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萍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在低年级的问题解决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是重点,作为教者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有顺序地、完整地叙述题意,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问题解决”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学会读题、审题,逐渐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关键词】问题解决;呈现方式;分析问题
没有旁逸斜出,何来精彩纷呈?听了我校郭老师执教的一年级“问题解决”一课后,我更深信不疑。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在低年级的问题解决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是重点,作为教者,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完整地叙述题意,一年级上册第四十六页的教学内容是从一图四式过渡到问题解决,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正确地叙述题意,谈何容易?
下面把郭老师两次上课时在探究新知后,对设计的一道练习所采用的不同处理手法的片段与大家分享。
【案例片段一】
教师在黑板出示
师:谁来说说图里有什么?
生1:左边有1根萝卜,篮子里有2根,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即时“炸开”,小手高举。
生2:不对,篮子里有4根。
生3:不是,是5根。
生4:老师,我看不清篮子里有几根萝卜……
师在篮子上方写上“5根”:现在呢?
小手立即高高举起,异口同声:5根!
师:小朋友真棒!对这种有图有文字的题,别忘了看文字哦!我们可以先看已知的文字,再看图,最后看问题!
在评课过程中,郭老师解析当时是因为忘了出示“5根”而节外生枝,导致出现了片段中的一幕。
两天后,郭老师在异地教学时,把经过打磨的此课再上了一次。
【案例片段二】
教师在黑板出示
师:图里有什么?
生1:左边有1根萝卜,篮子里有4根,一共有多少根?
生2:左边有1根萝卜,篮子里有2根,一共有多少根?
生3:篮子里有5根萝卜。
师:你怎么知道有5根萝卜?
生3:上面写着5根。
师:真善于观察!像这种有图有文字的题,我们怎样看题目,才能不遗漏,找准信息呢?
生4:先看文字,后看图,最后看问题,
师:咱们都想到一块了,像这种有图有文字的题目,我们可以先看已知的文字,再看图,最后看问题!
平淡而又顺利的片段二似乎在预设中,也少了“节外生枝”,然而对于这一题练习目标的达成,我更为欣赏“旁逸斜出”的片段一,为此,我在两个班中随机抽查了10名学生检测此类题目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生片段一的班级抽查者中有9人为正确,而在发生片段二的班级抽查者中只有5人为正确。
在问题解决的练习中,教师通常会采取呈现题目,让学生思考“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確吗”的流程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在问题解决时经常会出现拿到题目,无从下手的现象,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获取信息的关键是从学会读题开始的,“问题解决”教学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重点应该是学会读题,逐渐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在以上“节外生枝”的教学片段中,教者改变了题目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埋下了铺垫。
一、改变呈现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师要善于将乏味的内容生动化、趣味化,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愉快地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以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作为问题解决所面对的问题,不同于简单的练习,它往往为学生提供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或表现为内容的现实性,与学生的经验相连,在片段一中,教师因为“节外生枝”把文字信息遗漏,引发了孩子们的讨论,促使大多数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紧张地思考,期待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二、改变呈现方式。有助“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
“问题解决”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维活动的指导过程,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体验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刚接触“问题解决”的学生对于有图有文的题目难以兼顾图和文,教师在片段一中改变了题目呈现的方式,使学生经历了面对有图有文的“问题解决”时,既要看图又要看文,选取有用的信息进行问题解决,审题策略的形成为今后有多余条件的“问题解决”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改变呈现方式。有助审题能力的提高
出示一道图文题,学生总是杂乱无章地观察着,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学生看到题目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顺序,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顺序地叙述图上有什么,说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避免出现遗漏或是重复的情况了,有助于审题能力的提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提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