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 何云峰 雷月梅
[摘 要]鉴于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生态失衡、教育主体生命缺失、学科和毕业生面临生存窘境的现状,课题组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立足生态翻译学“三生”主题,构建“认知-链接-反思”的生态翻译教学模式,并在某农业大学英语专业的翻译课堂中进行实践,以期有效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和综合能力,促进该校英语翻译教学和谐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农林院校;“三生”主题;“认知-链接-反思”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57-02
当前,我国英语本科翻译教学有以下四类情况:设有高级翻译学院高校的翻译教学、设有翻译专业高校的翻译教学、非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和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相较于前三类,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发展缓慢、滞后,在教学内容上,跟风现象明显,缺乏自己的特色;在教学形式上,囿于传统,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的潜能。这种种问题致使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与“学”陷入了生存困境。
一、生态翻译学的生态内涵及翻译教学应用研究
胡庚申教授(2013)和许建忠教授(2009)分别从生态学的不同角度撰写了生态翻译学专著,将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创造性地移植、转换,创生了我国自己的翻译研究领域。
生态翻译学之“三生”主题,即生态、生命、生存。胡教授笔下的生态指翻译生态,即翻译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生命指文本生命,即文本的生命体征和生命境况。而生存意指译者生存,即译者的生存质量和能力发展。“三生”主题的确定,表明生态翻译学倚重翻译“生态”,取向文本“生命”,关注译者“生存”。这三者(即“三生”主题)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关联互动、相互依存、动态平衡的“人事”关系。[1]
生命性当属大学教学品性之一,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学中的生命关怀正是达成教育中关怀生命的基础与关键。[2]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生命意义更为深远。翻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来源于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需求,翻译教学的生态是否平衡,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意义能否发展,都关系着该学科能否在快速的时代发展中继续生存。
以生態翻译学为理论依据进行翻译教学研究的论文为数不少。比如,舒晓杨(2014)对翻译教学模式的四个维度进行了探讨并进行教学实验[3];张玥(2011)指出以 “生态理性”作指导,以“译者中心”为统领,以“事后追惩”原则测试和评估[4];宋志平(2010)探讨了“翻译教学生态系统的生态译学研究”等等。另外,成怡(2011)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指出翻译教学应该走出课堂,面向社会[5];戴丽萍(2010)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教学,指出根据各层次行为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和学习[6]等等。这些研究说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式完全可以应用于指导翻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三生”主题下的“认知-链接-反思”翻译生态模式探索
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是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而设,然而在具体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质量和学科前景等方面存在诸多隐忧。为此,课题组以生态翻译学的“三生”主题为指导,构建了“夯实认知-多方链接-积极反思”的翻译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多样性,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翻译学科的生存能力为最终目的。
(一)基于“三生”主题的翻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或课堂呈现是教学目标实现的保障。教育家卡罗尔·西蒙·温斯坦认为,研究设计是一门科学。[7]基于翻译教学的生态内涵,秉持倚重翻译教学生态、取向文本生命和关注翻译教学和毕业学生生存的原则,课题组将翻译教学设计为三个环节,即夯实认知、多方链接、积极反思。
1.“夯实认知”教学环节设计
认知能力是基础,是知识创新发展的翅膀。许建忠教授说,学习行为首先是感知和认知行为。[8]如今,受电子产品、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不重视培养自身认知能力以夯实基本功,致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上,这既遏制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翻译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质量。
为了实现“教”与“学”的生态平衡,突出学生的生命感,增强农林院校翻译教学和学生的生存意识,结合翻译学科重实用、实践、译者主体性的特征,在翻译教学全过程都加强了学生的参与。
2.“多方链接”教学环节设计
生态共同体的每一部分、每一小环境都与周围生态系统处于动态联系之中。[9]在当前学科渗透加强的背景下,翻译教学应该主动向不同生态层次、不同角度延伸其触角。
首先,在学生夯实认知的同时,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是一切教学的目的。根据翻译实用性强的特点,翻译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比如,让学生自己收集感兴趣的语料。这样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学习和研究并重是现代大学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一大战略。翻译课和很多学科,比如语言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第二学期之初,教师会给学生一份列出相关学科的书目单,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两本通读,并分两个时间段完成读书报告和论文各一篇,这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真正实现“全人”教育目标打下基础。
再者,与网络等现代媒体链接是该模式的又一大特点。学生与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共享资源,这在认知阶段、自主学习以及拓展学习等过程中都能发挥积极作用。这种即时、便捷的沟通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和谐学习氛围,使师生共同领略翻译教学强大的生命磁场。
最后,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不可多得的特色资源便是其所处的得天独厚的农林生态环境。与农林等专业相链接不仅能开拓英语专业学生知识视野,还能提升其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会在第一学期之初规定学生利用校选课条件,选取任一门专业英语课程(如农林经管专业英语),普及学生的农林专业知识,重点放在专业词汇和该领域突出成果的翻译上。与农林院校其他专业的链接是利用校内优势资源达成共享共赢的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3. “积极反思”教学环节设计
生态翻译学注重自我评价、反思反省的行为。[8]反思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以往的教学言论和行为做出重新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排除定式思维和行为的传统惯性,尤其勇于否定自我,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活动进行持续的评价和改进,发扬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完善美好的。
(二)基于“三生”主题的翻译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有效性一直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态翻译学主张翻译教学的评价应以过程取向、动态评价为主,充分体现生态翻译课堂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首先,评价应该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双重检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除了教师自己总结体悟外,还可以面向学生征求意见。[10]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检验是课程评价的重点,不同于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期终考试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该模式采用考试过程化评价体系,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夯实認知”环节,学生对于任务的准备、完成与之后的反思,以及包括每堂课知识的复习问答、测验均以课堂考核指标计入评价内容,目的主要是随时检验教与学的效果;学生对于其他相关专业领域的链接会以论文、读书报告和翻译实践的形式计入实践考核评价内,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能力;而期终考核题目的设计更是灵活多样,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评价目标,贯彻生态翻译学的“三生”主题理念。考试题目的设计除了传统的题型外,论文以及调查研究等都是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佳选,旨在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水平。其中课堂考核、实践考核和期终考核的权重将科学把握在3:3:4或3:4:3之间。[10]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2] 何云峰.大学教学的品性、发展困惑及改革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3] 舒晓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14(2).
[4] 张玥.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9).
[5] 成怡.翻译教学的生态观: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J].外语研究,2011(2).
[6] 戴丽萍.翻译的行为生态与翻译教学[J].新西部,2010(10).[7] 王文静.基于设计的研究——在美国的兴起与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9(8).
[8] 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9] 卡罗琳·麦茜特(美)著,吴国盛译.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0] 赵水民,王蕊.大学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考试手段化方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