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莲
[摘要]边缘人”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类特殊群体,而在中职学校,这个群体尤其庞大。他们具有学习观念淡薄、自卑心理严重、沉默退缩、“边缘性”不稳定的特征。本文基于作者多年的中职教学实践经验,认为边缘人可以通过和谐课堂氛围的外在转化、成就动机的内在转化、职业教学情境的隐性转化、课堂管理规范的刺激转化等策略进行转化培养。
[关键词]边缘人 中职学生 课堂教学 转化培养
在中职课堂上总是能看到一部分“心不在焉”的学生,他们或以沉默不语的姿态听课,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观望他人的学习。在某些时候,任课教师和同学们甚至都忘记了他们的存在。他们来与不来、在与不在,似乎显得毫无区别,他们就是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他们是让广大中职老师头疼的一种普遍现象。近年来,由于中职扩招、中职生本身素质问题及中职教师的传统授课方式等原因,中职学校“边缘人”队伍的不断扩大,导致了中职课堂整体教学成效差,久之,不仅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就连教师也对教学失去成效感,这不仅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正确认识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问题不容忽视,针对“边缘人”的转化培养已刻不容缓。
一、中职课堂“边缘人”的存在状态
(一)学习观念淡薄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中职教育的扩招使其几乎可以与普高平分秋色,但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却在整体下滑。主要原因是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属于升普高无望退而学技术的学生,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就是学困生。所以,相对中职来说,很多学生都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甚至没有基本的学习认知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因而他们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较低、缺乏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和持续性等特征。他们不参与课堂,不主动回答问题,不主动与教师学生沟通。有的中职学生选择了专业,却没有专业归属感,学习动机不纯,缺少专业精神,过度放纵自己,单纯出于获取毕业文凭或混日子的目的而就读中职,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游离于课堂之外,学理论不肯动脑,学技能懒得动手,导致走向课堂的边缘境地,成为课堂教学的“边缘人”。
(二)自卑心理严重
相对于普高学生来说,中职学生素质普遍偏低,他们大多拌有认知缺陷、能力缺陷,他们面临的学习困难更大,遭受的挫折更多,而受到老师同学的重视、关爱必然更少。由于缺乏自信、严重自卑,再加之青春期的敏感多疑、情绪极端等心理问题,使这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因害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同、肯定,怕受批评、被嘲笑,而隐藏自己,逃避学习,远离课堂,从而逐渐丧失课堂话语权而被动地成为课堂教学的“边缘人”,进而得不到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三)沉默退缩
从课堂参与的积极程度上来看,课堂边缘学生表现为沉默退缩的状态。在课堂中部分学生喜欢保持沉默,不参与课堂、不参与讨论,游离于课堂的边缘。某些时候,任课教师和同学们甚至都忘记了他们的存在。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本身素质问题,由于知识底子薄,接受能力有限,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没有理解,所以这部分学生不敢参与课堂互动,害怕自己会答错。二是学生的性格。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所以不愿参与课堂互动,因而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四)“边缘”性不稳定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时期,此时他们的行为心理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常受兴趣、情绪的影响。有时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或对某位教师的授课感兴趣,而在某一阶段不断地努力,严格自律,加之身边老师、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从而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这样本处于边缘境地的学生也可能转化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人物;而有时他们却会因偶尔受到社会各种不良现象及消极思潮影响和打击,失去了自身的坚定意念,呈现出价值判断及价值践行的模糊和偏离,明知不可而为之,也可能从课堂的核心人物沦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中职课堂教学中这些“边缘人”的“边缘”的不稳定性,带来了教育改变他们的可能性。
二、“边缘人”的转化培养对策
学校课堂应是让每个学生都受到适合的教育并且能积极、健康成长的课堂。然而不参与课堂,不主动回答问题,不主动与教师学生沟通的“边缘人”,其实质就是在主动拒绝或被动忽略获得教育成长的机会。他们走向边缘状态的原因有社会环境、校园气氛、课堂教学、个人性格等各个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發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学校教育如果能成功转变这部分人的学习现状,会直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校教学的水平,甚至改变一大批学生的命运。促进“边缘”学生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和谐课堂氛围的外在转化
由于基础差,很多中职学生对自己的期望期很低,以至于平时对自己要求不是很严格,行为随性不喜约束。面对这群对学习无兴趣,活动过多的学生,教师的授课难度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长久就会失去耐心,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而对中职课堂教学的边缘学生基本持“放羊式”教育。教师一旦在意识上给某一学生上了“边缘人”的枷锁那便难以转变思想认同,致使部分学生倍受老师的冷眼与漠视,成为教师狭隘思想的牺牲品。其实,作为不同的个体,学生间存在差异化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当正视这个现实,实行民主和谐的课堂管理。课堂和谐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制约因素。中职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学生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易受挫折,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严重,但内心更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认可。所以,中职教师要增强自身责任感,消除职业倦怠情绪,反思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民主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边缘学生,消除偏见,给予他们同等的尊重和理解,甚至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首先,在课堂以外可以像朋友一样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聆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个性长处。其次,在课堂内则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话语权,使其参与讨论,表达观点,展示技能,让教学的课堂有他们的“一席之地”。最后,像智者一样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纵使前路崎岖,也不要撒手放弃,从而使处在边缘境地的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是课堂学习的一份子,是老师永不言弃的希望。“以情执教”方能真正感化边缘学生,使他们信任专业教师,从内心接受和认同老师提出的专业知识观点,从而参与课堂教学。
(二)成就动机的内在转化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学生逐渐边缘化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存在。有些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课堂上听得模模糊糊,课后一塌糊涂,又懒于复习质疑,学习动机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没有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努力就有收获的成就感,反而是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等一连串的挫败感,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学情绪,对学习无精打采,逃避听课,害怕课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论及未来教育时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他们自己的教育”。李培根先生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文中也指出:“一个教师是否优秀,取决于他能多大程度上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他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当中也只有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品味了成功的快乐,他才会敢于尝试,乐于探索。
(三)职业教学情境的隐性转化
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有着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征:职业性、互动性、情境性和实践性。然而,目前多数中职教学还是采用较为陈旧的“黑板+粉笔+示范”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毫无职业特色的填鸭式和灌输式与文化公共课程没有多大区别,这样的课堂教学只会令边缘学生更加丧失仅有的学习兴趣。自步入21世纪起,职业教育正悄悄发生改变,重构职业教育课堂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教学环境职场化。中职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对职业规划知之甚少,专业情结淡薄,内心往往迷茫而紧张,他们对未来就业有着巨大的恐惧与逃避心理,甚至多数处于边缘境地的学生有将来改行的打算。要想转化他们的边缘身份必须使其加深对专业及职业的认识了解,充分相信本专业美好的就业前景,所以应将中职学生置人一个职业模拟化的近似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其未来工作的性质,真实地模拟其未来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及职业责任。这无疑对边缘学生是一个较好的隐性刺激,可消除其心中种种职业困惑和就业恐惧,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职业精神并寻找职业归属感,从而加速边缘学生的转化培养进程。中职课堂应当是一个有着专业特色的教学场地,是具有职业性、开放性、情境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明显特征的课堂,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某间普通的教室,而职业情境化教学的完成更多地依赖于艺术设计专业各种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中职学校要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的机会和环境,且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方式避免了单一教学的枯燥重复,既能突出职业技能的“动手性”,又能培养“边缘人”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
(四)课堂管理规范的制度转化
鉴于中职学生行为易受兴趣、情绪的影响,自控力不强,行为多变,不喜约束等特点,中职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调整课堂管理的方式,从细节处規范学生的学习习惯。由以上分析得知,中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身份的转变有着明显的不稳定性,课堂管理规范的稳定性、规范性、公共性有助于直接约束和保障边缘学生身份转化后的可持续性。我们知道,教学与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同时完成的两项任务,管理总是贯穿在教学中,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也要依赖管理为其保驾护航。课堂管理规范要做到“权威性”兼顾“艺术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要有身教胜于言教的观念,严于律己,说一不二,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其次,从执行力度来说,要软硬兼施、刚柔并济,这样更有助于课堂边缘生自觉遵守课堂管理规范,从而消除抵制、叛逆情绪,使边缘学生在舒适、民主的氛围中时刻接受“正能量”的熏陶和感染。以自身正确规范的行为和严厉的课堂教学管理让学生逐步形成守规矩的好习惯,通过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刺激,实现对“边缘人”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激化。
通过不懈努力,在中职教学中“,边缘人”现象可能会减少,但不可能消失。转化“边缘人”工作与素质教育相伴相随,适应新形势,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转化工作的新思路、新对策,始终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