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金融生存

2017-04-28 06:54黄嘉维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产融牌照金融业

黄嘉维

“现在实体经济发展困难,钱都跑到哪里去了?好像金融行业最赚钱,所有的钱都跑到金融业了吧。现在哪个大企业不涉足金融业?”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前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这样问道。

中国大型企业普遍涉足金融产业,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国内产业资本越来越倾向于金融领域投资,兼顾产业发展和金融投资的大规模混合企业集团不断增加, 金融几乎成为中国所有大型企业的标配。

多年前,曾有一项调查,正常经营的52 家信托公司、50 家资产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25 家财产保险公司以及39 家人寿保险公司的股东情况, 截至2009 年底, 非金融企业集团已经实际控制了24 家信托公司、19 家证券公司、12 家财产保险公司以及20 家人寿保险公司, 分别占到受调查该种类金融机构的46.2 %、38.0 %、48.0 %和51.3 %。而那些由政府机构或者金融集团实际控制的金融机构中, 绝大多数也都有非金融企业的参股。

根据Wind 数据库统计,2006 年底,我国参股上市金融机构的制造业公司为93 家,参股非上市金融机构的制造业公司为206 家; 2013 年底,参股上市金融机构的制造业公司为109 家,参股非上市金融机构的制造业公司为303家。2006—2013 年之间,持股上市金融机构的制造业企业占总数比约为10%,持股非上市金融机构的制造业企业占总数比约为20%。

从国际经验看,国际知名企业集团少有涉足社会服务金融业,多以为自身服务的金融机构投资为主,但是,中国大量企业产融结合方面采取“全牌照”策略,通过参股、持股、控股或人事参与等方式进入到金融业中,甚至在主业外,成立单独的金融控股集团,将金融作为公司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投资、控股或参股的金融机构形式多、涉及业务品种丰富,尤其是,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公司是最受企业青睐的金融投资方式。

这种对金融的热情不是偶然的。根据2011年对全国4526 位企业经营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有4 个方面:“ 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的灵活性”、“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为剩余的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的利润”和“提高企业家学习创新能力”。超过半数( 50.2%) 的企业家表明产融结合的动机是为了获取信贷支持。

学者们普遍认为产融结合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尤其对民营企业缓解融资约束作用更大,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投资机会较大,产融结合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提高投资效率。

而实际的角度,由于中国大量金融领域长期处于特许经营的状态,获取宝贵的金融牌照,曾经帮助大量企业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巨额回报,甚至超过其核心的主业。

同时,也有大量研究发现,由于产融结合的层次不深,中国大量企业布局金融机构以后,经营业绩各项指标反而出现了下降,企业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倾向,产融结合在缓解融资约束的同时,可能加剧企业的过度投资,放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运营的角度,短期内分享较高的金融行業发展红利,但若不加强自身金融风险管控能力建设,长期势必增加企业自身的运营风险。这种风险在当下的经济环境,正在日益显得真实而迫切。

本期,我们特别梳理了中国大型企业的金融业务布局情况,样本选自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推出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的前100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缺少系统的信息来源,这种搜集可能存在大量遗漏,但是,可由此管窥中国大型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渗透。

整体而言,这种渗透是全方位的,很多非金融企业一样拥有全金融牌照,并且有明确的金融控股集团构想。根据公开的信息,大量新兴企业也正在向全牌照目标的方向努力,比如京东商城。只有少数企业我们尚未看到其在金融领域的系统布局,比如华为。

有趣的是,即便是“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建设,也有建议诉诸宏大的金融构想:从雄安银行、雄安保险、雄安证券到雄安基金、雄安资管等,构建一个全牌照、全系列的“雄安系”。在中国,各种产业领域的“泛金融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产融牌照金融业
聚焦产融结合,打造能源金融创新新品牌
产融聚合应变
新形势下国内如何进一步开放金融业
汽车牌照
五部门发布“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
PYRAMID PAINS
大康牧业变身鹏欣系“产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