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

2017-01-10 16:19张钰良
南北桥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课堂导入教学研究高中语文

张钰良

【摘 要】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导入,不断进行思考和研究,精心设计导入教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导入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02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部分,一般来说时间在五到十分钟左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多样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实践证明,有课堂导入环节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从课间玩耍的状态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教师通过引导,传递本堂课的有效信息,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积极进行实践,但是在导入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教师对导入教学的技能掌握不够,导语设置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课堂教学经常出现无效和低效的现象,这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如何进行课堂导入教学,提高导入有效性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导入环节,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了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起到良好的作用,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

课堂导入环节最重要的是导语的设计,这是连接导入和教学内容的纽带,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是导语要针对教学内容。很多教师把导入环节设计得十分精彩,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如果和教学内容联系不大,就会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教师设计的导语要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本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设计,不要脱离教材内容,并且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性,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结束。其次,课堂导入要针对教学对象。这里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注意要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思维状况和兴趣爱好等,设计的导语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

(二)课堂导入要有启发性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课堂导入要注重“导”,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课堂导入要有启发性,用引导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设计导语时,教师要注意启发性语言的运用,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高中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更需要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体会到语文课堂的魅力。

(三)课堂导入要注意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状态,如果导入的方式单一固定,就不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课堂导入方式的多样性,做到新颖、生动和灵活。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问题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等等,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特别要注意导入语言、导入内容的新颖性,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更新和丰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高中语文课堂才能变得精彩生动。

二、课堂导入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对课堂导入设计进行思考。在设计过程中除了遵循一定的原则,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导入教学技能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多数教师采取的导入形式也很单一,例如很多教师都会这样开头:“上节课我们学了……这节课继续来学习……”,这样的导入形式学生听得太多早就失去了兴趣。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许多教师虽然转变了教学理念,但是缺乏一定的课堂导入技能。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进入导入环节之前要清晰明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步骤,某句话能够引发学生什么样的思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导入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处理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思考,提前做好准备。特别要注意,有些教师导语设计很精彩,但是课堂导入过程结束之后,教学过程变得没有逻辑性,教学内容也缺乏连贯性,这就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导入技能,在熟悉教材内容和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多种导入方法能熟练运用。语文知识是很丰富的,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内,可以引入课外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很难懂,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时代背景和鲁迅的人生经历,有助于学生理解鲁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在课堂导入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进行课堂导入设计时,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喜欢上讲下听的知识传授,而是对更加直观、形象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或者方法,在导入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生对故事感兴趣,教师可以使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奇闻轶事,或者由课文改编而来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再加上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另外,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导入过程,让学生设计他们自己喜欢的导入形式,这个做法本身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导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例如营造具体情境,根据课文内容改编短剧、情景剧等,由学生表演出来,开头以情景剧呈现,之后情景剧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继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积极思考和实践,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不断提高课堂导入教学技能,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猜你喜欢
课堂导入教学研究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