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知能力培养初探

2017-04-27 18:09刘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韵律感音型节奏感

刘涛

摘 要: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重视学生节奏感知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孩子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音乐记忆力、发展音乐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音乐节奏感知能力

音乐教学中,节奏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节奏教学往往是为学习新歌服务的,老师通常是把歌曲中出现的新的节奏型或较复杂的节奏组合作为难点去解决,一旦觉得学生读、拍会了,就赶紧进入到唱歌教学的环节,节奏练习沦为了一种学习工具,节奏本身的价值、意义都不存在了。教师在节奏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有没有节拍感、节奏韵律感,而专注于指导学生拍的时值对不对,长此以往教学的结果就是,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越来越弱,音乐的感知能力、赏析能力也随之下降。[1]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中,音乐感觉的培养很关键的一步就是对学生节奏感的训练。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感知节奏是人的本能。节奏是各种音乐要素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通过节奏训练,可以发展听觉和多方面的音乐能力。日本的研究表明,人从8岁开始对和声音响有感知能力,所以日本小学一、二年级的歌唱内容是以单声部的齐唱、轮唱歌曲为主,而节奏训练为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节奏,尤其是节奏教学,并不像人们经常看到的就那么几种符号或简单的拍子,它对培养孩子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音乐记忆力、发展音乐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重视学生节奏感知能力的培养。[2]

一、稳定的节拍感是培养节奏感知能力的基础

良好的节拍感是孩子学习音乐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参与音乐活动,培养歌唱、舞蹈、演奏等音乐技能的基础,培养孩子的节拍感能够帮助孩子有意识地去体验不同节拍的不同律动,是帮助孩子理解节奏、组织节奏和表现节奏的重要手段。节奏的基础是稳定、均匀的律动,对于刚刚入学的6岁儿童来说,他们的身体正在发育中,身体的控制能力也不稳定,所以 “稳定的节拍感” 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能力的基础。教学中,通过规律的节拍连续可以刺激学生体验稳定,感受节拍,为节奏感知能力打下基础。

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通过与动作、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节奏,唤起儿童身上潜存的音乐本能。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从他们最熟悉的事物入手学习新知识,是最易接受和掌握的。而语言是人类的交流工具,语言中的语音、语调、快慢、高低等都富含节奏,所以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在语言朗诵和身体律动中,让学生感受稳定的节拍律动。例如:

活动一:边读儿歌边用手拍节奏;

活动二:两个学生面对面手拉手,边读边持续有节奏地左右擺动手臂;

活动三:学生围圈边读边拍边按节奏走动。

活动分层次进行的目的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四分音符时值,体验稳定的节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稳定的节拍律动,还可以通过恒拍与节奏的对比练习,强化学生对节拍的感受。如歌曲《粉刷匠》可采用以下的方式学习:

活动一:老师用打击乐器轻击恒拍,学生演唱歌曲;

活动二:一部分学生用恒拍伴奏,另一部分学生边唱边拍出歌曲节奏;

活动三:重复活动二,但要求学生控制音量,注意倾听三种声音:歌声、节奏声以及恒拍。[3]

这种练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歌曲节奏中感受音乐中的稳定节拍,也为以后的多声部节奏训练打下基础。

二、节奏的韵律感是培养节奏感知能力的核心。

节奏教学并不只是为了准确拍读出节奏,更要注意节奏的读拍是有韵律感的,要注意连续、均匀地读拍。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培养节奏韵律感最好的方式是从朗诵入手,在朗诵中通过语音、语调、高低、强弱的变化,感受情绪情感的不同。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节奏×××时,笔者是先用童谣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强弱语感,学生们听到了“跳跳的”、“胖胖的”等含有×××节奏的词语中带重音的字音,进入节奏练习时,学生自然把朗诵中的语感迁移到节奏的拍读中了,也就产生了节奏的韵律感。进入到歌曲学习时,演唱的乐感自然就表现出来,歌曲的的趣味性跃然而生,学习气氛热烈。

×× ×××︱×× ×︱×× ×××︱×× ×︱

蹦蹦 跳跳的 小斑 马, 边唱 边弹着 小吉 他 。

威风 十足的 小老 虎, 用尽 全力在 敲大 鼓。

白白 胖胖的 小母 猪, 咿咿 呀呀地 拉二 胡,

长长 耳朵的 小白 兔, 扭着 小屁股 在跳 舞。

所以在节奏朗读中,一定要重视节奏的韵律感,这是节奏美的重要表现形式。让学生连续、均匀地读拍节奏,读出节奏的句读,不要在没有半终止或终止感的地方换气。节奏朗读习惯的正确培养,会影响到歌曲的演唱和乐曲的演奏,准确的节奏感能让学生恰当地表现乐句。

三、多声部节奏练习是节奏感知能力的综合表现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小学音乐教材,都非常重视合唱教学,合唱的基础之一是多声部节奏,而多声部节奏就是节奏感知能力的综合表现。研究表明,对儿童节奏感知能力的培养,尽早以多声部的形式进行。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我国的音乐主要以单旋律为主,所以多声部的节奏练习首先是稳定节拍的导入。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手脚协调的练习。练习时,老师拍节拍,学生口念节奏,当学生找到节拍与节奏中内在的稳定后,就可以让学生手拍节奏,脚踏节拍。例如:

2.小打击乐器的游戏。节奏游戏采用小打击乐器的演奏,每个声部的节奏仅是一个或两个小节的无限反复,形成不同节奏的声部叠加。对每个学生而言,只需要把握住自己这一点,在拍率上与大家一致,就合上了。在做这个练习时,学生一定要专注聆听自己有没有合上拍率。

3.用固定音型为歌曲伴奏,开启学习多声部音乐之门。

节奏感知能力是要通过音乐表演展示出来的。固定音型是乐曲中不断重复出现的音型,可以是某个节奏型,也可以是旋律短句。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易掌握的固定音型有以下四种:

× 0 × 0

× × × 0

× × ×× ×

×× ×× × ×

因为学生的口与手进行的是两种不同的乐思,所以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这个练习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必须的,是为以后进入多声部学习做必要准备。刚开始时,学生唱歌,老师用固定音型为学生的演唱伴奏,提醒学生要注意听老师的是什么节奏,并拍出来。然后老师唱歌,学生拍。慢慢过渡到一半学生拍音型,另一半学生唱歌,然后交换。熟练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试着边唱歌边拍音型。最后还可以加上脚踏节拍,形成一个三声部的多声音乐。例如《音阶歌》:

从小学低年级就重视对节奏感知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持续不断, 对学生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演唱、演奏、欣赏等裨益良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和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年9月

[3]赵亮.刘沛译.柯达伊教学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年10月

猜你喜欢
韵律感音型节奏感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浅谈钢琴学习中即兴伴奏培养能力的分析
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
幼儿园小班幼儿韵律感的培养
辽宁本《洛神赋图》之内涵探析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论刘聪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音型分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
影、音、情三花并茂,令音乐课堂芬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