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7-05-04 10:39江琰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两极分化数学学习对策研究

江琰

[摘 要]课改实施过程中,随着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模式环境下的数学学习具有更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模式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大班额教学环境下,因各种牵制使此类差异日渐增大,两极分化便应运而生,从关注生本及教材使用两个方面展开对策研究,以期能够在实践中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数学学习;两极分化;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55-02

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受新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变的影响,内向的学生成为学习的“旁观者”,粗心的学生成了错题的“积压者”,不善质疑的学生成了内容的“不消化者”……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寻找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因素,尽可能地化解它,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

1.造成学生分化的“师因”

课程改革后,教材留给了教师许多的“布白”,给予教者相当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正是这一发挥空间的增大,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一旦把握失误,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吃生米饭”的尴尬局面。

2.造成学生分化的“生因”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多,但在小组活动中,素质良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往往充当核心人物,主宰着活动的整个过程,而那些基础较弱、反应较慢的学生或被动接受,或充当“陪客”,一节课下来收获无几,课后弥补不及时就会出现掉队的情况。

3.造成学生分化的“境因”

目前仍普遍是每班四五十个学生的大班额教学,精力的牵制使得许多原本有效的活动无法开展,在有限的时空里获得最充分的体验成为一种愿景,大班额同时给课堂的现场调控反馈带来了困难。为实践“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理念,面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迅速地了解全部学生的真实想法并引导学生做出恰当的选择成了课堂教学的“高难度动作”。于是,在这样的夹缝中就酝酿出了一种产物——提前出现分化的学困生。

二、“两极分化”的对策研究

1.深入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经历知识的产生的过程。要让这个过程变得鲜活,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课标精髓,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1)高效性的运用教材信息资源

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才能合理、高效的使用教材。

如教学“100以内加减法”后,我安排了一道题目:

妈妈这个月给我36元钱,爸爸给我29元钱,我这个月的午餐费是57元。

①扣除午餐费,我这个月还剩余多少钱?

②如果每个月都能剩余这么多钱,买一套价格为50元的书,需要攒几个月的钱?

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各显神通。这一问题原本可以直接用50÷8进行计算,但学生只学习了表内除法,如何解答有余数的除法题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出了几种方法:A.画图法;B.加法:8+8+8+8+8+8=48(元);C.减法:50-8-8-8-8-8-8=2(元);D.乘法:8×6=48(元)。

这些算法计算的结果都是6个月能攒48元,离50元还差2元,所以要攒7个月。学生把这个已超出学习范围的问题转化成已有的认知,顺利地解决了新问题。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通过借鉴同学的思路,也能成功地选择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合理化地重组教材信息资源

实践中,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学生的条件,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信息资源,合理改进与重组教材。

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体现了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生活中存在的有规律的思想。教材对该内容设置了四个课时,但我认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学生认知渠道的多元化,使他们在学习上完全具备了探索简单图形以及数字规律的能力。基于以上思考,结合学生实际,我将原本需要四个课时完成的内容(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简单的数字变化规律、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稍复杂的数字变化规律)整合为一个课时。对整堂课的设计流程如下:课前预设(发现什么是规律)——联系生活(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作用)——走进数学(经历规律在数学中的应用)——回归生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我在教學材料的提供与组织上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创新和实践的环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他们在自我价值充分体现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命张力,从而实现自我潜能的有效开发。

(3)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信息资源

在开发新的数学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挖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含有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等资源为教学所用,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如教学“多位数的读写法”时,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读写法,为以后要学习的大数读写做好准备,我充分利用生活资源,针对教材内容,让学生课前自己先去调查一些数据,如全校一共有多少位教师、多少名学生、学校的占地面积、爸爸妈妈的工资收入情况等。由于事先做了调查,对任务的布置有针对性,保证了数据的丰富性,也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丰富的数据,既涵盖了对百以内数的读法的复习,又体现了新授课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还有更大的数要学。更重要的是,在收集数据的同时,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学校建设所获得的成绩等,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区域特点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针对差异,多角度关注学生

(1)尊重差异,激发兴趣

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要对学困生赋予更多的爱心,正向、积极地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自尊心理,唤起学习欲望,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的言语、动作和表情要时刻传递温情与关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被尊重、鼓励和信任的幸福感。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学困生出错或有困难的时候,教师不要随意批评或指责,而应该抓住瞬间的亮点加以肯定和激励,给与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关注差异,加强指导

自主学习给能力强的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时空,然而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学困生来说,“自主”却带来了低效与被动。教师应多关注性格内向、学习能力弱、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引导他们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我认为,教师应创设相互尊重、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困生也真正地学有所获,这也是缩小“两极分化”的一个有效之举。

(3)正视差异,多元评价

课程标准把评价归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认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不是筛选,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前提下,以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评价途径和方法,有效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

如一个学困生的数学日记:

今天,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我怎么也想不出来。我问了周围的同学,他们都不理我,我只好自己想,可还是不行。这时,老师讲了解题过程,我才渐渐明白过来。

后来,我一直埋怨自己怎么不早点想出来,我觉得自己真笨!

教师评语:可愛的孩子,你怎么能说自己不聪明呢?看,你的数学日记写得多好,多动情!

评价时,教师要交替使用多种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切实落实“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面对个性迥然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困生,更应精心呵护他们敏感的心灵,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最细微处关注他们、尊重他们,尽量缩小差距,使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中呈现“万紫千红皆是春”的喜人景象!

(责编 吴美玲)

猜你喜欢
两极分化数学学习对策研究
农村八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两极分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