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摘 要: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因此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搭建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桥梁”,使冰冷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激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从而使学生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4B-0104-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課堂教学中,教师要潜心研读教材,挖掘教学中的生活素材,寻找知识融入生活的切入点,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成生活实际,真正使数学课程学习的内容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实现课堂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促进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生活经验,深化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一、关注生活,营造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理念。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头活水,让学生置身于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浓厚生活氛围的召唤下,学生会感到数学知识亲切、自然,从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渴望,并开启愉快的学习之旅。
在教学《统计图的比较》时,考虑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统计图来反映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统计图形象、直观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为了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也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相关的数据,如班级学生阅读课外书的类型情况、自己每年的身高变化、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家庭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学校广播站每个节目一周中播放时间的统计等。新课伊始,学生纷纷拿出自己收集的数据,和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成果,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因为这些数据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促使学生融入课堂,并引领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如果要将你收集来的数据绘制成统计图,你认为制作什么类型的统计图最合适?简要地说明理由。②从你收集的数据和制作成的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启发?学生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的知识有机渗透其中,还可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相关特征,了解每种统计图的优缺点,促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数据,将采集的内容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营造了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科罗廖夫说过,“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这就是教学的潜力所在”。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也是无比热爱,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沉闷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膘肥体壮的马儿、羊儿在绿色的草原上奔跑,牧人挥舞着鞭子,唱着蒙古歌谣,这些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美妙的遐想中……这时,有一个牧民将一头牛系在草地的木桩上,牛儿悠然地吃着草。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这头牛的鼻绳被系在了木桩上,还能自由地走动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能”。教师接着问:“那牛现在还能吃到多大面积的草呢?你认为牛现在吃草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学生们听了老师的提问,一下来了兴趣,通过观察,发现牛儿现在可以活动的面积,实际上就是以牛鼻绳为半径的圆的面积,牛的鼻绳越长,牛可以活动的面积就越大。教师这样的设计,将课本中死板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产生了自我学习的需要。那么圆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呢?学生满怀着学习新知的期待,进入到了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生动的生活情境,激荡着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提高了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应用生活,实现学习目的
在课堂中,学生对课本中知识的理解有时会浮于表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够深入。数学学习的精髓在于应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生活现象,才能增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即生活”的道理。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可以让知识更好地发挥作用和功能,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无缝渗透,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
在教学“利息”后,学生知道了影响利息的因素有本金、利率、时间,掌握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利息=本金×利率×时间。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小杨叔叔准备把100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钱最合算?”显然,这是一道开放题,教师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走进银行,了解银行现行的利率,搜集计算利息所需要的相关条件,进而让学生通过计算不同存期获得的利息,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存钱最合算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将自己获得的信息和家长、亲戚分享,向他们推荐最优化的存款方法和理财策略。这样的生活化实践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再理解、再提高。
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上述案例,教师摆脱了生涩的说教模式,运用生活实例来丰盈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真正实现了“课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endprint
四、探究生活,提升学习能力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应培养他们自觉探究生活数学的意识和态度。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数学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让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真正得到扩展和延伸,使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寫“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是维系课堂与生活的纽带,是学科间联系的桥梁。在数学教学中,以日记的形式,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提出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解决的实际问题记录下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之中。
学习“连加”时,有个学生写了这样的日记:星期天早晨,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来算算账吧!”妈妈笑眯眯地说:“算什么账?”“看看我一年消费了多少钱。”“好啊”妈妈笑了,于是妈妈说出了我的书费、早餐费、人身保险费等,经过计算,我一年用掉了9621元,我感到非常吃惊,这相当于母亲3个月的工资。我心中顿时涌起一阵难言的感慨,看着慈祥的妈妈,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通过写“数学日记”,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培养了学生探究生活数学的意识,也让学生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体验生活。
(二)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注入了动力,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习的效果和数学素养。
实践活动的主题,可以是课本中的,也可是师生共同提出的,只要关联生活便可。如调查“水龙头不关紧,24小时要浪费多少水”“设计旅游方案”“研究树叶中的比”等。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可以摆脱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方法的束缚,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和提升。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去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会更精彩、更高效!
参考文献:
[1]伊福龙.密切联系生活,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5,(14).
[2]仇桂霞.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
[3]冯鹤琴.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5,(4).
[4]陈集.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有效构建[J].亚太教育,2015,(4).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