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合,让古诗词教学情智飞扬

2017-05-04 21:39刘盛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诵读拓展古诗词教学

刘盛华

[摘 要]主题整合下的古诗词教学真正改变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局限,让学生深刻体会古诗中最美的意境和情感,获得更多的古诗词文化营养。有效的古诗词主题整合,应注重导语,定好情感基调;诵读组诗,鼓励个性感悟;情智结合,体会内涵;拓展閱读,丰富积累。这样,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会情智飞扬,充满诗意,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主题整合;导入;诵读;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23-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根据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在整合上做文章,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如何通过教材中有限的古诗词,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古诗词,深刻体会古诗词中最美的意境和情感,畅游在广阔的诗词海洋中呢?主题整合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主题整合是课程主题思想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诗词表达情感的相同或近似的特点,整理出统一主题的古诗词,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古诗词文化营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认真研读,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按主题分,有送别诗、爱国诗、思乡诗、童趣诗、田园诗、四季诗等;按题材分,有叙事诗、抒情诗、写景诗、哲理诗、托物言志诗等。这样以主题进行整合教学,使学生更容易领会诗词的内涵和意境,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将诗词教学带入一个豁然开朗的新天地!怎样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进行主题整合呢?

一、注重导入,定好情感基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堂教学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要用心、用情设计课堂导入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送别主题的课堂教学,可以这样导入:“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落泪。他们用不同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来抒情,有的用诗来释怀。在古代,有不少古诗是抒发送别之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思乡主题的诗可以这样导入:“在古代,月亮是诗人寄托乡愁的景物。我们从很多诗句中都能体会到,比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除了月亮,还有很多事物能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思乡诗。”垂钓主题可以这样导入:“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一根丝线、一支钓竿,也能引出千古诗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关于垂钓的古诗。”这样,课伊始,兴已浓。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一组什么主题的诗,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或淡淡的离愁别绪,或绵绵的思乡之情,或悠悠的垂钓之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诵读组诗,鼓励个性感悟

诵读,是传统语文学习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古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诗词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词的创作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时,教师出示一组主题相同或相近的诗词,让学生自主朗读,从读得正确到读得字正腔圆,从读得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这样,在有层次的诵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想象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高段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不提倡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要求学生自主感悟、个性理解,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

三、情智结合,体会丰富内涵

古诗词的内容距离现代生活较远,加之学生的生活阅历太浅,他们很难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怎样让学生以体验者的姿态,走进作者的心灵,感悟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将古诗词教活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古诗词提供的意象,真实而艺术地再现诗歌意境,充分挖掘古诗词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深刻领悟古诗词的主题和作者的独具匠心。

(一)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如,《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这四首送别诗,作者或抒情,或祝愿,或劝慰,或共勉,种种离愁别绪尽在诗中。教学时,可以从“这四首诗有哪些不同的送别方式?表达的情感一致吗?”这一问题切入。这四首诗分别是以“歌”送、以“目”送、以“酒”送、以“话”送,都是以“情”为主线。《赠汪伦》谱写了李白与汪伦比桃花潭水还深的友谊赞歌;《送孟浩然之广陵》多了些绵长和悠远;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高适的《别董大》,以豁达豪爽之言劝慰朋友,溢于言表。面对分别,不同的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美酒、柳枝、江水等物象成为古诗词中送别的代表物品。以后再遇到送别诗,学生就学会自己赏析了,这样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找准情智的结合点

教师要善于挖掘诗词中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并在教学时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发挥。教学张籍的《秋思》,可以引导学生借秋风,想象画面,借写家书,走进情境。这样,使学生从 “意万重”和“又开封”中,看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牵挂和思念,深深体悟诗人返回家园的渴望,更好地把握诗的意境、情蕴,产生情感的共鸣。再如,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词时,学生们通过想象风雪交加的情景和“征途”的艰辛,体会到孤独;通过“故园无此声”,感悟家乡的温馨美好。这样的想象,使一幅幅家乡美景在学生眼前浮现,一声声熟悉的声音在学生耳畔回荡。整首词以相思为主题,诗人身在旅途,但心系故园,不能回故乡却越思念故乡的感情读来令人感伤,这是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能感受到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抒发了相同的情感。这三首诗(词)虽然作者的身份不同、寄托乡愁的景物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但都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样的教学,从主题出发,上下延展,左右逢源,使思乡的情感变得真挚而深沉。

(三)找准内容的对比点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古詩整合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比较,能激活文本原有的语言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独特的认识。

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后,引导学生与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和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进行比较学习。三首诗(词)都是写“独钓”,但展示的画面、传递的情感完全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的欣赏柳宗元的《江雪》,认为作者在寒冬时节到江上独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将千万种孤独描绘得淋漓尽致;有的欣赏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认为“一人独钓一江秋”勾勒出怡然自得的心情和少有的霸气;而有的学生则喜欢《渔歌子》中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和心志平和的人生态度。“同是独钓,为什么描绘的景象给人们的感受完全不同呢?”教师进行追问。学生在质疑中主动探索,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资料。相似的题材、不同的情感,使学生悟出了“诗传情,诗言志”的诗歌本质,也让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形成自己个性的见解。

在教学时,如果我们能改变传统的逐字、逐句、逐篇进行教学的模式,在主题整合中找准情智的结合点,让学生通过诗句穿越时空,在画面中想象、体验,达到诗人、教师、学生的三情和谐统一,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修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四、拓展阅读,丰富古诗积累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就诗教诗,应善于把语文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适度拓展,丰富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一)拓展作者的不同诗作

作者的不同诗作具有相同的风格和特点。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真实生动,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想象奇特,王维的诗恬静、自然……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特点进行拓展。如,教学陆游的诗歌,可以把《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三首诗放在一起读,学生就能从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等诗句的品读中,感悟其诗作雄浑奔放、悲壮宏丽的风格,体会陆游诗句朴实无华,于细微处蕴含血泪,于宏大处尽展爱国之情的特点。不仅如此,他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诗句所反映的对生活的热爱、对子女的谆谆教诲,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令人惊叹。这种拓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使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评价更为全面、详实。

(二)拓展相同诗意的诗作

教学白居易的《池上》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后,让学生收集反映古代儿童丰富生活的诗作,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等。在吟诵中,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儿童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这里有花丛中捕蝶的快乐,有林中骑牛漫步的悠闲,有溪头卧剥莲蓬的惬意,有学种瓜的专注……这就是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童年!随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之乐。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灵动,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迸发出创造的灵感。

总之,主题整合下的古诗词教学真正改变了单篇教学的局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古诗词中最美的意境和情感,使古诗词教学多了一份洒脱和厚重,少了一份苍白和枯燥,能激荡学生的情思,滋养学生的心灵,从而有效地传承中华文化。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诵读拓展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