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怡莉 魏作磊
珠三角地区城镇化质量评价
◎ 谢怡莉 魏作磊
在借鉴已有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要求,从城市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三方面构建了由33个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2014年珠三角地区的相关数据,综合运用主客观赋权法对珠三角9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
城镇化质量 珠三角 评价指标体系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对以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中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做出部署。珠三角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到2015年底,珠三角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已达到84.59%,城镇化率位居全国前列。伴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质量是否同步提高?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如何?城镇化质量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回答这些问题对新时期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中心的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构建科学的城镇化质量评级指标体系,对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对珠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目标设定和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一)城镇化质量的内涵
城镇化质量的评价问题是进行城镇化质量研究的基础性问题。而在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必须先界定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国内的学者莫衷一是。其中影响较广泛的定义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提出的:“城镇化质量是与城镇化数量相对应的反映城镇化优劣程度(包括城镇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的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程度三个方面)涵盖城镇化核心载体(主要指城镇化地区)和域面载体(主要指乡村)的发展质量及两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的一个综合概念”[1]。
(二)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许多学者基于自身对城镇化质量的理解,构建了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进行了不少的实证研究(表 1)。
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提出的城镇化质量的含义,可从指标选择的不同维度出发,将目前已有主要研究成果中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指标体系以城市本身的发展状况为立足点。尽管采取这一思路的学者所选取的指标越来越全面,囊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如人均GDP、千人拥有图书馆藏书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但将城镇化质量约等于城市发展质量的这一做法值得商榷。因为这样构建出来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样可以用来衡量城市竞争力或城市综合实力等,也就是说该评价指标体系代表性不强,未能凸显“城镇化”的独特内涵(苏红键、李保念、李善国,2015)[13]。实际上,城镇化是一个包含节点和域面的概念,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叶裕民,2001)[5],因此衡量城镇化质量时不能将其和城市发展质量混为一谈。
第二类指标体系同时考虑了城市发展质量和城乡协调程度。叶裕民(2001)率先提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由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和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构成[5]。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2005)、郝华勇(2011)和续亚萍(2015)均延续了这一思路,选择了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等指标,以衡量城乡差距大小。与第一类指标体系相比,这一类评价指标体系显得更加科学合理,但美中不足的是——忽视了城镇化的效益。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付出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魏后凯等,2013)[1],不同地区在达到同等的城镇化水平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理想的城镇化应该追求收益成本比达到最大。
第三类指标体系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加入城镇化效率,共由三个维度构成。和前两类相比,这一思路比较全面反映了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典型的代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以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曹飞(2014)和孟庆香(2015)在这一基础上调整了指标体系的层次。蓝庆新、刘昭洁和彭一然(2017)则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加入更多能体现生活质量和生态质量等方面的指标,以充分体现新型城镇化内涵要求。
评价时所采用的赋权方法主要是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依托于专家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优点是保证指标的经济意义和现实价值在评价中得到充分体现。但由于不同评价主体在知识背景和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孰优孰劣难以判别。因而客观赋权法在学界的使用更为普遍,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但客观赋权法也存在局
限性:所赋权重会随评价的数据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与指标实际重要程度相去甚远,令人费解。
表1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比
(一)研究区概况
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佛山、肇庆、珠海、中山、江门、深圳、惠州和东莞9个城市。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珠三角的城镇化进程停滞不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城镇化率上升了不到一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外资和外来劳动力三重动力叠加驱动珠三角城镇化飞速发展,城镇化率从1977年的16.26%飙升至2000年的71.59%,年均城镇化率增长速度达2.5%。进入21世纪,城镇化动力逐渐由外向型工业化转变为产业结构的转型、民间投资的活跃和区域一体化的加快。截至2015年,珠三角年末常住人口为5874.27万人,城镇化率为84.59%。
(二)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选取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要能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城镇化质量。
(2)可比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是相对指标而不是总量指标,在不同规模的经济体间可比。
(3)可操作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具有权威的统计资料来源或者是可计算的。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遵循上述选取指标的原则,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所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指标体系由三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构成。
(三)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本文的数据样本期为2014年。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广东统计年鉴2015》以及2015年各市的统计年鉴。在33个指标中,一部分指标可直接从统计年鉴获取数据,其余指标是基于年鉴上的原始数据用EXCEL计算得出,极个别缺失的数据用平均值代替。
本文综合运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第一步运用熵值法(根据指标变异性大小确定客观权重,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越大,权重也就越大),分别计算在城市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程度下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加总得出三个一级指标的得分。第二步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1]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按城市发展质量占比40%、城镇化效率占比30%和城乡协调程度占比30%加总得出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能使得在反映相同经济意义的指标构成的子系统中由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确定权重,比较客观全面;又通过一级指标按主观权重加总解决了权重方向与经济意义可能不符的问题[12]。具体计算步骤如下所示。
1. 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排除指标的不同量纲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指标的原始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设待评价城市共有m个。在一级指标城市发展质量下共有n个指标。Xij是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的原始数值,其中i=1,2……m,j=1,2……n。
若Xij的数值越大表示城市i的城镇化
质量越高,则采用正指标公式:
表2 珠三角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若Xij的数值越小表示城市i的城镇化质量越高,则采用负指标公式:
若Xij为适中指标,即存在一个最佳值,则先将Xij与参考标准值作差求绝对值,将其调整为负指标,再按照上述负指标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在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中,适中指标及确定其参考标准值的方法如下:
(1)市辖区人口密度
在关于最优人口密度的研究中,引用量较大的是武彦民和杨峥(2012)发表在《经济与管理研究》上的《土地财政与最优城市规模》。该文测算出最优城市人口密度为4200人/平方公里[14]。故本文将市辖区人口密度的参考标准值设为4200人/平方公里。
(2)IU比、NU比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经验表明,当城市化与工业化、非农化相互协调作用、适度同向联动发展时,IU之比为0.5上下,NU比为1.2上下[15]。故本文分别将二者的参考标准值分别设为0.5和1.2。
(3)城乡居民收入可支配收入之比、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之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之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之比
从指标含义可知这4个指标的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城乡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越接近,基本公共服务越均等,相应地城乡差距越小。故本文将它们的参考标准值均设为1。
2. 计算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其中m为待评价城市总个数
3.计算j指标的信息熵
其中k=1/lnn,n为评价指标总个数
若标准化后的指标值Yij为0,则Pij为0,此时lnPij无意义,直接令Ej=0。
4.计算信息熵冗余度
5.计算指标j在全部指标中所占权重
经上述处理,得到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城市发展质量下二级指标的具体权重列于表2。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发展程度下的二级指标权重也通过类似计算得出。
6.计算城市i在城市发展质量这一维度上的得分
城市i在城镇化效率上的得分M城镇化效率和在城乡协调程度上的得分M城乡协调程度均通过类似计算得出。
7.按照主观赋权权重计算城市i的城镇化质量的综合得分。
(四)评价结果分析
按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的高低,将珠三角9市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表 3)。各城市在城镇化质量三个维度上的具体得分情况也一并列于表 3中。
从上表可见,珠三角地区9市的城镇化质量由高到低分别是深圳、珠海、广州、中山、佛山、东莞、惠州、江门和肇庆。从表 3可见,珠三角地区9市的城镇化质量由高到低分别是深圳、珠海、广州、中山、佛山、东莞、惠州、江门和肇庆。深圳一支独秀,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在0.6以上。广州和珠海相当,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处于0.4和0.5之间。佛山、中山和东莞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在0.35左右。惠州、江门和肇庆的得分均在0.2和0.25之间。从城镇化质量的具体三个维度来看,各城市在城市发展质量上的差异较小,但在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程度上的差异较大。
1.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等于城镇常住人口与地区总常住人口之比,最常用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对珠三角9市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和城镇化率分别进行排名。为考察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率之间的关系,将各市城镇化质量的名次减去城镇化率的名次,所得结果如表 4所示。
表3 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
表4 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率对比
从表4中可以看到,珠三角地区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率在一定程度上不相称。比如广州的城镇化率在珠三角9市中仅排名第6,但其城镇化质量排名第3;而东莞的城镇化率排名第3,但其城镇化质量却排名第6。可见虽然城镇化率是表征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高城镇化率并不必然是高城镇化质量的代名词。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完全对等。因此要想正确认识城镇化质量,就必须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具体来看,深圳的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均位居珠三角第一,今后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不断优化城镇化质量。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的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率基本相称,除中山外,后三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率偏低,需要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密切结合,发挥后发优势,在保证城镇化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广州和珠海的城镇化质量排名高于城镇化率,这说明广州和珠海的承载力尚可,人口密度较大的广州具备就地转化更多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的空间和能力;而人口密度较小的珠海则具备进一步吸纳更多外来人口的空间和能力。东莞和佛山的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率,今后应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设施建设,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
2.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分析
如图1所示,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城镇化质量从环珠江入海口核心区向外围区递减。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最高的是离香港最近的深圳,为0.6477,最低的是离海岸线最远的肇庆,仅为0.2179。根据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的高低,可将珠三角9市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深圳、珠海、广州。广州是省会城市且是重要港口,深圳和珠海是经济特区且毗邻港澳,长期以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优越宽松的政策环境形成强大的集聚力,资金、人才、技术和市场纷至沓来,推动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第二梯队为佛山、中山、东莞。这三个城市都是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城镇化加速的主力军,最突出的特点是发达的镇域经济。镇办企业遍地开花,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有效吸纳大量乡村人口;镇级财政能力的不断增强极大推动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它们的地域面积均不大,地理位置临近广州、深圳和珠海,受到的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强,地区内部的城镇化发展比较全面均衡。第三梯队为惠州、江门、肇庆。这些城市都位于环珠江入海口外围区,城镇化起步较晚,城镇化速度较慢,无论是城镇化率还是城镇化质量均在珠三角地区处于下游,甚至个别城市的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说城镇化质量。城市地域面积较大,镇域经济不发达,中小城镇吸纳人口能力有限,地区内部城镇化发展不均衡。注意到城镇化质量的这一划分结果与珠三角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基本一致。这表明城镇化质量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一般来说城镇化质量也会较高,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城镇化质量则相对较低。这表明城镇化质量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经济实力的增强意味着企业集聚、产业升级,城市可吸纳更多的人口,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的推进意味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增加,新工作岗位的出现,集聚经济收益的增大,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二者可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图1 珠三角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
图2 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差异
3. 城镇化质量的具体分析
(1)城市发展质量是对城市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度量。它与各城市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但 GDP的分配结构、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等因素同样至关重要。如图2所示,广州、深圳和珠海在城市发展质量上表现突出,得分分别为0.3830、0.3541和0.3049。前三甲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人均GDP和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高。因而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到城市建设、科技和教育事业中,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城镇居民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东莞和中山的城市发展质量紧跟在广州、深圳和珠海之后,且这两个同样以专业镇为特色的城市在这一项的得分相当,前者为0.2060,后者为0.2052。但东莞的城镇居民分到的GDP蛋糕比中山城镇居民要大,而中山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要比东莞多。佛山的城市发展质量较低,得分为0.1664,原因之一是佛山工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不够发达。虽然工业化是城镇化的重要动力,但本文在评价城镇化质量时把工业产值比重排除在外,是考虑到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产业高级化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处在城镇化成熟阶段和工业化后期的珠三角来说,只有发达的第三产业才能为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机会,为城镇化质量的可持续性提高提供保障。此外,佛山的人均财政科技支出相对较少,在高等教育、图书馆藏书、医疗机构床位数、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设有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惠州、肇庆和江门的城市发展质量在总体上来说比较低,但在具体某项公共配套服务上并不一定比经济发达的城市逊色,如肇庆的公共图书馆藏书数量、惠州的医疗机构床位数等。
(2)城镇化效率可以看作是该城市发展到目前水平,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可用城镇化过程中单种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来衡量。如图3所示,深圳、广州、佛山的城镇化效率位居前三,得分分别为0.7999、0.7459和0.5953。这三个城市的经济效率高、集聚效应大,单位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资源消耗所能实现的GDP远高于珠三角的其他城市。相反,惠州、江门、肇庆经济相对不发达,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传统制造业和低端产业占比大,缺乏强势高端产业支撑,聚集和扩散效应不强,因而城镇化付出的代价较高,生产的能耗较高,土地和资本利用效率较低。此外,虽然珠海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高,排名第2,但城镇化效率却是其短板,仅排名第6。相较于广州和深圳,珠海目前的人口密度较小,聚集效应较弱,社会经济活动因空间集聚所产生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巨大力量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图3 城镇化效率的空间差异
图4 城乡协调程度的空间差异
(3)城乡协调发展指标从工业化、非农化是否同步协调和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的差距两方面考量城乡发展协调程度。如图4所示,城乡协调程度是地区差异大。城乡协调程度得分最高的是深圳,高达0.8485,最低的是广州,仅有0.2213。但是深圳的这个高分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深圳是通过一纸行政命令将农村户口变为城市户口,把农村合作社变为股份公司,把农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而实现的100%的城镇化率。在深圳市的统计年鉴上并没有区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因此本文在评价时将深圳的城乡居民收入可支配收入之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之比等直接取为理想值1,从而使得深圳在城乡协调程度这一项上的得分很高。事实上,目前深圳年末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户籍人口仅300万左右,大量外来人口中很多还是农村户口。当中有一些贫困人口仍然从事农业工作;有一些外地户口持有者虽然也拥有深圳居住证, 但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同等的城市化设施和社会福利。可以说,深圳只是在统计上实现了100%城镇化率,实现城乡完全协调,但实际上并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城镇化,依然存在二元社会或半二元社会属性。珠海和中山的城乡协调程度分列第2和第3位。珠海的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步调比较合拍,而中山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均衡,城乡消费水平和结构差异较小。而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城乡协调发展得分却是最后一名。这表明广州城镇化质量提高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方面的差距大。广州亟需大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扫清障碍。惠州、肇庆、江门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高,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不小。
总的来说,深圳的城镇化质量在珠三角各市中遥遥领先,三项一级指标均位列榜首,但对于这一优势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对待。珠海、广州、东莞、佛山和中山在城镇化质量的三个方面上各有优劣,需要在继续发扬长处的基础上在短板上多下功夫。惠州、江门和肇庆在城镇化质量的三个方面都比较薄弱,需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求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途径。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科学评价城镇化质量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率在一定程度上不匹配。(2)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城镇化质量从环珠江入海口核心区向外围区递减。(3)珠三角各市在城市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三个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针对各自的薄弱环节寻求提升城镇化质量的路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创新项目组.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 2013(31):3-32.
[2]袁晓玲,王霄,何维伟等.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8(2):38 -42.
[3]王家庭, 唐袁. 我国城市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09(12):127-132.
[4]谢守红, 蔡海亚, 娄田田. 中国各省份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 城市问题, 2015(8):16-21.
[5]叶裕民. 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1(7):27-31.
[6]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J].统计研究,2005(7):15-19.
[7]郝华勇. 山西省市域城镇化质量实证研究[J]. 理论探索, 2011(6):78-81.
[8]续亚萍, 俞会新.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J]. 工业技术经济, 2015(7):153-160.
[9]李明秋, 郎学彬. 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国软科学, 2010(12):182-186.
[10]曹飞. 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仿真与提升[J]. 财经科学, 2014(12):69-78.
[11]孟庆香, 郭施宏, 吴升. 福建省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7):33-40.
[12]蓝庆新, 刘昭洁, 彭一然. 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基于2003-2014年31个省市的空间差异研究[J]. 南方经济, 2017 (1):111-126.
[13]苏红键, 朱保念, 李善国. 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 城市问题, 2015(12):26-31.
[14]武彦民, 杨峥. 土地财政与最优城市规模[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3):29-38.
[15]王桂新.中国人口工业化、非农化与城市化发展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教育社会科学), 1997(6):33-40.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Xie Yili, Wei Zuolei
Based on the index system from previous studies and in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neo-urbanization,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including 33 indicators is constructed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urban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and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Through combining the subjective weighing method and the Entropy Method,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9 ci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by using the data from the 2015 statistical yearbook.
urbanization quality; Pearl River Delta; evaluation index
F299.2
10.3969/j.issn.1674-7178.2017.02.004
谢怡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魏作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经济。
(责任编辑:李钧)
表1 珠三角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数据
圳深57.39 27.39莞东52.14 50.58 5484.8319457.70 8州惠.74 38.98 356380.7门江.88 42.52 443.88海珠47.37 28.52山中42.34 37.04 7908.3013999.46393庆肇5795.0088682.00116537.0046237.0063657.0070605.00149495.0035.24 1725.8034303.9035287.3024976.2027299.6036764.0040948.00 37.85 3453.32山佛36.36 34.58 6554.7026843.94州广128478.00101617.00465.23 42954.60330.59 9559.65)))(元(%入元(收称 ) 入) 内比重名元 收P(%算(标配GD预指值 占 般重支可入总比 一收产值 政人均生产 配 财区业民 支 方地产居 可 地均三镇 均 均人第城 人 人33.10 33.30 .50 36.10 3734.90 35.20 40.01 34.10 32.90)(%数系尔格恩民居镇城2.262.262.352.362.262.262.362.352.26)(%率业失记登镇城877.37169.04418.15114.23775.52403.09100.18209.18430.57)元(出支技科政财均人3056.10 1425.59 5 1799.18 1208.33040.93 2253.11 1371.49 1438.55 1751.03)元(出支育教政财均人283.56119.37.50 46.89 60206.9148.10 198.6451.19 168.86)册(书藏馆书图共公人百28.80 31.16 .25 58.45 4946.23 41.49 81.37 37.77 57.48)张(数位床病有拥人万29.08 1.74.90 115.1611.30 7.187.788.0711.95)辆(数辆车交公有拥人万4100.60 2457.12 9 2602.29 2682.04522.36 3414.04 6640.57 3373.87 4931.00)户(数户带宽入接网联互人万27.00 30.26 .13 30.65 2835.48 35.71 29.89 31.29 28.92重比积面地用设建市城占地用)住居(%35.02 72.87 .85 19.12 3046.28 5.3721.34 30.12 14.99)米方平(积面路道均人45.08 45.26 .95 36.54 4357.02 40.80 35.53 39.78 41.50 ) (%率盖覆化绿区成建
(续表1)
圳深100.0096.60 78.69 17.79 5.89莞东66.40 95.60 78.94 8.904.12州惠100.00.62 95.08 74.69 101.87门江100.00.20 91.84 908.561.87海珠100.0090.10 92.81 17.16 1.65山中100.0090.60 62.66 13.33 3.12庆肇100.0083.50 69.32 8.471.62山佛100.0096.70 99.00 16.99 2.85州广91.50 98.70 94.47 21.29 3.42))) (%/人(%P(元元)率GD率称理 的用处名P(万)现化标利GD(%实害指合的资无 率 现投综圾 物实理产处废垃力资动活 水体 定生 固劳污固镇镇 业位位城 城工单单8624.99263832.42150581.6971648.4678434.5763788.69179795.74161419.05470987.302P(万GD的现实积面区成建)位里单公区方辖/平市元5397.55 3391.50 660.512 1039.1936.311789.63 937.251936.00 2964.00)里公方/平人(度密口人住常区辖市487.401123.87 902.44978.44719.37841.791219.95 758.07413.37)元/万时瓦(千耗电P GD位单10.26 27.01 .53 13.57 1719.72 8.8343.23 18.41 12.00)元/万(吨耗水P GD位单0.410.500.720.510.410.490.590.500.35)元/万煤标吨(耗能P GD位单0.480.770.750.620.580.760.560.620.42比之率化镇城与率化业工力动劳1.001.121.041.041.071.081.081.001.08比之率化镇城与率化农非力动劳1.001.651.901.961.921.551.721.822.43比之入收配支可民居乡城1.001.461.821.821.861.511.901.932.59比之费消均人民居乡城1.001.901.831.620.871.933.062.603.06比之费消乐娱化文育教均人民居乡城1.000.860.930.780.810.920.900.980.77比之数系尔格恩民居乡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演进机制、实现途径与政策保障研究”(编号:14BJY141)。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