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尧轸 陈耿 钱晔
[摘 要]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显著不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针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点,笔者提出以思维、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的应用型人才的禀赋结构,并针对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 同时也提出了“工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工科为本、工程为本、工作为本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禀赋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09-03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Trow)的理论,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划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发展阶段,并且从办学理念,规模,教学形式,领导与决策,学生构成,毕业与就业关系,学术标准,管理模式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各个阶段高等教育的本质差别。[1]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5%,表明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是,以简单复制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扩张方式显然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无法满足我国经济提档升级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多元化”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各地高校从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机制多样化,培养模式差异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育部也提出了独立学院转型,以及部分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院校等重大举措,推动高等教育结构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更加依赖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独立本科学院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作者认为必须分析应用型人才的特质,遵循大众教育的培养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逐步形成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为我国经济提档升级提供大量的高水平的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禀赋结构分析
我们认为人才特质是由其禀赋结构决定的,不同的人才应当具有不同的禀赋结构。禀赋结构不仅是人才特质的内在结构,也是人才质量的外在反映。知识是培养人才的载体,不是人才特质本身。因此,笔者认为人才的禀赋结构由思维要素、能力要素、素质要素等三个维度构成。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研究应用型人才的特质,即分析应用型人才的禀赋结构。
针对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对三要素做了进一步细化,笔者提出:应用型人才的思维要素由逻辑思维、互联网思维和计算思维等三个属性组成;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素由系统观、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三个属性组成;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素由工作经验、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三个属性组成。如图1所示。下面我们将对此做进一步的分析。
■
图1 应用型人才的禀赋结构
二、应用型人才的思维要素
所谓思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高级形态,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对客观现实的概况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2]在互联网+时代,社会需要敢于创业的人才,企業需要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的思维应该具备如下三个属性:逻辑思维、互联网思维、计算思维。
逻辑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它是互联网思维和计算思维的基础。
互联网思维产生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的发展的时代,它是对市场、用户、产品、价值等整个商业生态链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它不仅是简单的使用互联网,也非仅适用于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它是一种民主、用户至上的思维。这种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是人与人的互动、人与产品的互动。它提倡换位思考、不断尝试、敢想敢干。它既不是单纯的技术思维,也不是简单的营销思维,而是一种系统的商业思维,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素质。
计算思维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第一个提出的,她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3]我们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培养解析能力时不仅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还要学会计算思维。她认为,这种思维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每一个人的技能组合,而不仅限于科学家。[4]计算思维被冠以计算二字,并非狭义的只是跟计算机有关的思维,只因为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这种思维的研究和应用。计算思维是面向问题解决的系列观点和方法,通过它得出的结论应是构造性的、可操作性的、能行的。[5]在物联网的时代,应用型人才如果不具备这种思维方式,将难以拥有竞争优势。
三、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素
系统观是唯物主义思想的观念,它提出了系统和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组织性。人类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科技创新,而交叉融合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系统观在解决复杂问题方面的优势越发凸显,是应用型人才应对复杂的应用问题和工程问题的能力基础。
团队精神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通过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工作效率最大化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使得企业的分工合作突破了时空限制,因此现代企业越来越强调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不仅需要集体的讨论和决策,也强调成员的共同奉献。团队精神包括交流沟通能力、全局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内涵。
潘懋元先生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专门人才,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7]从本质上讲,人才就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当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能自主地、主动地谋求解决,能有规划、有方法、有步骤地处理,并能适宜地、合理地、有效地解决问题。[8]可见,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能力要素的核心。
四、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素
“经验”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是人亲身经历的。以此类推,工作经验就是人工作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基于工龄、资历等时间性指标来识别工作经验水平,即指在某企业或岗位,从事某种工作经历的时间及他人的认可度。一般认为,时间越长、认可度越高即是工作经验越多。
专业技能是指为了完成工作所需的专门知识、方法、经验等的综合反映。这是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质。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以社会发展变化为出发点,以未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核心,因此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为德国制造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是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职业素养属于难以测量的 “冰山以下部分”。往往“冰山以下的部分”就是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种隐性的部分即是职业素养。
专业技能是应用型人才素质要素的中心,不仅通过课堂传授,还需要通过训练获得。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属于隐性知识,需要通过实习、实训、实践等方式才能获得。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国际教育分类法》中,高等教育包括第5级(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第6级(博士教育)。在第5级教育中,没有按照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做进一步的分类,而是分为5A和5B两个类型,5A又被进一步细分为5Al和5A2两种类型。5Al是按学科分设专业,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的教育;5A2是按大的技术领域(或行业、产业)分设专业,适应高科技要求的专门教育。5B学习年限较短,一般为2-3年,为实用型教育。显然,该分类法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实用型,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而不是分层级的。可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显著区别于研究型和实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可以有硕士、博士层次。
依据笔者提出的应用型人才的禀赋结构说,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其应具备的禀赋结构为依据,笔者在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提出了“工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三位一体的“工本位”,即工科为本,工程为本,工作为本。所谓“工科为本”就是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逻辑思维、互联网思维、信息科学等;所谓“工程为本”就是侧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包括系统观、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所谓“工作为本”就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包括工作经验、职业道德、技能证书等。如图2所示。
■
图2 “工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科为本,培养工科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所谓”剩下的东西”就是思维方式。对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言,一种好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受用一生。对应人才禀赋结构中的思维要素,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把“工科思维”培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所谓“工科思维”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逻辑推理学习与训练,另一个方面是信息科学学习与训练。
逻辑思维的训练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不可分割的。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本校开设了逻辑推理、数理逻辑、围棋等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把信息科学的学习与训练作为工科思维培养的理由是信息技术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App、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过去建房子、修电灯、烹饪一样,掌握信息技术也是应对生活、改变生活的基本技能。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卡拉·斯韦什(Kara Swisher)采访时表示:“编程应当与ABC字母表和颜色同时得到教学。”因此,我校在通识板块开设了简单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计算机实用技术等课程。
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互联网的到來为创新、创业带来了无限的机会。这种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学校将互联网概论等介绍互联网思维的课程和电子商务企业创业等课程设置为全校选修,帮助学生学会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逐渐形成创新创业的意识。
(二)工程为本,培养工程能力
对应人才禀赋结构中的素质要素,笔者提出了“工程为本”培养方式。所谓“工程为本”有两重含义,一方面,课程设置体现系统性、应用性、实践性等。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如一个大型的工程建设,一个复杂的管理现象等),必须具备系统观、团队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关键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点。正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的“回归工程运动”,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莫尔认为要使美国的工程教育回归其本来的含义,应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衡量一个合格的工程师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工程教育的本质。
为此,我校给所有专业都开设了沟通技巧、商务礼仪、马术、专项球类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我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的金工实习,观察与操作相结合的魔术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理实验。这些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工作为本,培训工作技能
针对人才禀赋结构中的能力要素,笔者提出了“工作为本”培养方式。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与就业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多大,所以“工作为本”在理念上强调就业为导向,同时在课程设置时兼顾专业与职业,主干课强调理论性,选修课强调与职业对接。
为培养学生的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我校设置短学期制,为学生的集中实践、实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同时建立了“精英导师制”,邀请企业家担任我校学生的导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项目,增加工作经验的积累。我们还打造了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逐步发展成每个专业后面都有若干企业做支撑,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迅速成为一线的管理人员、高层次技术人员。另外,通过技能证书置换学分的方式,我校鼓励学生考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设置了电子表格高级应用、Word高级应用、公文写作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六、结束语
我国经济进入升级换挡期,未来发展归根到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应坚持市场导向,按照人才禀赋结构,完善“工本位”的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应用型高校的办学规律。
[ 参 考 文 献 ]
[1] 谢作栩.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3).
[2]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185.
[3] 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11).
[4] 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7).
[5] 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6] 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7] 郝乐,马乾凯,郝一凡,李忠海.数学教育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育学报,2013(12).
[8] 王雪峰,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