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平台提升幼儿自理能力的教育与思考

2017-01-10 22:50倪天美
南北桥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不良习惯主动性自理

倪天美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与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的主动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 自理 不良习惯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95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儿童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直接导致幼儿自理能力弱化,依赖性强,自信心缺乏,以致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农村是一个能使幼儿自理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展示的舞台,因此,在幼儿期这个关键时期内,利用农村的天然优势,以实践活动为平台,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中,笔者就此展开提升幼儿自理能力的教育与思考。

一、幼儿自理能力现状

1.“谁来帮我穿衣服”。

在幼儿园睡午觉时,许多孩子都会嚷嚷:“老师,我脱不了衣服……”起床时,又会有许多孩子说:“老师,我不会穿衣服……”普遍体现在不会拉拉链、扣纽扣。由于穿衣脱衣的能力不足,遇到天气冷暖变化比较大的时候,很多孩子就没有自主增减衣服的意识,要么玩得满头大汗,要么打起了喷嚏。穿脱衣服的能力弱也影响到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2.“谁来喂我吃饭”。

孩子们刚进入幼儿园时,一部分孩子能够自觉独立地进餐,一部分孩子则闷闷地坐着不动,眼睛望着老师,等待老师来喂饭。独立进餐的幼儿能力也参差不齐,有的虽然能自己吃饭,但是桌面、地面留下很多饭粒;有的吃完了碗里的饭还想吃却不敢表达;有的菜需要剥壳吃,但孩子不会剥。家长担心幼儿园里吃不饱,来接送时常带上许多零食,也由此,回到家里晚餐时,幼儿仍然对吃饭没兴趣。家长只得追着喂,半骗半哄着下肚。

3.“谁来陪我睡觉”。

有些孩子不肯独自睡觉,在家需要爸爸妈妈陪着睡觉才睡得着,在幼儿园需要老师在旁边哄着睡觉。稍有风吹草动,便东张西望,不能自持。有的孩子午睡习惯也比较差,趴着睡的,咬着被褥睡的,翻来覆去的……

此外,孩子们还表现出在幼儿园里能够自理的事情到了家里完全不自理了。比如上厕所需要大人帮忙擦屁屁;走路想要爸爸妈妈抱着走;吃饭需要大人喂等。

二、自理能力差之诱因

1.家长缺乏科学认识。

一些家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他们重知识轻能力培养,认为吃饭、穿衣这些生活技能是无需训练的,长大了就自然会了,忽略了孩子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就应该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一些家长虽然有“培养孩子生活技能”的意识,却没有落实到实处,思想上不够重视。

2.家长不断奶,不信任孩子。

由于幼儿肌肉发展还不完善,手眼协调能力和自控能力都不强,家长们认为孩子不能做好这些事情,也没有去教孩子或者鼓励他进行尝试,有些家长怕麻烦,就直接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同时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3.幼儿园教育不协调,重认识,不重实践。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安排大多是由老师预设安排的,虽然教师对于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有些时候也存在说教式的指导,或者直接把责任推给家长,认为是家长没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一些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很大帮助,可教师怕麻烦,觉得通过集体教学活动等安排是可以让孩子掌握生活技能,培养自理能力的。他们重认识引导而不重实践体验。

三、社会实践活动下的自理能力提升策略

(一)借助“春游活动”,促进家长转变观念,增强幼儿自理意识

《指南》明确指出:“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予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自理能力也不尽相同。要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就必须转变家长的观念,明确父母只是幼儿的一根拐杖,而不是一双腿,要从小树立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的自理意识。小班组织“春游活动”之前,教师通过班级QQ群、座谈会等形式,和家长商量讨论活动方案,这个过程便于教师了解家长在教育观念方面的分歧,教师可以及时进行个别沟通,帮助家长树立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正确意识和观念。当活动方案定下来时,教师给每一位家长发放了春游活动方案和家长工作指南。里面重点分析了春游活动的哪些环节需要孩子亲力亲为,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春游活动是一次非常好的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实践活动。

(二)利用“民俗文化”,学习孝贤德行,树立幼儿自立观念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些民俗文化传承的是孝贤德行,幼儿园利用“民俗文化”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幼儿从中学习孝贤德行,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观。如“腊月风情节”系列活动。

古镇摄影,展风俗展人情。通过亲子摄影,说说照片故事,记录童真漫语,让孩子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通过眼观现实生活镜头,明白劳动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

小师爷亮嗓,说新闻说风情。每天中午,若干名幼儿就身着师爷服饰走上舞台,手持广播话筒,播报古镇新闻趣事。这不仅给孩子们创造了语言训练的机会,也培养了孩子自信、勇敢的品质,树立他们的自立观。

学传统手艺,送粽子送温情。经过亲子包粽子比赛,孩子们学到了包粽子的技能,赛后,大家成立义卖小组,把所有粽子向广大家长进行销售,又用义卖所得去商店购买了生活用品,送到了敬老院。这一系列的流程都是孩子参与其中,他们才是活动的主角,不仅树立了孩子的自立观,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尊老爱老的孝贤德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借助“野炊活动”,培养幼儿自信心,提高幼儿自理能力

1.以“野炊”为契机,为实践活动提供条件,让幼儿勇于尝试。

幼儿的能力要得以提升,都离不开多想、多做的实践过程,因此,家长应带着孩子多参与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更好地诠释“生活即教育”。比如野炊活动,孩子们免不了要准备一些物资,吃的、用的、玩的。家长在准备野炊物资的时候,可以带上孩子进行挑选,走进购物超市时,给孩子10元、20元,让孩子自主采购。

2.以“野炊”为实习场,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让幼儿积累经验。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合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是被幼儿喜爱而富有教育价值的一项活动,而“野炊”活动能够充分挖掘社会本土资源,让孩子在真材实料的环境下玩体验,有助于他们积累有益经验。

前期踏点,参与考察。“我们去哪里野炊?”“能容纳多少人?”“交通有问题吗?有哪些安全隐患?”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家长们利用休息时间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考察周边地域环境,寻找适合孩子野炊的地方,并规划方便的交通路线,分析讨论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幼儿和家长一同考察,家长耐心跟孩子讲解,这种家庭结伴踏点形式让孩子们体验到亲子合作的乐趣,积累考察、分析的经验。

过程自主,服务自我与他人。让幼儿自己寻找和搬运砖块,感受“我的野炊我做主”。土灶搭建好后,幼儿结伴同行,寻找枯枝落叶,就连美食的一些原材料也“就地取材”,幼儿带着钱币,向农家老伯买菜,这次消费体验让幼儿对货币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信心,对提升幼儿自理能力有很大帮助。另外,清洗食材、摆放餐具、送餐点全程都是幼儿自主参与,体验自我服务与服务他人的乐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在实践活动中养成的良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而技能的习得,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给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完成各项自理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多次反复强化,最终便达到习惯成自然。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下,让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变得更自然、更有效。

猜你喜欢
不良习惯主动性自理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警惕伤肾的不良习惯
笑到生活不能自理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自立当从“自理”始
饭后不良习惯有害健康
自我护理的概念及其理论是什么?
自我护理的概念及其理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