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语文的精神自由意蕴

2017-04-27 15:34彭成于利利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技术理性工具性层面

彭成 于利利

理想语文,成为当下高中语文教学讨论的一个热词。有专家提出理想语文应当指向“生命的发展”,笔者认同此观念并以为要加一个特别的注脚,那就是理想语文必须具有精神自由的意蕴!

一、语文本质立足于人的精神层面

纵观国内外的教学,可以发现语文是引导人走进精神世界的第一学科,帮助人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并形成一定的精神世界。一个人从学习语言开始,就开始了语文学习,也就开始了精神的塑造。但当学生进入了学校,语文学习变得技术化,囿于应试的语文教学常常脱离精神层面,背离语文教学初衷。

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中学生最期待的语文学习,不是工具层面的,而是人文层面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对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的学习中获得洞察人生与世界的精神食粮。譬如學《阿房宫赋》,他们固然要通过工具性问题的解决读懂文本,但他们更希望能够在对“敬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解读中,悟出杜牧借古讽今的真正意味。这种精神需要对于当下的高中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启蒙。这也反映了我国高中语文教育长期以来或隐或现的家国天下的情怀,反映出语文教学的精神本质。值得肯定的是,即使学生普遍承受着高考的压力,但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希望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能够少一些工具性特征,多一些人文精神的输送。这意味着高中语文教学的精神火种不灭!

二、精神自由乃是语文的天然属性

谈及精神无法回避精神自由,语文教学如果不能赋予学生以精神自由,那必然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秉承精神自由的需要而实施,是语文教师的理性选择。

精神自由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样的体现?这里不妨回顾一下顾黄初先生对语文的理解,他认为语文“在实际运用中承载着人所要表达的情、意、理、趣”。笔者从中读出了两点意味:一是语文的承载作用是通过工具性来体现的;二是所承载的情、意、理、趣是属于精神层面、人文层面的。情、意、理、趣等,严格来说都是精神自由的产物。入选高中语文的经典文本,无论是作者的原始思考,还是编者的后期加工,表面上看都有诸多约束,但实际上却是作者与编者精神互动的产物,其留给学生解读的空间往往是巨大的,只看学生带着什么样的目光去解读之。如莫砺锋教授将“唐诗宋词”换成“唐宋诗词”,仅仅是调整了词序,意义便大不相同。笔者以为,这种基于传统却又超越传统的认知,正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要向学生传递的一种信息。无论是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还是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可以让学生基于经验,基于想象,解读出非传统的味道,只要这种解读符合逻辑即可,这也是燕国材教授指点弟子时所说的“标新立异,自圆其说”的真义。“标新立异”是一种思维的创新,而“自圆其说”强调的是逻辑的自洽,只要满足这样的基本的逻辑认知要求,语文教学就不会囿于传统,也不会逾越轨道,真正表现出其精神自由的一面!

三、超越技术理性的高中语文教学

顾黄初先生在归纳其一生语文教学的观点时,强调了“三生”(即生命、生活与生态)。仔细琢磨这三生,你会发现无一不与精神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生命不自由不成其为生命,生活不自由很难说是真正的生活,而生态本就有绿色、自由的含义。

相比较而言,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却难越技术理性的层次,因高考需要而衍生出来的种种应试技巧,已经占据了几乎所有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显然不能称之为精神自由的课堂。高中语文教学要超越这种技术理性,真正抵达人文层面,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自由放飞的精神世界。其做起来并不复杂,只要教师真正基于文本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真正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到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并尝试在文本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需要,而教师并不刻意用已有的标签答案去约束学生的思维。只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定是自由的。

其实说白了,追求高中语文教学的精神自由意蕴,是为了确立语文教师应有的学科信仰,当将学生个体的生命发展与语文、与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联系起来时,语文教学就一定具有自由的基因。

[作者通联:江苏上冈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技术理性工具性层面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