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军
摘 要: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难上的课,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举一反三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替代 仪器 调整 比赛 拓展 能动性
作为科学教师,总会遇到难上的课。或因缺少这方面知识,或因缺少经验,或因缺少实验用品,或因难于表述等等等等。怎么办呢?退缩呢还是克服呢?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悟得了一点经验,愿与大家一起交流。[1]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做教师的也不是万能的,总有不懂的东西,不了解的知识内容可以查找资料,向同事们请教。如我在教五年级《用橡皮筋做动力》一课前,总是要先做实验的。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安装好了,可就是原地打转,不向前行驶。反复做,反复失败。我很苦恼,向其他老师请教,也只向前移动了一点点。大家左想办法右想办法,最后孙老师往小车上放了点东西,真没想到:小车竟向前跑了近两米远。孙老师还不是教科学的,我问:“你怎么想到往车上放重物的?”他说:“我看到小车不向前行,直蹦跶,可能是车体轻,所以就往车上放了点东西,也没想到车真的跑起来了。”唉,有时遇到点困难,你都想不到谁是你的贵人呀![2]
2.实验用品的准备,准备实验用品总会遇到困难。一般要求提前准备,有些可以借,有些可以买的,有的可以动手制作,如果还不能解决,可以用替代的方法来解决。如以前我在乡村教学《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课时,做极昼和极夜现象实验,要在强光或暗室進行,乡村学校要求有强光或暗室不现实。我用镜子反射光照在地球仪上来解决没有强光或暗室问题。教材上用手电照在地球仪上,光很淡,达不到白天和黑夜明显的对比效果。镜子反射阳光,光线很亮,我何不一试?于是,我拿了一面大一些的镜子,打开教室门,用镜子反射太阳光,照在地球仪上,效果出来了。昼夜对比效果明显了,学生也兴奋起来了。就这样,我顺利完成了这节课的实验教学。类似的日食和月食、昼夜交替现象等都可以用这一方法来解决光源问题。[3]
3.利用教学仪器或看视频来解决困难。如投影仪或幻灯片把实物放大看的清楚。在学习六年《多种多样的植物》一课时,让学生看教材上的多种植物图,学生看哪张图或者根本就没看图,你无从考察。用投影仪把图像放大在屏幕上,指向性强而且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五年下册《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课的地球公转示意图,你是讲也好画也好也只能讲明白个大概情况,至于变化过程学生还是不明白。看一下视频,变化过程就全掌握了。而且在大脑中形成了空间动态形象。
4.按季节变化调整教材,教科版教材有些内容是不适于北方季节变化。如六年上册第四单元,按照正常进度已经进入冬季。冬季去上《生物多样性》的课可就困难了。因此应调整到一开学就讲。六年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按正常进度应该开学就讲,可那时虽说已是春天,但北方还是冰天雪地。到哪里去找微生物呢?我把它调到最后单元讲。经过这么一调整,课就容易上了。
5.利用绘画来代替语言描述。如《拱形的力量》中拱形有向下的重力和向外分的力,手拿一张纸演示,叙述了好多话,可还觉得没描述明白。干脆在黑板上画一下:一个立起来的拱形,下边画一条直线,代表地平面。拱足与地平面交点向下画两个箭头代表拱有向下的重力,拱足沿地平线向外画两个箭头代表拱有向外分的力。这么一看图比讲述明白多了。
6.利用小组比赛,借用集体的力量。如我在上《校园生物分布图》一课时,要求小组合作,然后在汇报,课堂显得很乱。我利用小队比赛绘图来进行教学,每小队派出一人黑板上写出观察到的校园生物,小队其他成员接着补充,直到补充完毕。四个小队比赛哪个小队观察的生物多。因为学生都有集体观念,这么一比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出来了,课堂显得很活跃。
7.利用拓展内容来补充教材的不完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拱形承受力”一课时,由于课的内容少,课很快讲完了,还剩很多时间没事干。怎么办那?出示拓展题;怎样使拱形承受更重的重量?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加高拱足保护、加厚材料可使拱形承受更重的力。这一实践,学生更增加学习兴趣。
8.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有些课不好准备也不好上,那就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如在学习六年《建高塔》一课时,需要很多用品,准备起来可就费劲了。怎么办呀?我告诉学生说:利用教室内所有物品来建高塔,看那组堆的高(可以上桌子),同学们利用书呀、本呀、饮水瓶呀、文具盒呀、笔呀......摆这个不行换那个,左边不行换右边,经过充分的尝试,学生在桌子上竟堆出了接近两米高的塔,真是不敢想象。这节课调动了学生能动性,又使个性得到尽情释放,玩个痛快(平时哪敢上桌子呀)。在实践中也锻炼了探索能力。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方法也还很多,关键是多动脑思考,多去实践。总之,通过努力钻研,面前的困难一定能克服。难上的课也不再难,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成功,获得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有效的提问 正确的引导[J].于小露.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6(12)
[2]小学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宗骞.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6(05)
[3]小学科学有效开展实验的探究[J].郎虎.学周刊. 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