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媚媚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提问却越来越少。针对许多学生问题意识随之长大而逐渐缺失的现象,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问题意识;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03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但纵观我们目前的教学,我们就会发现:孩子成长的过程恰恰是问题意识消磨的过程,是学生心中的问题衰减的过程。美国哈佛大学的师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因此,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问题情景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许多问题情景的形式,如小品、动画、歌曲、诗歌、故事、漫画等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上《人口与民族》这一课时,采用动画情景,天安门前人山人海,各族人民在互相庆贺祖国申奥成功,使学生在“乐”中产生疑问:“我国人口为什么这么多?”“我国有多少个民族?”“这么多人口会产生哪些问题?”等。
二、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技巧
问题意识的产生犹如“火花”一现,要让“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需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1. 用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必然使学生产生解决方案的碰撞,这就是用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如教《稻作文化的印记》时提问:水稻生产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今后稻作文化将会怎样发展?这些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必然使学生产生许多新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水稻生产对我们的吃、用、行、住、精神世界各有什么影响?今后的水稻生产条件会有什么改变?今后的水稻生产地区会扩大还是缩小等一系列问题。
2. 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中发展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迁移承接,使之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在知识点的“结合点”上找问题,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发现和提出问题。如通过设问我国的人口数量,引出计划生育这一概念。在讲述计划生育这一概念时,通过人口多是好还是坏的讨论,让学生知道人太多,会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从而得出:计划生育的首要任务应是控制人口数量的结论就自然而然了。这样循序渐进,比教师单纯地讲述效果要好得多。
3. 在解决问题中发展问题意识。如何在问题的解决中与解决后发展问题意识呢?拙见有三。其一:在解决方案的优选中发展问题意识。其二:在实现方案的过程中发展问题意识。其三:在问题解决后发展问题意识,也就是问题的生产功能。如学生在了解人口分布状况后,很自然地就会好奇:为什么是这样?然后在学生的追根究底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这与很多因素有关,慢慢地形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在相互的补充下,形成较为全面的观点;再通过教师的追问(当有学生想不到、容易忽略但又比较重要的知识时,需要教师的引导):这种人口分布状况会有什么影响,从而激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三、教师要有和善谦逊的教学态度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
而教师的态度和情感会影响课堂环境、气氛的营造。传统的教育崇尚“师道尊严”,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对教师怀有一种敬畏心理,只会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循规蹈矩,不敢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性、没有主动性,更没有创造性,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我们教师应弃下“师道尊严”,把自己当成“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建立平等、朋友式的民主关系,课前应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课中笑对学生的提问、解答,课后及活动时间应与学生“打”成一片。
四、教师评价学生时,做到用心倾听、真心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学生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為什么不能这样?”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常:要么不耐烦地说“刚才讲的时候,你在干吗?”要么推脱说“这个与课堂无关,课外再讨论。”要么就说“课堂内容认真听,不要讨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这样往往会打击学生再次提出疑惑的积极性。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所提的疑惑,杜绝从语言或行为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适时恰当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否则也会打击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大胆发问,特别是创造性的问题,要给予中肯评价和鼓励,让学生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提出的评价方向,善待学生的提问,使学生在得到积极肯定的评价中强化问题意识。
总之,“懂得并不等于已知,理解并不等于掌握。为了使学生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让他们进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而“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亚里士多德)因此,为了把学生造就成既有创新思维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瑞祥实验学校 3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