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成
摘要:闺女小时候有个不良的习惯——咬嘴唇,在家人的不在意下,这一习惯已经成了“顽疾”,带来了很多的弊端,如到冬天时,孩子的嘴唇周围被风吹的形成一圈暗紫色,看着就让人心疼。运用正强化理论,我找到了适当的奖励方式,帮助孩子持续几年的巩固适应时间,慢慢的改掉了这个不良的习惯。
关键词:不良习惯;伤害;正强化
每每来到闺女的房间,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一墙的图片,有毛茸茸的小鸡,有一个个小鸡蛋,有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鸡,有彩色的蝴蝶,还有一颗颗五彩的爱心。这些图片一是为了美化室内的环境,色彩鲜艳夺目,惹孩子超级喜欢;另一个是为了帮助闺女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咬嘴唇。这些都是奖励给她的一件件小礼物,一张张图片蕴藏着多少的努力与坚持,也包含着父母多少的耐心与理解。闺女现在长大了,她有时还好奇地问:“您贴这么多图片干什么呢?”“你难道不记得吗?”我用疑惑的眼神望着她说:“这都是你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你不知道吗?”12岁的闺女羞涩地说:“好像记得一些?”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我闺女从一岁半就被奶奶带回老家看着,中午我上班不回家,晚上才接她回家。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孩子在睡觉的时候总是摸着自己的胳膊肘,上牙咬着下嘴唇,闭着眼睛嘴还不时地吸吮着,开始我没太在意,以为就是孩子觉得好玩。可是后来我发现她不但晚上睡觉这样,白天睡觉也这样,后来甚至不睡觉的时候也开始摸着胳膊肘咬着嘴唇,我顿时着急了,这可怎么办呢?对,先告诉孩子奶奶,白天的时候看着点她,晚上我看着她,应该没什么问题的,我信心满满地想着。第二天,当我和婆婆说让她看着点孩子,别让她咬嘴唇时,她却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咬就咬会,要不她不爱睡觉着呢,长大就好了!”奶奶不经意的话,让我明白了一切,这就是孩子咬嘴唇的根源所在呀。我强压怒火,还是委婉地说婆婆:“您不能老让她咬了,形成习惯可就不好改了,您就看着点吧,要是实在不听话您就拧她!”给了婆婆权利,婆婆当时也没说什么,但我知道她肯定不会全听,就在奶奶一味的纵容下,孩子的咬嘴唇习惯越发的严重了,我就加大了管孩子的力度,每天都和她讲道理摆事实,告诉她这样做长大了牙齿会和小兔子一样的向外突出,人也就不漂亮了,其实她还是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的,也知道我是为她好,但就是管不住自己,有时我暗示她,可过会又咬了,气急的我有时就拧她的脸。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带孩子到淘气堡玩,我们遇到了一个成年的大哥哥,他看到我家闺女咬嘴唇后,善意的告诉我说:“您一定要管她,要不长大后就成我这样了。他给我展示他歪七扭八的牙齿,以及有些变形的脸部。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帮闺女改正过来。我上网搜索相关的理论知识,找到相关的治疗方法,但都不见明显好转。询问奶奶后,我才知道婆婆并没有管她,所以我这边管奶奶不管导致这一恶习持续了几年之久。上幼儿园后,奶奶不再管她睡觉了,于是我趁此机会搜集很多书籍并运用其中的好方法,有了一些好转。我告诉自己不能着急,要慢慢帮她,不能操之过急。心理学书籍中谈到过正强化,看到这一内容,我试想能不能给我闺女强化一下呢?带着这个设想,我搜集了相关正强化的一些知识,就是运用奖励的方式,给予孩子好的刺激,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让孩子巩固习惯一段时间就会慢慢好转的。奖励的方式可以是给予孩子喜爱的实物或物品,也可是微笑、称赞和表扬。1
一次不经意的购物,孩子说喜欢一张大号的小鸡出壳的图片,因为闺女是属鸡的,我看着也挺喜欢的,想到这不正是正强化理论的应用好时机吗?于是就突发奇想说:“好啊,我们可以买,但你不能一下子都贴上,你要是一个晚上不咬嘴唇,我就奖励你一张贴贴,你可以从这上选一张喜欢的图片,贴在墙上行吗?”“行呀!”孩子高兴而信心满满地说。于是我们就开始了漫长的强化激励过程。闺女每天早晨醒来都会问我:“妈妈,我今天咬嘴唇了吗?”她满含期待的问我,有时我都不忍心说她咬了,就告诉她:“就咬一下,我一捅你就不咬了,今天可以特殊一次,送给你一张图片,去自己选吧,然后贴墙上啊!”孩子别提多高兴了,自己精心地挑选图片,还贴在墙上比较合适的位置。持续一段时间后,我提高了标准,一天加一晚上都不咬嘴唇,才能发一张图片。同时表扬我闺女已经非常棒了,安慰她要继续努力,争取不咬嘴唇,以后成为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就这样在一次次欢喜与一次次挨拧的痛哭中,她渐渐的有了明显好转,白天一般情况不咬嘴唇了,晚上只是偶尔还是咬,后来漸渐强化后,晚上也不怎么咬了。每每看到孩子像别人的孩子一样灿烂的笑时,我别提多高兴了,总算能舒了一口气。外人看她根本看不出她有咬嘴唇的习惯,但我知道,她两个门牙之间有一道缝隙,而且两颗门牙有些向外突出,现在我也不时地说她,千万别再咬了,你现在还在长身体,如果不咬嘴唇牙齿可能还能回到原位的,现在她好美了,自己也更加注意外形美了。总之,我心理的一块心病终于得到了一丝去除,还算没有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要不我会遗憾终生的。其实,每个孩子小时候根本不懂好多事情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作为家长不能任由其自然发展,要在关键的时刻帮忙掌舵,朝着美好的明天指引方向,将来孩子才可能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雷雳:《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