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秋萍
摘要: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从七八十年代起就开始不断。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结合现代社会教育发展需求,从相对的角度去探讨了教师怎样做才能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向“不教”转变。指出教师在角色转换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努力发展,最终达到“不教”这个目的。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交到学生自己手里,让学生自己走进知识的宫殿,挖掘知识的宝藏。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教知识教方法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是啊,为师者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教而教。教师的教,目的是为了“不教”,即启发引导学生会用已学知识,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去分析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知识。教师教的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的手段、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再需要教,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要我学,教我学”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我要学,我会学”。让学生自己要学习,会学习,不断地探究和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一、“教”与“不教”相对论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可以分解为“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也就是,通过“教”,让学生“学会”进而“会学”后,就达到目的,可以“不教”了。“学会”强调的是结果———学懂现实世界(已知世界)的知识。“会学”则是强调探索的能力(包括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学以致用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具备了这些能力,既“会学”已知世界的知识,又能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我们知道,已知世界的知识是可以通过家长和老师的讲解传授给孩子的—“教”。然而,人的“能力”,如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等等,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是无法“教”给孩子的,更不可能一厢情愿的交给孩子。因为能力是潜伏在孩子本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不能由外人“教”。因此,人的“会学”、独立、创造等能力,只能培养。
“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以教师的教作为前提:它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即教知识,而是试图教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正像学生不知道那些知识于是教师就给学生讲解知识一样,这里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学习所以就给学生讲学习的方法。“教知识”和“教方法”比较起来,当然后者更显得教师的高明。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仅听老师讲(知识或方法),记课堂笔记,,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动脑筋想,动手操作,用心体验,与他人(老师和同学)交流,和同学讨论,从中,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例如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章节,我往往是用文档列出这节课的重点知识,然后设计合理的练习,发放下去给学生完成。期间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问题,遇到这类型的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用什么工具是最快完成的。
二、教师怎样去“教”
可以说,课堂上,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主动探究行为的鼓励,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在交流中去感受,去领悟,这些看似“不教”(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而恰恰是为了“教”,这种“不教”而“教”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意义和价值。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转为“不教”而学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教学生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向课堂要效益是教师的共识,而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听课质量的一种有效保证。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最好就设计好合适的情境让学生积极调动大脑细胞,例如在讲“文件”与“文件夹”的概念时,我让全班同学站起来,跟他们说我们的机房就是一个“文件夹”,我们和电脑都是“文件夹”里面的“文件”,灯管也是机房这个“文件夹了”里面的“文件”。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放开思路去联想去思考,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培养学生提学习问题的习惯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在某一方面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三)教学生会阅读,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我指导学生多点阅读《电脑报》等等有益的报刊,或者多上自學网看操作视频,特别是Photoshop的学习,一定要多点看视频才能掌握更多的操作技巧。
(四)教会学生学会“自学”
教学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论,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和认知策略的指导,要让学生会学。会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平时肯学的学生,问我问题的时候,我首先问他:“你‘度娘了没有?”生回答“没有”。我会说,那你查了之后,再来问我。引导他们遇到问题,首先得先尝试解决,用了多种方法,实在是解决不了了,才考虑问老师。
从长远看,学校只是社会海洋中的一个小岛,只有具备航行的本领———自学能力,才能自由航行,自行解决问题,这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培养自学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就是交给学生独立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是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有了自学能力,就有了“我会学”。学生在以后学习或者生活中就能按照自己的意向,依靠自己的能力,主动地、独立地学会处理问题。
三、教是为了不教
“教”的方法有很多,但只有那些贯穿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不教”的目的而形成的方法才是值得我们重点追求和探索的。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了。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度的“教”,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吃透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个教学理念,才能从应试教育的透明方框中迈出来!