧、弘扬真善美价值观的优秀之作,呈现了新中国电影积极吸纳中国民间文艺精华并加以艺术呈现的硕果。因此,它们也吸引了马来亚联合邦电影观众(特别是马来亚华侨观众)的关注,获得他们的支持,“各片均在联合邦创优越之票房纪录”,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1956年7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吉隆坡的光艺戏院正式公演,成为在马来亚联邦公映的第一部新中国影片。当《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马来亚上演的消息于1956年7月5日公布后,当日戏院门前很快便聚集成千的观众等候买票。虽然戏院当局宣布要到六日才预售戏票,但是他们仍然站立到深夜才离开。影片7月10日在光艺戏院正式公映后,戏院每天放映五场,场场满座。最终,该片在马来亚总收入达到卅万元叻币,压倒中外影片在马来亚之卖座成绩。

《梁山伯与祝英台》优良的艺术品质,影片反映的华人文化与华人情感,深深打动了广大海外华人观众的心弦,加之影片发行放映商卓有成效的宣传推广,使影片在新加坡、泰国等国取得轰动效应,在当地掀起了中国电影热潮。《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东南亚地区获得的市场成功,甚至一度引起了美国媒体的警惕和关注。1958年6月27日美国《纽约邮报》发表了李奇所写的题为《伶俐的兔子》的社论,该社论称:“红色中国的一个白兔几乎已经把东南亚那些落后的出产大米的国家的银幕上的米老鼠赶走了。再加上一个软卖办法和富有吸引力的搭卖法,结果就是中国在它的电影攻势中威风凛凛地领先了。发动这个攻势是为了获得亚洲的人心和同情。”“硬卖战术遭到了几年失败以后,中国在1956年底终于用他们的第一部全长彩色影片获得了大成功。在那几年,亚洲的电影观众陆陆续续地都不再看北京的宣传性很明显的影片了。完全是非政治性的、根据中国古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的电影打破了以前由好莱坞的《大力士和妖妇》所保持的新加坡电影观众记录;这部电影现在仍然在马来亚、老挝和柬埔寨向热情洋溢的观众放映。”

除争取海外华人观众支持外,为开拓中国电影广大海外市场,获得政治与经济上的双赢,中国电影海外发行工作者付出了艰苦努力,品质优异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帮助中国电影成功打开了以往较少进入的其他区域市场。例如在拉丁美洲,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前,中国电影还未曾在拉丁美洲国家做过营业性放映。带有鲜明中国民族文化色彩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其独特的魅力带给中国电影市场开拓的新突破。1957年10月30日至11月5日,加印西班牙文字幕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成功打入乌拉圭首都孟德维地亚的复活电影院,从而使《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在拉丁美洲国家做营业性放映的电影。为助推影片首映,该片乌拉圭发行方阿特金诺影片公司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策划了许多宣传活动。公司在多家报纸上刊登广告,还特别绘制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彩色画放置于影院大厅。此外,乌拉圭联合人民出版社还在影院大厅举办一个中国的雕刻品与艺术品的展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乌拉圭首映后,影片出色的艺术水准获得各界一致好评,评论界认为这是一部优秀而富有诗意的、色彩美丽、表情细腻、具有东方风格的影片,是真正中国传统艺术的表演。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欧洲也获得市场公映机会,1955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及该国其他城市的电影院公开放映,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南斯拉夫放映的新中国影片。1958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法国首都巴黎正式上映,成为新中国第一部以营业性方式在法国影院中映出的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巴黎的放映虽然只被安排在较小的独轮影院巴黎明星电影院,但仍取得了17545观众人次的成绩。法国著名电影史专家乔治·萨杜尔曾如是描述法国观众欢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盛况:“轰动了整个巴黎,首尾不见的长队站在电影院的售票处前。”此外,《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曾先后在巴黎和法国其他省份的电影俱乐部中映出25次,并且在阿尔及利亚奥兰区的电影俱乐部轮转映出约一个月之久。

结语

当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与海外电影市场开拓视域中审视《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显然,该片是一部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双赢”的现象级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内,《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新中国电影史上书写了众多纪录,它成为中国电影文化外交的成功范例,书写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戏曲电影,第一部打入拉丁美洲、法国商业放映的新中国电影等众多傲人纪录。《梁山伯与祝英台》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成功,折射了那个时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时代风貌,中国电影人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以充沛的中国文化自信,用创新性的技术和表达方式扩展了中国戏曲片的银幕魅力,凭借自身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自立于世界电影艺术之林,获得了市场成功和国内外观众的尊重。在中国电影仍积极探索走出去、树立中国国家形象、开拓海外市场的今天,《梁山伯与祝英台》当年立足中国民族文化,坚持民族风格与艺术创新,以精良的制作传播中华文化,树立中国积极的国家形象,进而获得市场成功的经验,仍然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注释】

①王恺.越剧百年时尚化与人性慰藉:怎一个情字了得[J].三联生活周刊,2009(25)

②熊华源,廖心文.周恩来在50年代[M].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130

③甄光俊.卓别林挥泪看《梁祝》[N].天津日报2013-9-23

④新华社.我国驻蒙古大使举行电影招待会[N].人民日报,1954-10-3

⑤新华社.我驻越、蒙等国使节举行招待会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N].人民日报,1954-10-4

⑥新华社.蒙古人民共和国举行的“蒙中友好旬”结束[N].人民日报,1954-10-19

⑦新华社.在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我国影片《鸡毛信》等受欢迎[N].人民日报,1955-9-4

⑧李焕征、王美玉、黄菲.民间传说、地方戏与“十七年”电影策——以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J].当代电影,2013(10)

⑨洪深.新中国五年来的对外文化交流[N].人民日报,1954-10-1

⑩洪深.新中国五年来的对外文化交流[N].人民日报,1954-10-1

徐文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

本论文为2014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课题“上海电影海外传播史(1920—2013)”(14ZS094)的阶段性成果,本论文为2017年度上海大学电影学高峰学科成果。

猜你喜欢
梁山伯祝英台
汉字加减等
饰演“梁山伯”人物浅析
从舞蹈本体出发的老题新作
音乐剧《蝶》中“祝英台”音乐形象表现分析
不屈的灵魂,失败的抗争
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很好玩的梁祝故事
寻找梁山伯
山伯永恋祝英台
改装读书和草桥结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